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天津解放军考军校招聘考试:语文常见语病总结讲解
(一)语序不当
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例: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棉花的生产”应为“生产的棉花”)
2、把定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广大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进行改革的热情。(将“无比”的调至“热情”前)
3、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应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前后的“的”)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应将“任意”调至“欺侮”之前)
6、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有些连词在句中放在什么地方最恰当,需要根据内容而定,否则就会出现语病。如关联词语的使用,两个分句同一主语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前边。 例如:
① 武松遇见老虎,不是武松打死老虎,就是被老虎吃掉。 →武松不是打死老虎,就是被老虎吃掉
② 武松遇见老虎,武松不是打死老虎,就是老虎吃了武松。→不是武松打死老虎,就是老虎吃了武松。
解析:例①②虽都用了“不是……就是……”,但所表达的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例①句,两个分句主语一致,是从武松的角度来谈的,因此关联词语“不是”应调整到“武松”之后;例②句,两个分句主语不一致,一个是“武松”,一个是“老虎”,叙述了事情的两种可能性结果,因此关联词语“不是”应放“武松”前。
7、主客颠倒:
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不陌生的。
8、分句位置不当:
例: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
→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二)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是病句考查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搭配不当主要是主谓搭配与动宾搭配不当。据统计,自高考命题以来,考病句每年都会涉及搭配不当的试题,可见弄懂搭配不当,是辨析修改病句的关键。而实际上,如果想准确判断是否搭配不当,就要紧紧抓住句子的主干。分清主谓宾,通过语感能力来感性认识,其次要仔细琢磨用词是否主谓对应得当。
1、主谓搭配不当。
(1)主语和谓语的选词应当正确。
如果主语和谓语都只有一个词,那么,两个词的选择必须恰当;如果主语、谓语都是短语、那么短语的中心词一定要选用得当。例如:①他的许多作品曾在全国美术家展览会上播出。 这句话里的主语中心词“作品”,与谓语中心词“播出”词意不搭配,应该将“播出”改为“展出”。出现这种病句。往往是因为主语和谓语中的修饰限制语较多所造成的。改正的方法是先划分主语、谓语,再提出中心词,搭配的词语就很容易选择了。
(2)主语、谓语如果是并列短语,双方在语义方面必须能全面配合。
并列短语可以充当主语,也可以充当谓语。有时,一个句子的主语和谓语或者有一方是并列短语,或者双方都是并列短语。凡是有并列短语作主语或谓语的,双方就必须能全面搭配,决不能有一个词同另一方搭配不了。否则,就会产生主谓不搭配的问题。例如:“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和工期都十分沉重而紧张。”这句话的主语和谓语,双方都是并列短语而又都不能全面搭配。“任务和工期”可以用“紧张”来陈述,但不能用“沉重”来陈述,“沉重”只能说明其中的“任务”,不能说明“工期”。 这一病句可以这样改: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沉重,工期紧张。
(3)主语和谓语不能部分重复,部分重复会造成主谓搭配不当。
主语和谓语一部分重复,是指主语中提到的事,在谓语中又提到,但不是指主语和谓语中绝对不能有两个相同的词。比方说,“这个孩子是个好孩子”,主语谓语中都有“孩子”一词,但主谓并不重复。我们讲的是那些主谓部分重复而造成搭配不当的情况。看下边几个病句:
①星际物质在大气中的燃烧,不是一下子就燃烧完的。
②历史的发展不是按照某些人的愿望而发展的。
③人类的发声,是由空气通过咽喉部的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声的。
解析:①句的主语是“星际物质在大气中的燃烧”,中心词是“燃烧”,谓语就该说这种燃烧是怎样进行的,可是,后边谓语中又说“燃烧”,就语义重复而不能说明问题了。改正办法:删去主语中的“的燃烧”。②句的情况也类似。改正办法:删去主语中的“的发展”,让“历史”作主语。③句主谓语当中都有“发声”,二者不能配合。改正办法:删去主语中的“的发声”让“人类”作主语。
2、动宾搭配不当。例如:
①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每一个有志青年都要提高和充实自已的业务水平和思想修养。
③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解析:例①划线处是“动动十名”式,其中“培养”与“失足青年”不能搭配。例②句划线处是“动动十名名”式,即两个动词分别与两个名词搭配,“充实”与“思想修养”不能搭配,改“充实”为“加强”。这个句式最好改为分开叙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这样就不容易出毛病了。例③句划线处动词“安排”带多个宾语,要求动词能与每个宾语分别搭配,“安排”与最后一个宾语无法搭配,可去掉“以及”加上“交代”之类的动词。
