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非诚勿扰》中的第三类女性的自我构建
[摘 要] 《非诚勿扰》自登陆江苏卫视以来,收视率一路飙升,火爆荧屏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档综艺节目,而是一档从客观环境反应当今社会下中国女性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的节目。节目中的第三类女性形象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她们并不刻意以 “男人之悦”的标准来装扮自己,而是以真实的自己展现在大家面前。第三类女性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在家庭生活中国她们力图追求家庭和工作的兼备状态。本文力图从第三类女性在综艺电视媒介中的角色地位,挖掘当今中国社会现实下,婚姻中第三类女性应如何进行的定位,并探讨这种话语权下第三类女性的出路。��
中国论文网 /4/view-13099671.htm
[关键词]非诚勿扰;第三类女性;自我构建��
[中图分类号] I2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121-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61[本刊网址] http://www.hbxb.net
一、大众传媒中的第三类女性��
近年来,女性主义理论已经成为一种价值观和进行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以女性及女性主义的视角去解释和评说历史和现实。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我们归纳出三类女性。第一类:受歧视的女性。古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曾说:“最优秀的女人,就是在大家庭言论中出现频率最低的女人。”任何稍有风采的事中都找不到女人的影子,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初。第二类:受颂扬的女性。借用诗人歌德的一句话:“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女性作为妻子―母亲―老师的形象已被神话,她们特殊的能力得到空前的赞美。然而,不管是饱受歧视污蔑抑或是被过分吹捧,女性始终依附男性,在男性社会的目光和观念中生活。知道20世纪末,第三类女性:不受限制的女性出现,女性地位第一次彻底摆脱了社会秩序及自然秩序的束缚,开始了生存与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类女性是不受限制地摆脱了男性的传统束缚的女性形象,家庭已不再是女性心目中理想的居所,女性们要求获得与男性均等的机会。人类学家阿德纳对男女之间的关系作了形象的说明:男性范围和女性范围恰似相交的两个圆,它们有各自的独立木粉(男女各自拥有),同时,又有重叠的部分(男女共同)。男女不可能完全对立,但差异总是存在。这说明在大众传播中,女性依旧是私人的、美学的以及情感的角色,大众传媒的内容和形式都在强化这一概念,所传递的信息和图像都在牢固确立了对女性的定义:自我与家庭的、传统与潮流的、平等与不平等的。那种与历史既有决裂、又有联系,合乎家庭妇女与职业女性之间的,即使我们所谓的第三类女性。��
二、《非诚勿扰》中女性形象构成��
江苏卫视的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自播出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虽然只是一档征婚节目,但因节目中有大量的对话环节,可以说是窥视当代女性的一个绝佳窗口。每期的24位女性嘉宾在与男嘉宾对话间透露的价值观,直面不讳的看到了当代社会下女性的崛起。��
通过对2010年6月19日到2010年8月22日间20期(2010年7月18日为外来务工人员专场不算在其中)进行定量的内容分析,共计抽取20期的节目,有效样本容量为66,对有效样本进行均值、方差、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归类分析,以得到相关结论。��
(一)对年龄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从表中看到样本66个中,有成效样本为66,缺失0,其中年龄均值在25.5517,年龄中值、众数均为25,比均值略小,年龄的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20和34。这是要表明在20期的节目当中,女嘉宾的年龄集中在25岁,25岁在中国这一社会环境下,普遍认为这是个婚龄的界限,超过25岁的未婚女性却有几分大龄女人的嫌疑。这不难看出在《非诚勿扰》节目中,女嘉宾的年龄是普遍较大的,也就是中国社会所言的大龄青年。正面反映了中国女性的婚龄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女性的法定婚龄为20周岁,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结婚成本的增加、同居现象、性行为的普遍以及国家政策提倡的晚婚晚育等原因,发展中国家的初婚年龄正处在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二)对职业进行归类分析��
对样本进行职业和年龄的交叉分析后得到这样的数据,在66个样本中,从事个体经营者的是4位,教师、私人教练分别为2位,而年龄上来讲24岁的有13人,25岁的有13人。这正好验证了我们之前对年龄的推断众数在25,恰巧25岁时婚龄的分界线。从职业分布上来看,个体经营者所占比例最大。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自主创业、自负盈亏的职业模式中,并不只是满足女性形象的延伸角色。66个样本呈现了多元化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自主自立的女性形象,现实意义上的第三类女性不被男权话语讲述和涂抹,而是以自己真实的生命感觉、生命体验等潜在话语来挑战已成规范的男权社会文化体系。��
