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仅仅由教材、课程标准或课程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 。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可见,在新课程下的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交流的、互动的和融合的关系。真正地做到在 教 中 学 ,在 学 中 教 ,教师与学生将组成一个 学习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没有教与学的明显区分,只有共同的学习目标。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与学生的关系
学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教育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即教学是应该关注学科,还是应该关注学生。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是一种学生本位论。它的特点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与人格培养。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首先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这种相互尊重在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尊重教师,不能走极端。其次,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在相互尊重与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对话关系。
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建立新的教学目标体系,必须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素质教育为教学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融认知与情意为一体,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素质教育为教学提出的第二个要求是结果与过程的统一。在上述两个指导原则的指导下,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情意性。即在素质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中,由认知发展目标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发展目标共同组成。
2.过程性。素质教育要求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学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
3.个性化。素质教育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质性。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