4、主宾搭配不当:
例如:我们坚信,总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应改为“中国会成为农业发达的国家”)
5、修饰语和中心语塔配不当。例如:
① 这就是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范增墓。
② 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的花粉。
③ 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④ 想起过去的500多个岁月,我不禁流下了眼泪。
解析:例①中“范增”后应加“的”字,否则句子难以理解。例②中“花粉”不能受 “朵”修饰,在 “朵”后应加“花”字。例③状语与宾语中心词分别搭配不当,应改为“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例④中“岁月”是个表集体概念的名词,前面不能用“500多个”修饰,可将岁月改为“日子”。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如:只要你认真学习 ,成绩才能上去。(“只要”和“才”不能搭配使用,可将“只要”改为“只有”)
6、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例如:
① 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② 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解析:例①“能否”是两面性的,“要加速训练”是一面性的,应去掉“要”字,加上 “能否”二字。例②“能不能”是两面性的,“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是一面性的,可去掉“能不能”。
7、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例如:
① 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员的资料。
② 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解析:例①中“无时无刻不”是“时时刻刻都”的意思,与“忘”字连接,等于说时时刻刻都忘记,不符合句意,可改“无时无刻不”为“时刻不”。例②中“谁能否认……呢”,意思就是“谁都得承认……”,很明显正好将所要表达的意思说反了。
(三)成分残缺
1、缺主语。例如:
① 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② 看了这部电影,使我受到很大教育。
解析:例①去掉“对于”就有了主语,例②去掉“使”字,句子就有了主语。滥用介词或表兼语的动词“使”字,常常会造成句子缺少主语。
2、缺谓语。例如:
例:最近又开展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活动,要在这个活动中建立与完善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解析:“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也许是“建立与完善”的?但“建立与完善”的宾语显然是“技术管理制度”,可见在“建立”前少了谓语“完成”。
3、缺宾语。例如:
① 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② 当民族危急的关头,只有人民才能担当拯救民族危亡的命运。
解析:例①句中的“推广”一词没有相应的宾语,应该在“喂猪”后面加上“的技术”;例②中“担当”一词缺少相应的宾语,应在“命运”后面加上“的重任”。
(四)重复累赘。
1、虚词多余。例如:
①这部电视剧是根据曹禺的剧本《雷雨》而改编的。
②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好转,使农民的购买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③教育局已责成了学校处理这个问题。
解析:例①的“而”字,是套用文言格式,在现代汉语里,这种场合不需要什么连接,这里的“而”字应删去。例②的“使”字是滥用,不仅赘余,而且使句子没有主语,应删去。例(3)的“了”表示某一动作已经完成,而“责成”本身就含有动作结束的意思,它后面的“了”字完全没有必要,应删去,再说“了”与前面的“已”,在意思上也有重复。
2、定语堆砌。例如:
①收回香港主权的那一天是我们全民族最为高兴愉快的一天。
②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共同的理想和事业把我们的心连结在一起。
③来到上海,我看到了一幢幢既高大又巍峨的楼房。
解析:例①中“高兴”和”愉快”是意思相近的词语,连在一起,意思重复,应删去一个。例②中“中华民族”与“炎黄”意思重复。“炎黄、华夏、神州、九州”等都是“中华民族”的别称,不要堆砌使用。例③中“巍峨”即高大雄伟的样子,“高大、巍峨”这对近义词应去掉一个。
3、状语重复。例如:
① 夜深了,张老师仍然还在伏案读书。
② 听了小刘的介绍,我在心里真是由衷地感谢李芳。
解析:例①中“仍然”和“还”是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副词,应删去一个。例②中“在心里”与“由衷”重复,删去一个。
4、其它重复形式。例如:
① 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
② 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
③ 在学习中树立革命风尚,是当前全国中小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解析:例①“多了”多余,例②“截止日期”与“最后一天”重复,应删去一个。 例③“当务之急”包括“当前”的意思。
您能修改下面句子的语病吗?
