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军队文职招聘考试教育学重点速记:暗示教学法
一、定义
(一)代表人物:乔治•洛扎诺夫
(二)基本内涵:暗示教学法就是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结合起来。
二、基本原理
(一)人脑活动的整体观
暗示教学法的原理建立在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之上。相关研究表明:参与学习过程的不仅有大脑,还有身体;不仅有大脑左半球,还有大脑右半球;不仅有有意识活动,还有无意识活动;不仅有理智活动,还有情感活动。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就像一个完整的乐队,有铜管乐、打击乐、弦乐等,只有当它们协调演奏时,才能奏出优美的乐曲。人们在通常情况下的学习,总是把自己分成几部分,身体、大脑两半球、有意识和无意识、情感和理智等,它们总是不能协调,甚至相互冲突,因而大大削弱了人的学习能力。
暗示教学法主张:教学要从这些因素相统一的角度来加以组织。通过各种暗示手段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此外,要从人脑活动的整体来设计教学过程,不仅考虑学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性格、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在重视学生有意识心理活动的同时,把人的各种无意识功能调动起来,并使之相互协调,促进人脑潜能的发挥;要运用心理学、生理学、精神治疗学等有关知识和规律,通过暗示联想和想象、智力和体力的练习、音乐效应等综合方式,巧妙地利用无意识心理活动,充分挖掘心理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精神毫不紧张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二)人的可暗示性
心理学认为,暗示就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某种观点、意见,或按一定的方式活动。暗示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渗透性和自动性,通过人的直觉、情感和无意识作用直接渗透进入人的心理。人在催眠和清醒状态下都具有可暗示性。在清醒状态下的可暗示性与有意识的批判能力平行出现,对于暗示的过程持主动态度,个体对这个过程是知道的,是作为一个心理疗程或教育过程来接受的。
三、基本原则
洛扎诺夫认为,以下这三条基本原则,既可应用于成人教学,也可运用于儿童教学;既适合于外语教学,也适合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们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有一条不遵守,就不成其为暗示教学法。
(一)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
(二)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的原则。
(三)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则。
四、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呈现新语言材料。这个阶段又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先后两个环节。
在积极的环节中,教师借助手势和表情等,用外语或本族语介绍课文的情景,接着朗读课文三遍。然后,教师随着优美动听的交响乐调旋律和带着生动的表情和浓厚的情感来朗读课文,而学生则看着课文,轻声跟着教师模仿。
在消极的环节中,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静听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录音。这样可以产生有意或无意的认知能力和超级记忆能力,在不知不觉之中记住许多语言材料。
第二阶段:运用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只有通过运用才能变成口头和书面语的交际能力。这个阶段主要采用多样化的交际性练习。通过听说读写言语活动来运用语言知识,以培养创造性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能力。
五、教学策略
(一)设置优美、舒适的教学环境
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教学环境是其中之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所以在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实验中十分重视教学环境的设置。
(二)运用权威的影响力
在暗示教学法中权威指经过证实而获得人们尊重并能产生影响力的人、机构或观念。运用这种权威的影响力是人们乐于受教、增强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
(三)为教学活动配上适当的艺术形式
重视艺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暗示教学法的一大特色。
(四)力求使有意识和无意识两重交流水平协调
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绝对的诚恳,使他的态度和他的教材、课堂环境以及学习过程的组织保持高度协调。教师在教学中说话的内容与当时的态度、表情谐调起来,才能博得学生的信任。因为态度、表情、姿态等特定信号要经过个体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直觉的审查,如果与说话的内容相矛盾,则大大影响教学的效果。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