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培训•天津
导航

2020天津解放军考军校招聘考试:语文《庖丁解牛》教学案讲解

来源: 2020-03-13 16:49
《庖丁解牛》
一、整体把握
《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题目是后来加的。养生主,就是养生的主旨,也就是养生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 全生、养亲、 尽年。
文章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第 1 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人触、倚、履、 踦 ,牛体、牛的骨头就分离)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超凡入圣。这一段句式整齐,对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曲劳动赞歌。
第二部分(第 2 段~第 4 段):记叙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这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 2 段) 从文惠 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层(第 3 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
第三部分(第 4 段):写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应规律的思想。
文章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的主旨。那 庄子所讲的养生的道理是什么呢?庄子在《养生主》中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文章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
当然,《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故事今天给我们的启示已经远远超出了庄子当初的命意: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同时,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也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文章艺术特色:
就全文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来看,可以说,《庖丁解牛》是一篇精美的议论小品。其艺术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文章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写庖丁解牛的经验,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写出只有在长期实践的活动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最后,再拓开一层,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这样层层深入,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
2. 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 如庖丁论“道”部分的两处对比(解牛三个阶段,良庖、族庖、我),和解牛过程的描写,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心理、目光、动作、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巨大的艺术魅力,同时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3.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写解牛动作以“触、倚、履、踦”四个字描写,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并且用夸张手法,比拟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写解牛结束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另外,出自本文的成语如“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流传至今,仍有活力。
二、教学指导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指导自读。
⑴正音正形
踦     砉    騞    郤     窾     硎     謋
⑵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注意几个难句:
①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⑶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明确:
第一部分(第 1 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 2 、 3 段):通过庖丁自述,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借文惠君的话引出养生之道,点明文章主旨。
(二)突破重点难点——揣摩形象,探究主题
揣摩形象
1.诵读第一段,体会其节奏感,想象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的动作和“砉然”“騞然”的声音。想一想,这一段所描绘的,是怎样一个形象?
明确: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描写极力渲染庖丁解牛的自然、和谐、优美,充满艺术气息。
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技艺高超的庖师形象。
2.文章第三自然段对技艺高超的原因作了详细而有层次的介绍,结合课文,找出分别对应“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的文字,想象其情景,体会其境界,进一步感受庖丁的形象。
明确:描写“目无全牛”的文字为:“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目无全牛”描写的是这样一种情景: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
描写“游刃有余”的文字为:“依乎天理,批大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游刃有余”描写的是庖丁的刀宽绰而有余地地在牛骨节的空隙之间自由行进的情景。
描写“踌躇满志”的文字为:“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踌躇满志”描写的是庖丁把难解之处成功解掉之后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
描写动刀过程的文字为:“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总结: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深入把握了牛之肌理,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之处,从而能够做到迎刃而解的庖师形象。
把握主题
庖丁说他“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文惠 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所谓“养生之道”指什么?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通意义的启示?
明确:
所谓“养生之道”是指,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在险恶的现实环境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小心谨慎,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庖丁解牛之道给人的更具普通意义的启示是: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三)思考探究——说理文形象性的体现。
哲理性文章的形象性体现在何处?
明确:本文是借寓言阐明人生哲理的文章。寓言形式的使用,增添了说理的感染力,不仅使读者得到认识上的提高,还能获得美感享受。文章有很多形象化的成分,具体体现在:
语言的形象性——对庖丁解牛过程的描写,声、形并茂,读来历历如在眼前。文章刻画的庖丁的形象鲜明突出,令人印象深刻。
事例的形象性——“解牛”的原理与养生的原理高度一致,能让人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养生”的关键。
总结:哲理散文(寓言故事)通过生动的描写、抒情来描摹生动的事例,塑造鲜明的形象,并借以揭示深刻的哲理。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职理培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职理培)

直播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