①这所大学的一些学生语文水平实在差,传扬出去,准会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声誉。
②北京规模扩大了,外来人口增多了,但是道路和交通设施建设却落在了后面。
(五)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也叫句式杂糅,一般有两种情况:
l、一种情况是将两种表述混杂在一起而造成不伦不类的现象,如:
① 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② 水的化学成分是由一个原子的氧和两个原子的氢化合而成。
解析:例①句“从……为出发点”实际上是 “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种格式混杂在一起了,不伦不类。例②句子是把以下两种说明混杂在一起了:A、水的化学成分是一个原子的氧和两个原子的氢;B、水是由一个原子的氧和两个原子的氢化合而成的。所以这种结构混乱的语病往往有两种改法:
例句1改法一: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例句1改法二: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以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例句2改法一:水的化学成分是一个原子的氧和两个原子的氢。
例句2改法二:水是由一个原子的氧和两个原子的氢化合而成的。
2、第二种情况是“中途易辙”,即一句话说了一半便撂下去说另一句话。常常是中途变换话题而使前半句话成了游离于句子之外的成分。例如:
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以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解析:该句用主语“中国人民”说了半句(主语后边带一个状语,没有谓语),却又用“中国的革命”作主语另起一句。根据上下文可以采取不同的改法:
改法一: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以后面目一新,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改法二:自从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以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下列两句犯了同样的语病,你能修改吗:
①车间在没有增加人员的情况下,我们调动群众积极性,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
②附中全体教工,在党委的热情关怀下,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六)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例如:
①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② 教工楼的灯都熄了,唯有张老师的办公室还亮着灯光。
③ 这个村庄对我是很熟悉的。
④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
解析:例①②是自相矛盾。①中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例②中既然灯“都熄了”,张老师的办公室怎么“还亮着灯光”?例③是主客颠倒,应该是“我对这个村庄是很熟悉的”。例④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强加因果。
(七)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是高考经常考查的一个项目。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一些歧义句,受时间、场合、停顿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1998年和2003年高考都曾拿出一个小题专门考歧义句的理解与辨析。表意不明可分为“歧义”和“费解”两类。“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讲法,都是表达不明白,让读者伤脑筋。“费解”指一句话没说清楚,让读者无法理解。
l、歧义——两种解释都可能。例如:
① 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② 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
解析:例①是让“15日”去,还是“15日以前”去?都有可能。如果让 “15日”去,删去“前”字,如果是“15日以前”去,应在 “前”字前加“以”字。例②没有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该说“全渠144华里现已勘测完毕”;如
果144华里只是全渠一部分,那就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请试着分析下列几个句子,看看能有几种不同的理解:
①他的发理得好。 ②这饭不热了。
③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④我校图书馆收藏了鲁迅的书。
⑤关心的是他的母亲。 ⑥最喜欢的是她弟弟。
⑦这孩子,连他妈妈都不认识了。
⑧张主任和技术员正在谈话,他告诉他说:“攻下这道难关,就可以试制了。”
⑨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的功力都用在这方面。
2、费解——把读者引入歧途。
这种错误在字面上并无歧义,但是作者的本意跟字面上的意思不同。如果按照字面讲,就是误入歧途。例如:
① 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② 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
解析:例①照字面讲,是说“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感到气愤”,但实际上作者是想说“大家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应在“揭发”后加“的”字。例②照字面讲,“这类音乐作品”在古代“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但是实际上作者是想说“现在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应在“既无法演奏”前加上“到现在”之类的话。
(八)虚词误用
①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可将“反而”改为“从而”)
②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应删去“对”,否则“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部分缺少相应的主语。)
