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考试朗读材料——种树老人
2014年上半年全国教师资格统考笔试专题
写在前面的话
《种树老人》是初中二年级课外阅读中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把一个勤劳、善良、纯朴,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农民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种树老人把自己简单的一生,都种进了平凡的树里,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财富。
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种树老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的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 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中间二十年种的树,承包的时候砍了,最后二十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60公顷的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喂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檀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上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手,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