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再论《论语》中的教育哲学思想
【摘要】论文主要采用依据《论语》本身中的互文的方式,对《论语?述而》中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教育哲学思想做了分析,指出其教育目的可分为三个"圣人"、"君子"和"士"三个层级。为在教育哲学思想层面上解读《论语》,乃至《论语》的英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教育哲学;教育目的;《
论语》引言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有高度文学审美价值的教育哲学典籍。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论语》中孔子提出的有"圣人"、"善人,,、"君子"、"士"、"成人"、 "仁者"、"君子儒"、"小人儒"、"小人"这些不同层级的概念。
论语》中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教育哲学思想 本文中主要采用依据《论语》本身中的互文关系的方式,分析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教育哲学思想:其教育目的可分为三个"圣人"、"君子"和"士"三个层级。如下文所述: (一)孔子教育目的的第一层级:"圣人"、"善人" 孔子认为"圣人"、"善人"的层次是完美无缺,难以企及的。如下例: 1.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日:"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3.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六) 例句1中孔子指出在他的时代中,"圣人"和"善人"难以见到。例句2中孔子表明自己也没到"圣"、"仁"的境界。虽然他的学生们推崇他是圣人,但他自己并不以圣人自居。例句3中孔子认为连尧舜也难以达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的境界。这些说明了"圣人"是一个最高理想,只能仰慕,努力追寻这一梦想。 (二)孔子教育目的的第二层级:"君子"、"成人" "君子"在《论语》中有两种涵义:一、有道德的人。如"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二、在高位的人。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惬。"(颜渊第十二)这里探讨孔子的教育目的时,取第一种涵义。如陈桂生先生认为:''君子" 是与"小人"相对举的概念。西周、春秋之际,"君子"原为对贵族的通称。"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国语·鲁语上)),即表示两种身份的区别。时至春秋末期,即孔子所处时代,"君子""小人"已经不完全用来表示身份的区别,而逐渐成为伦理道德的范畴。 "君子"为德者的美称,'.小人"为缺德者的贬称。却。"成人"则意为"全人"、"修养完善的人",如下例: 1.子路问成人。子日:"若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第十四) 2.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优不惧。'旧:"不优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日:"内省不疚,夫何优何惧?"(颜渊第十二) 3.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第十四) 4.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第一) 5.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第一) 6.子日:"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第六) 例句1中孔子提出知、不欲(德)、勇、艺、礼乐几个方面修养完善的人为"成人"的教育目的。例句2,3,4都是基于道德要求方面对"君子"的要求,例句5是基于生活举止方面对"君子" 的要求,例句6是基于知识、礼方面对"君子"的要求。"君子"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7次(2tul,可见孔子对"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重视与赞许。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