③不管他地位有多高,只要犯了法,我们也要依法惩办。(将“也”字改为“就”,与“只要”相呼应)
◇ 语病辨析方法
辨析语句是否有毛病,常用的方法是:语感审读十语法分析十逻辑分析。
1、语感审读
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注意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例如:不管气侯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粗读便不难感到“不管……都……”显得不合习惯,正确说法应是“不管……多么不利”、“尽管……非常不利”。注意,跟着感觉走,只是粗筛子,筛选一定要借助语法验证。
2、语法分析
去掉句子的枝叶定状补,紧缩出句子主干主谓宾,先看主谓宾搭配上是否有问题;如果主干无问题,再检查枝叶部分,看修饰语定状补与中心语主谓宾之间、修饰语定状补内部是否有毛病。用这种办法可以发现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两种句式杂揉等许多问题。
3、逻辑分析
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但是感觉句子确实有毛病,不妨从事理上进行分析。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恰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例如:
(1)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
(2)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
解析:例(1)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的,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
例(2)句用“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应将“凡是”改为“大多”,并去掉“都”字。
4、造句类比
语病辨识还常用到“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结构重造一个日常熟悉的句子,经过比较,有无问题便清楚了。
例如: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原句结构较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如“这值得他们的学习”、“这值得他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因此原句应将“老师的重视”中的“的”去掉。
◇ 审读关键词
辨析语病,是近十几年高考语文必考的题型之一。如何辨析语病,各种教学用书所介绍的方法大同小异,无非是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从感性上判断语句是否有毛病)、主干枝叶梳理法(先检查句子主干之间是否有语病,再检查修饰语和中心词、修饰语和修饰语之间是否有语病)、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结构造一日常用的句子,两相比较,从而判断原句是否有语病)等等。但是,这些方法操作起来,甚是繁琐麻烦。在这里,向大家补充介绍一种快速而有效的辨析语病的方法——审读关键词语法。下面,就结合有关例子,来谈谈此法的具体运用。
1、否定词。
一个句子,如果多次出现“不、没有、否则、无……无……”之类的否定词,很有可能出现语病,即句子字面意义可能和要表达的意义正好相反。如:
①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1993年)
②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挡风。(1994年)
③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1998年)
④凡事要依靠群众,否则单靠自己,什么事也做不成。
⑤除非你亲口尝一尝,否则就不会知道梨子的滋味。
⑥他无时无刻不忘自己的职责,在假日里积累了许多资料。
⑦山区里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等我,我必须尽快赶回去。
解析:例①中的“防止”和“不再”形成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恰与应表达的意思相反。例②中的“忌”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否定词,后面再加上一个否定词“不可”,也形成双重否定,使得句意与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例③中否定词有“否认”和“不”,另外还有一个反问词,也相当于否定词。这样,句子含三重否定,即等于一重否定,从而将句意搞反了。“否则”是对前面表意的否定,使用时要避免语句重复。例④句中“否则”与“单靠自己”保留一个。例⑤句正确。如果两个“无”连用,它们后面接的是同义词,就不是双重否定,而是一次否定。“无时无刻不忘”是“时刻忘”的意思。例⑥句错,应改为“他时时刻刻不忘自己的职责”。“无时无刻不在”就是无时不在,是“时刻在”的意思,例⑦句正确。
2、两面词。
一个语句,若出现“能否”、“是否”、“有没有”“好坏”之类的两面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句子可能犯有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的毛病。如:
①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人才。(1993)
②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1995年上海卷)
③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96)
解析:例①前半句中“能否”是两面词,是从两个方面来说的;后半句中“要”是一面词,只是从“能”的方面来说的,这就造成“一面对二面”的毛病。例②和例③同样有这样的语病。
3、关联词。
一个语句出现了关联词,我们要想到,关联词搭配是否恰当,关联词是否放错了位置等。如:
①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1992年)
②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了顶峰。(1993年)
③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2000年春季卷)
解析:例①中“无论”是表无条件的关联词语,后面不能带并列性的词组,只能带选择性的词组,“无论干部和群众”应说成
“无论干部还是群众”。例②“不管”相当于“无论”,故例②有与例①一样的毛病,可以将“不管”改为“尽管”。例③中“并非”意思是“并不是”,后面自然不能再加上“是”了。
4、介词。
介词的运用上,极容易出现语病。如:
①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1992年)
