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笔试冲刺-考前攻略!
教资模考争霸 轻松提高30分!
一、知识点总结
突触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类型:轴突-细胞体型、轴突-树突型。
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
递质移动方向:突触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信号转换: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传导过程:轴突 突触小体 突触小泡 递质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其原因是递质储存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其作用效果为促进或抑制。
递质的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二、轻松一刻
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
原因是兴奋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
突触和突触小体不同
a.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突触是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b.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 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更多《生物》学科高频考点、教师招聘网讲师点拨!
试题推荐:模拟试题、练习题、历年真题
资料推荐:综合素质、教育综合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能力
更多教师资格备考资料请查看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网
编辑推荐:
![](http://m.zuixu.com/static/img/neirong2.jpg)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