当今社会下,男性个体经营者并不少见,而女性作为不受限制的第三类女性形象也开始初露头角,约翰•伯格在《看的方法》一书中说,传媒中的女性是“被看的女人”:“男人看女人,女人看着他们自己被看。这不仅决定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决定了女人和她们自己的关系。女性自身的鉴定者是男性:被鉴定的女性。这样她就成为一个对象――主要是一个视觉对象:一道风景。第三类女性挣脱被看的枷锁,以自我的真实状态呈现。下面我们从《非诚勿扰》中4名女性个体经营者的例子中找出,第三类女性如何在婚姻生活中给自己定位的。��
首先是天津女孩刘海宁。她被称为《非诚勿扰》的“三大钉子户”之一,没有出众的外貌,没有婀娜的身段,因评价男嘉宾时言辞犀利又颇有些文采而备受争议,她一共参加了17期节目,在最后一期节目中遇到“网购小达人”来自北京的男嘉宾付兴,海宁一改往日的坚强和刻薄,情绪一度失控,几乎是哭着向男嘉宾表达心迹,并表示如果不能带付兴走,也会永远离开节目,令了解她的观众大跌眼镜。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两点其一,付兴的个人背景;其二,两人的后续情感。付兴的背景情况在节目中我们已经熟知24岁、来自北京、软件工程师,没有殷实的家庭背景,没有上百万的个人资产,有的只是不断努力追逐的精神。据追踪报道称,海宁只是和付兴一起吃了一顿饭之后就各奔东西,如今只是逢年过节会彼此发上一条短信,平时没有任何联系。用海宁自己的话说:“《非诚勿扰》只是一档娱乐节目,台上的10几分钟并不能完全了解一个人,经过台下的接触,我们两个人没有发展的潜力。” ��
再来看吉林女孩王莹莹,23岁,名卡是做事业型的女强人。家庭背景并不复杂,父母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对未来另一半的要求也很简单,上进有追求。在节目中最后牵手的是来自重庆的余洋,没有出众的外貌,没有丰厚的薪资,只有对街舞对生活的热情,之所以与王莹莹牵手成功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两个人有着同样的爱好――舞蹈。��
来自南京的女孩杜楠,也是一名敢闯敢拼的个体经营者,最后牵手的是来自上海的陈晨光。台上表现出色的杜楠,一心要找个28岁以上的成熟男人,陈晨光之所以打动他的原因在于,他是带着梦想到大城市打拼的人,当年他刚当完兵,身上只有350块钱。当兵磨炼出陈晨光坚忍不拔的个性,就是这一点打动了杜楠,另外还有他的成熟给杜楠一种安全感,杜腩表示他的外在形象给自己一种很成熟很安心的感觉,因此他们成功的牵手了。��
单就从这些背景上看出,以上三位女嘉宾有着同样的职业特质,同是敢于打拼的新时代女性,家庭主妇已不再是她们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婚姻上追求的是同男人平等的机会和境遇,在工作上保留有自己的事业,同时不在乎男方的家庭背景条件,注重的是个人的发展潜质抑或想寻觅的是一个同自身能有些许共同点的普通人。她们所能接受的男性除了拥有自身发展潜力外,更重要的是,男性必须乐意接受事业与家庭兼备的女性,她们所强调的个体不是传统的只知相夫教子、没有个性没有事业的女性,协调两者关系,共同发展才是她们追求的目标。��
三、家庭生活中第三类女性的自我构建��
在中国,杨澜已经成为中国女性的代表。她美丽端庄,略带女强人的气息;但仍是一个大方得体的女性,结婚后,相夫教子,同时不放弃自己的事业,有一份自己引以为豪的职业;她热爱家庭,工作再忙,也要定时抽出时间陪自己的孩子,专心致志地倾听孩子的讲话。战胜来自传统、来自社会对女性的束缚,特别是女性对自身的束缚,杨澜走上的是一条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道路。正像女作家毕淑敏的观察:在工作的横栏前,女人们不允许歧视,也不接受优待。她归纳女性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是中性的,即我们这里说的第三类女性。这些女性在追求事业的同时,都没有放弃家庭,而是更加重视家庭的力量,她们在工作中与异性达成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在事业与生活中,她们的潜能被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2010年8月至9月从事的一项针对女性的调查中,了解到现在的女性在工作、家庭等不同生活层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压力。97%受访者的家庭生活素质受工作影响,当中23%受访者更一直保持单身,其中48%人工余时间宁愿独处,而不参与社交活动。而双职女性长期兼顾家庭及工作,生活失衡,60%人认为花在家庭的时间不足。兼顾家庭和工作的第三类女性,所承受的压力往往比事业型的男人还要大,然而社会制度却通常会忽略这一因素。��
我们虽然熟知,在家庭生说中女性由于自身先天性别的限制,无法从根本上解除与男性的对抗状态,这就需要社会应以更大的热情去面对女性的表达。唐英在《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媒介研究》一文中,谈到要构建一个美好的未来,两性之间的尊重、沟通与互补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意味着,追求家庭角色、社会角色平等的第三类女性的自身发展和其对社会实践的干预程度,都依赖于相对稳定的男性和女性的范畴与身份的社会性确定。��
21世纪,知识经济使体力劳动不再重要,家电技术把女人从繁琐家务中解放出来,生物技术解决了试管婴儿,这些使得女性性别开始优越于男性。有人说:女人以其特有的敏感、细腻、灵活、韧性、关爱、注意力以及第六感等成为超越男性的第一性,女性民主时代的到来并不仅仅意味着女性主义意识的大众化,它同时也带来了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全新的地位,女性在家庭生活中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前所未有的程度,积极参与创造一种男女平等的崭新的家庭文化,一个方兴未艾的产业。
参考文献: ��
[1]张雯.女性主义、第三类女性与大众传播[J].现代传播,2003,121(2).��
[2]王仲.结婚年龄之制约性条件研究[J].西北人口,2010(1).��
[3]陈培爱.广告传播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389.��
[4]毕淑敏.解密幸福密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96.��
[5]唐英.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6).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