②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1997)
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在大限度的保护。(1999年)
解析:例①介词的运用使得整个句子缺少主语,只要去掉“经过”,或“才使”,句子的主语便显现出来了。例②“在”应改为“从”,因为“在……中”这种格式常用来表时间或空间,而不表示来源或由来,汉语中表来源或由来的往往用“从……中”。例③中介词“所”是多余的,因为“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的,“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即成了“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一是“广大消费者”不能修饰“欢迎”,二是“深受”后面应带动词或主谓词组。
5、并列词组。
并列词组的运用上,常常犯有前后部分搭配不当的毛病。如:
①这个文化站已经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93)
②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95)
③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96)
解析:例①“挽救和培养”是并列词组,“挽救失足青年”讲得通,“培养失足青年”则讲不通。例②“安排”后面是由四个并列短语组成的宾语,显然,“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不能与谓语“安排”搭配。例③中“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是并列词组,但只有“严肃处理”与“事件”搭配,“事件”是不能“批评教育”的。
以上介绍的这一辨析语病的方法,简单易行、快速有效。当然,不是所有的语病都是能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辨析的,在这里介绍的目的,只是希望大家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地运用解题方法。
◇ 病句修改原则
常用方法有四种:增、删、换、调。成分残缺的,增;成分多余的,删;用词不当的,换;语序不当的,调。
修改语病的原则:尽量保留原意。修改时要依据句意,少改多调。能改一处解决了的,决不改动两处;能调整语序解决了的,就不增删,力求简要。修改病句不是再造句子,切忌改变原句的本意。
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例: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棉花的生产”应为“生产的棉花”)
2、把定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广大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进行改革的热情。(将“无比”的调至“热情”前)
3、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应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前后的“的”)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应将“任意”调至“欺侮”之前)
6、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有些连词在句中放在什么地方最恰当,需要根据内容而定,否则就会出现语病。如关联词语的使用,两个分句同一主语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前边。 例如:
① 武松遇见老虎,不是武松打死老虎,就是被老虎吃掉。 →武松不是打死老虎,就是被老虎吃掉
② 武松遇见老虎,武松不是打死老虎,就是老虎吃了武松。→不是武松打死老虎,就是老虎吃了武松。
解析:例①②虽都用了“不是……就是……”,但所表达的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例①句,两个分句主语一致,是从武松的角度来谈的,因此关联词语“不是”应调整到“武松”之后;例②句,两个分句主语不一致,一个是“武松”,一个是“老虎”,叙述了事情的两种可能性结果,因此关联词语“不是”应放“武松”前。
7、主客颠倒:
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不陌生的。
8、分句位置不当:
例: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
→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二)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是病句考查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搭配不当主要是主谓搭配与动宾搭配不当。据统计,自高考命题以来,考病句每年都会涉及搭配不当的试题,可见弄懂搭配不当,是辨析修改病句的关键。而实际上,如果想准确判断是否搭配不当,就要紧紧抓住句子的主干。分清主谓宾,通过语感能力来感性认识,其次要仔细琢磨用词是否主谓对应得当。
1、主谓搭配不当。
(1)主语和谓语的选词应当正确。
如果主语和谓语都只有一个词,那么,两个词的选择必须恰当;如果主语、谓语都是短语、那么短语的中心词一定要选用得当。例如:①他的许多作品曾在全国美术家展览会上播出。 这句话里的主语中心词“作品”,与谓语中心词“播出”词意不搭配,应该将“播出”改为“展出”。出现这种病句。往往是因为主语和谓语中的修饰限制语较多所造成的。改正的方法是先划分主语、谓语,再提出中心词,搭配的词语就很容易选择了。
(2)主语、谓语如果是并列短语,双方在语义方面必须能全面配合。
并列短语可以充当主语,也可以充当谓语。有时,一个句子的主语和谓语或者有一方是并列短语,或者双方都是并列短语。凡是有并列短语作主语或谓语的,双方就必须能全面搭配,决不能有一个词同另一方搭配不了。否则,就会产生主谓不搭配的问题。例如:“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和工期都十分沉重而紧张。”这句话的主语和谓语,双方都是并列短语而又都不能全面搭配。“任务和工期”可以用“紧张”来陈述,但不能用“沉重”来陈述,“沉重”只能说明其中的“任务”,不能说明“工期”。 这一病句可以这样改: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沉重,工期紧张。
(3)主语和谓语不能部分重复,部分重复会造成主谓搭配不当。
主语和谓语一部分重复,是指主语中提到的事,在谓语中又提到,但不是指主语和谓语中绝对不能有两个相同的词。比方说,“这个孩子是个好孩子”,主语谓语中都有“孩子”一词,但主谓并不重复。我们讲的是那些主谓部分重复而造成搭配不当的情况。看下边几个病句:
①星际物质在大气中的燃烧,不是一下子就燃烧完的。
②历史的发展不是按照某些人的愿望而发展的。
