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培训真题库
我的
军队文职考试一本通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

2020-07-15 21:27
2017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用 PPT 课件展示荷塘景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所见到的荷塘月色的美好画面。随后教师引导,若干年前,有位作家 观赏了月色下的荷塘后也描绘了他心中的景色,随之引出课题《荷塘月色》。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适当地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明: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1.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找到文中每种景物所用的修辞,并在小组间讨论这些修辞的表达效 果。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讲解。 2.学生分小组赏析重点句子。 (第 1 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 写出其报考美。 (第 2 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 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 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 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 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情景交融。 (第 3 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 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 4 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 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 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 5 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 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 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3.结合 PPT 讲解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 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四)迁移拓展 1.教师播放“小夜曲”音乐伴奏,学生跟随音乐朗读喜欢句子和段落。 2.谈谈对情景交融写作方法的理解。教师指导补充深化。 (六)布置作业 以作者朋友的身份给他写一段话,要求感情真挚可以疏导作者郁结的心情。 【板书设计】 略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要赏析本文的语言。 【参考答案】 本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的语言特点就是大量的运用叠词。 1.运用叠词描摹景物,生动传神。如“田田”二字,把荷叶那“肩并肩密密地挨着”的情态形象 地描绘了出来:“粒粒”两字一叠,那未开放荷花晶莹剔透的形象仿佛跃然欲出:而“脉脉”一 词赋予了塘中流水以情窦初开的少女般的情怀:“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更是在表现出树多, 把这些树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景致送入了读者眼帘。 2.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抒情性。叠词的运用,使文辞的音节匀称整齐,读起 来音韵悦耳,有的徐缓舒展,有的抑扬顿挫,有的回环婉转,可谓音韵丰盈,余音缭绕, 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叠词的音乐美,使得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富有了诗的韵味。 3.叠词的运用表达效果契合作者所营造的意境氛围。文中的叠词多适宜用轻声的语调朗读, 其轻柔的语调十分适合课文轻柔的情境,渲染了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在语音的延长 中,语意与情感绵延不绝,令人回味。总之,叠词不仅具体真切地描摹出事物的情状、情 貌,还使文气得以舒展,更具有一种合乐的和谐美。 2.请你分析原文中引用其他文学作品的作用。 【参考答案】 作者是在歌颂青春。作者由眼前的荷塘想起诗歌里的采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朱自清 先生面对现实世界是寂寞的,所以,他就在他的精神王国里幻化一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 而又多情的世界与之对抗,并满足自己的向往,只不过这种满足是暂时的。所以,《采莲 赋》与《西洲曲》反映了朱自清先生对青春快乐、自由美好的憧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 否定。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引导学生走进遥远的公 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那时、那地的那件事。 (二)整体感知 1.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2.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 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三)深入研读 1.从作者的故事线索中,你感悟到女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 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 烈愿望。 男女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 决绝,又使我们看到中国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2.本诗的三、四章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 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 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 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 更富有艺术魅力。 (四)拓展延伸 1.在很多爱情故事里,都要给男主人公取一个名字,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梁 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孟姜女哭长城》中的万喜良,《西厢记》中的张珙等,这 首诗为什么不给男主人公取个名字呢? 明确:真情永恒只是个例,故能被人牢牢铭记,而负心忘义之人却比比皆是,所以,这个 女子所遇到的命运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群人,一批人,甚至是几代人。这个女主人 公的可敬之处,就在于她不愿屈服,而是敢于抗争,勇于把握个人命运,勇敢追求独立幸 福的生活。 (五)小结作业 女主人公在断然分手后,会获得人生的幸福吗?写一段 300 字左右的文章。 【板书设计】 略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要分析文中主人的形象。 【参考答案】 《氓》作为《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它所表现的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同时也 反映了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特有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矛盾,更反映了曾经自觉追求自由爱情的 女子在巨大的生活挫折和社会压力面前的无奈和以守为攻的心理状态。这种情形,是非一 般社会分析所能把握的,只有设身处地地去感悟才会有所领会,才会有所收获。自怨以求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15 页,此文档共30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 1 页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 2 页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 3 页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 4 页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 5 页

下载提示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