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从恩格斯的悲剧“三融合”理论看曹禺的《雷雨》
摘要:恩格斯在致费迪南•拉萨尔的信中对其历史悲剧《济金根》做出了"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的评价,认为戏剧要达到"较大的思想深度"、"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和"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结合。后世的文论家尤其是我国的文论家,由此概括出了恩格斯的悲剧"三融合"理论。曹禺的家庭悲剧《雷雨》虽然不是历史悲剧,但作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也符合恩格斯的"三融合"理论。这表现在:《雷雨》在表现家庭悲剧时,是把诸多人物的命运放到现代中国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背景下进行描写的,展现了资本家的家庭矛盾性及其与工人的矛盾,十分生动地展现了资产阶级作为新兴社会力量的内在的否定性和工人阶级及其他受压迫者的反抗性。从这方面说,《雷雨》无疑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巨作。
关键词:恩格斯 悲剧三融合 曹禺 雷雨
一、恩格斯"三融合"的提出
恩格斯在阅读费迪南•拉萨尔的历史悲剧《济金根》时,做出了深刻的评价,并在给他的回信中提出了自己对悲剧的看法:
"而您不无根据地认为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486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大概只有在将来才能达到,而且也许根本不是由德国人来达到的。无论如何,我认为这种融合正是戏剧的未来。"
并指出"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对意见,这对您来说正是我推崇这篇作品的最好证明" 。
恩格斯在这段话中提出了悲剧要具有三个要素,即"较大的思想深度"、"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和"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一部完美的戏剧应该是三者的有机融合。三融合是对戏剧创作三个主要方面的概括和总结,即思想、题材和形式技巧。具体说来:
"较大的思想深度"说的是思想方面,即"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偏重于主题而言,鲁迅所说的'开掘要深'。" 这是说一个剧作必须是思想深刻的,剧作家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遵循"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指的是题材方面,意在强调这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社会生活,是被作家正确认识正确描写的社会生活,是既"现出本来的面目"又蕴含着"较大思想深度"的社会生活。
"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对形式技巧而言的,"主要是处理题材安排情节的方式和技巧,是偏于结构形式、剪裁布局而言的。"在批评拉萨尔的原文中,恩格斯主要是针对《济金根》台词太长,不适合表演,有的情节不够活泼等问题论述的,因此可以说情节的生动活泼和台词的动作性是恩格斯的主要关注点。
二、从"三融合"看曹禺的《雷雨》
(一)"较大的思想深度"
《雷雨》所蕴含的思想无疑是深刻的,这不仅表现在对主人公内心的挖掘,也表现在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的剖析。《雷雨》的背景是现代中国资本主义大发展,根据文中所说,周朴园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已经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时的野蛮,他的资本家生活主要是靠合法地经营工厂而不是最初的牺牲工人生命的冒险投机。周朴园的家庭悲剧表现了资产阶级作为新兴社会力量取得了最初的胜利后,本身的内在的否定性。他不仅是事业上的成功者,也是家庭里的主宰者。追求自由爱情的蘩漪、四风、周萍、周冲等,追求平等的鲁大海,代表着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但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周朴园的力量更大。这种进步的追求和追求暂时不能实现的冲突,就是《雷雨》内在的深刻矛盾。
(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雷雨》不同于其他的反映社会巨变的剧作,它是从一个家庭内部入手的。这种视角,这种选材,无疑是新鲜而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注意到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但为了更具有震撼力,就选取了资本家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也掺杂着社会上的劳资冲突。这样,《雷雨》的表达范围就获得了突破,也实现了同一矛盾在不同方面的不同显现。剧作家将社会上的诸多矛盾集中在一起,经过改造后,凸显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剧作就实现了思想和内容的统一。
(三)"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雷雨》在形式技巧方面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线索的复杂统一、情节的丰富生动。其中具体的矛盾冲突有,周朴园同鲁侍萍年轻时的不幸爱情,周朴园同蘩漪的爱情,蘩漪同周萍的畸形恋爱,周萍、周冲对四风的恋爱,以及鲁大海和周朴园、周萍等矛盾。诸多矛盾都基本统一在一个地点,周公馆。可以说矛盾冲突和情节丰富达到了极致。情节的生动主要体现在人物具有暗示性的话语和动作性,这是《雷雨》舞台语言的最大特点。
纵观《雷雨》,它是符合恩格斯的悲剧"三融合"理论的。所不同的是,它通过家庭的悲剧表现历史的内容,从而具有了另一种历史悲剧的精神。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