③人类的发声,是由空气通过咽喉部的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声的。
解析:①句的主语是“星际物质在大气中的燃烧”,中心词是“燃烧”,谓语就该说这种燃烧是怎样进行的,可是,后边谓语中又说“燃烧”,就语义重复而不能说明问题了。改正办法:删去主语中的“的燃烧”。②句的情况也类似。改正办法:删去主语中的“的发展”,让“历史”作主语。③句主谓语当中都有“发声”,二者不能配合。改正办法:删去主语中的“的发声”让“人类”作主语。
2、动宾搭配不当。例如:
①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每一个有志青年都要提高和充实自已的业务水平和思想修养。
③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解析:例①划线处是“动动十名”式,其中“培养”与“失足青年”不能搭配。例②句划线处是“动动十名名”式,即两个动词分别与两个名词搭配,“充实”与“思想修养”不能搭配,改“充实”为“加强”。这个句式最好改为分开叙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这样就不容易出毛病了。例③句划线处动词“安排”带多个宾语,要求动词能与每个宾语分别搭配,“安排”与最后一个宾语无法搭配,可去掉“以及”加上“交代”之类的动词。
4、主宾搭配不当:
例如:我们坚信,总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应改为“中国会成为农业发达的国家”)
5、修饰语和中心语塔配不当。例如:
① 这就是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范增墓。
② 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的花粉。
③ 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④ 想起过去的500多个岁月,我不禁流下了眼泪。
解析:例①中“范增”后应加“的”字,否则句子难以理解。例②中“花粉”不能受 “朵”修饰,在 “朵”后应加“花”字。例③状语与宾语中心词分别搭配不当,应改为“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例④中“岁月”是个表集体概念的名词,前面不能用“500多个”修饰,可将岁月改为“日子”。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如:只要你认真学习 ,成绩才能上去。(“只要”和“才”不能搭配使用,可将“只要”改为“只有”)
6、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例如:
① 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② 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解析:例①“能否”是两面性的,“要加速训练”是一面性的,应去掉“要”字,加上 “能否”二字。例②“能不能”是两面性的,“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是一面性的,可去掉“能不能”。
7、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例如:
① 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员的资料。
② 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解析:例①中“无时无刻不”是“时时刻刻都”的意思,与“忘”字连接,等于说时时刻刻都忘记,不符合句意,可改“无时无刻不”为“时刻不”。例②中“谁能否认……呢”,意思就是“谁都得承认……”,很明显正好将所要表达的意思说反了。
(三)成分残缺
1、缺主语。例如:
① 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② 看了这部电影,使我受到很大教育。
解析:例①去掉“对于”就有了主语,例②去掉“使”字,句子就有了主语。滥用介词或表兼语的动词“使”字,常常会造成句子缺少主语。
2、缺谓语。例如:
例:最近又开展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活动,要在这个活动中建立与完善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解析:“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也许是“建立与完善”的?但“建立与完善”的宾语显然是“技术管理制度”,可见在“建立”前少了谓语“完成”。
3、缺宾语。例如:
① 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② 当民族危急的关头,只有人民才能担当拯救民族危亡的命运。
解析:例①句中的“推广”一词没有相应的宾语,应该在“喂猪”后面加上“的技术”;例②中“担当”一词缺少相应的宾语,应在“命运”后面加上“的重任”。
(四)重复累赘。
1、虚词多余。例如:
①这部电视剧是根据曹禺的剧本《雷雨》而改编的。
②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好转,使农民的购买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③教育局已责成了学校处理这个问题。
解析:例①的“而”字,是套用文言格式,在现代汉语里,这种场合不需要什么连接,这里的“而”字应删去。例②的“使”字是滥用,不仅赘余,而且使句子没有主语,应删去。例(3)的“了”表示某一动作已经完成,而“责成”本身就含有动作结束的意思,它后面的“了”字完全没有必要,应删去,再说“了”与前面的“已”,在意思上也有重复。
2、定语堆砌。例如:
①收回香港主权的那一天是我们全民族最为高兴愉快的一天。
②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共同的理想和事业把我们的心连结在一起。
③来到上海,我看到了一幢幢既高大又巍峨的楼房。
解析:例①中“高兴”和”愉快”是意思相近的词语,连在一起,意思重复,应删去一个。例②中“中华民族”与“炎黄”意思重复。“炎黄、华夏、神州、九州”等都是“中华民族”的别称,不要堆砌使用。例③中“巍峨”即高大雄伟的样子,“高大、巍峨”这对近义词应去掉一个。
3、状语重复。例如:
① 夜深了,张老师仍然还在伏案读书。
② 听了小刘的介绍,我在心里真是由衷地感谢李芳。
解析:例①中“仍然”和“还”是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副词,应删去一个。例②中“在心里”与“由衷”重复,删去一个。
4、其它重复形式。例如:
① 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
② 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
③ 在学习中树立革命风尚,是当前全国中小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解析:例①“多了”多余,例②“截止日期”与“最后一天”重复,应删去一个。 例③“当务之急”包括“当前”的意思。
您能修改下面句子的语病吗?
①这所大学的一些学生语文水平实在差,传扬出去,准会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声誉。
②北京规模扩大了,外来人口增多了,但是道路和交通设施建设却落在了后面。
(五)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也叫句式杂糅,一般有两种情况:
l、一种情况是将两种表述混杂在一起而造成不伦不类的现象,如:
① 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② 水的化学成分是由一个原子的氧和两个原子的氢化合而成。
解析:例①句“从……为出发点”实际上是 “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种格式混杂在一起了,不伦不类。例②句子是把以下两种说明混杂在一起了:A、水的化学成分是一个原子的氧和两个原子的氢;B、水是由一个原子的氧和两个原子的氢化合而成的。所以这种结构混乱的语病往往有两种改法:
例句1改法一: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例句1改法二: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以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例句2改法一:水的化学成分是一个原子的氧和两个原子的氢。
例句2改法二:水是由一个原子的氧和两个原子的氢化合而成的。
2、第二种情况是“中途易辙”,即一句话说了一半便撂下去说另一句话。常常是中途变换话题而使前半句话成了游离于句子之外的成分。例如:
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以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解析:该句用主语“中国人民”说了半句(主语后边带一个状语,没有谓语),却又用“中国的革命”作主语另起一句。根据上下文可以采取不同的改法:
改法一: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以后面目一新,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改法二:自从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以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下列两句犯了同样的语病,你能修改吗:
①车间在没有增加人员的情况下,我们调动群众积极性,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
②附中全体教工,在党委的热情关怀下,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六)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例如:
①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② 教工楼的灯都熄了,唯有张老师的办公室还亮着灯光。
③ 这个村庄对我是很熟悉的。
④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
解析:例①②是自相矛盾。①中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例②中既然灯“都熄了”,张老师的办公室怎么“还亮着灯光”?例③是主客颠倒,应该是“我对这个村庄是很熟悉的”。例④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强加因果。
(七)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是高考经常考查的一个项目。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一些歧义句,受时间、场合、停顿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1998年和2003年高考都曾拿出一个小题专门考歧义句的理解与辨析。表意不明可分为“歧义”和“费解”两类。“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讲法,都是表达不明白,让读者伤脑筋。“费解”指一句话没说清楚,让读者无法理解。
l、歧义——两种解释都可能。例如:
① 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② 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
解析:例①是让“15日”去,还是“15日以前”去?都有可能。如果让 “15日”去,删去“前”字,如果是“15日以前”去,应在 “前”字前加“以”字。例②没有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该说“全渠144华里现已勘测完毕”;如
果144华里只是全渠一部分,那就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请试着分析下列几个句子,看看能有几种不同的理解:
①他的发理得好。 ②这饭不热了。
③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④我校图书馆收藏了鲁迅的书。
⑤关心的是他的母亲。 ⑥最喜欢的是她弟弟。
⑦这孩子,连他妈妈都不认识了。
⑧张主任和技术员正在谈话,他告诉他说:“攻下这道难关,就可以试制了。”
⑨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的功力都用在这方面。
2、费解——把读者引入歧途。
这种错误在字面上并无歧义,但是作者的本意跟字面上的意思不同。如果按照字面讲,就是误入歧途。例如:
① 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② 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
解析:例①照字面讲,是说“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感到气愤”,但实际上作者是想说“大家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应在“揭发”后加“的”字。例②照字面讲,“这类音乐作品”在古代“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但是实际上作者是想说“现在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应在“既无法演奏”前加上“到现在”之类的话。
(八)虚词误用
①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可将“反而”改为“从而”)
②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应删去“对”,否则“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部分缺少相应的主语。)
③不管他地位有多高,只要犯了法,我们也要依法惩办。(将“也”字改为“就”,与“只要”相呼应)
◇ 语病辨析方法
辨析语句是否有毛病,常用的方法是:语感审读十语法分析十逻辑分析。
1、语感审读
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注意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例如:不管气侯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粗读便不难感到“不管……都……”显得不合习惯,正确说法应是“不管……多么不利”、“尽管……非常不利”。注意,跟着感觉走,只是粗筛子,筛选一定要借助语法验证。
2、语法分析
去掉句子的枝叶定状补,紧缩出句子主干主谓宾,先看主谓宾搭配上是否有问题;如果主干无问题,再检查枝叶部分,看修饰语定状补与中心语主谓宾之间、修饰语定状补内部是否有毛病。用这种办法可以发现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两种句式杂揉等许多问题。
3、逻辑分析
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但是感觉句子确实有毛病,不妨从事理上进行分析。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恰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例如:
(1)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
(2)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
解析:例(1)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的,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
例(2)句用“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应将“凡是”改为“大多”,并去掉“都”字。
4、造句类比
语病辨识还常用到“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结构重造一个日常熟悉的句子,经过比较,有无问题便清楚了。
例如: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原句结构较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如“这值得他们的学习”、“这值得他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因此原句应将“老师的重视”中的“的”去掉。
◇ 审读关键词
辨析语病,是近十几年高考语文必考的题型之一。如何辨析语病,各种教学用书所介绍的方法大同小异,无非是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从感性上判断语句是否有毛病)、主干枝叶梳理法(先检查句子主干之间是否有语病,再检查修饰语和中心词、修饰语和修饰语之间是否有语病)、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结构造一日常用的句子,两相比较,从而判断原句是否有语病)等等。但是,这些方法操作起来,甚是繁琐麻烦。在这里,向大家补充介绍一种快速而有效的辨析语病的方法——审读关键词语法。下面,就结合有关例子,来谈谈此法的具体运用。
1、否定词。
一个句子,如果多次出现“不、没有、否则、无……无……”之类的否定词,很有可能出现语病,即句子字面意义可能和要表达的意义正好相反。如:
①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1993年)
②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挡风。(1994年)
③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1998年)
④凡事要依靠群众,否则单靠自己,什么事也做不成。
⑤除非你亲口尝一尝,否则就不会知道梨子的滋味。
⑥他无时无刻不忘自己的职责,在假日里积累了许多资料。
⑦山区里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等我,我必须尽快赶回去。
解析:例①中的“防止”和“不再”形成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恰与应表达的意思相反。例②中的“忌”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否定词,后面再加上一个否定词“不可”,也形成双重否定,使得句意与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例③中否定词有“否认”和“不”,另外还有一个反问词,也相当于否定词。这样,句子含三重否定,即等于一重否定,从而将句意搞反了。“否则”是对前面表意的否定,使用时要避免语句重复。例④句中“否则”与“单靠自己”保留一个。例⑤句正确。如果两个“无”连用,它们后面接的是同义词,就不是双重否定,而是一次否定。“无时无刻不忘”是“时刻忘”的意思。例⑥句错,应改为“他时时刻刻不忘自己的职责”。“无时无刻不在”就是无时不在,是“时刻在”的意思,例⑦句正确。
2、两面词。
一个语句,若出现“能否”、“是否”、“有没有”“好坏”之类的两面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句子可能犯有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的毛病。如:
①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人才。(1993)
②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1995年上海卷)
③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96)
解析:例①前半句中“能否”是两面词,是从两个方面来说的;后半句中“要”是一面词,只是从“能”的方面来说的,这就造成“一面对二面”的毛病。例②和例③同样有这样的语病。
3、关联词。
一个语句出现了关联词,我们要想到,关联词搭配是否恰当,关联词是否放错了位置等。如:
①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1992年)
②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了顶峰。(1993年)
③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2000年春季卷)
解析:例①中“无论”是表无条件的关联词语,后面不能带并列性的词组,只能带选择性的词组,“无论干部和群众”应说成
“无论干部还是群众”。例②“不管”相当于“无论”,故例②有与例①一样的毛病,可以将“不管”改为“尽管”。例③中“并非”意思是“并不是”,后面自然不能再加上“是”了。
4、介词。
介词的运用上,极容易出现语病。如:
①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1992年)
②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1997)
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在大限度的保护。(1999年)
解析:例①介词的运用使得整个句子缺少主语,只要去掉“经过”,或“才使”,句子的主语便显现出来了。例②“在”应改为“从”,因为“在……中”这种格式常用来表时间或空间,而不表示来源或由来,汉语中表来源或由来的往往用“从……中”。例③中介词“所”是多余的,因为“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的,“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即成了“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一是“广大消费者”不能修饰“欢迎”,二是“深受”后面应带动词或主谓词组。
5、并列词组。
并列词组的运用上,常常犯有前后部分搭配不当的毛病。如:
①这个文化站已经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93)
②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95)
③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96)
解析:例①“挽救和培养”是并列词组,“挽救失足青年”讲得通,“培养失足青年”则讲不通。例②“安排”后面是由四个并列短语组成的宾语,显然,“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不能与谓语“安排”搭配。例③中“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是并列词组,但只有“严肃处理”与“事件”搭配,“事件”是不能“批评教育”的。
以上介绍的这一辨析语病的方法,简单易行、快速有效。当然,不是所有的语病都是能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辨析的,在这里介绍的目的,只是希望大家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地运用解题方法。
◇ 病句修改原则
常用方法有四种:增、删、换、调。成分残缺的,增;成分多余的,删;用词不当的,换;语序不当的,调。
修改语病的原则:尽量保留原意。修改时要依据句意,少改多调。能改一处解决了的,决不改动两处;能调整语序解决了的,就不增删,力求简要。修改病句不是再造句子,切忌改变原句的本意。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职理培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职理培)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