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年(D)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D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创建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C )。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A )。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6.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翻译,
日本的小原又一撰写的(A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bN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问大致为( D )。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A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B )。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5~_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C )。 ‘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3.( D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
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D )。
A.教学方法 B.教师 C.学生 D.学习过程
15.学校教育按照特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C )
A.学生 B.教学内容 C.教师 D.教学环境
16.下列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作用的一项是( B )。
A.描述 B.监控 C.解释 D.预测
17.( )在《论教学方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要心理学化。
A.俄国的卡普捷列夫 B.瑞士的裴斯泰洛齐
c.德国赫尔巴特 D.美国桑代克
18.下列不属于教学环境的是( D )。
A.桌椅 B.课堂气氛 C.照明 D.课本
19.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C )。
A.桑代克 B.华生 C.布鲁纳 D.斯金纳
20.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 A )思潮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人知心理学 D.信息论
21.20世纪20年代,教育心理学主要受到( )的影响。
A.实验教育学 B.教育社会学 C.心理测量学 D.程序教学
23.在教育心理学看来,( C )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
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 D.评价/反思过程
25.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C ):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26.(D)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编著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
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7 B.1901 C.1889 D. 1903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o
2.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 学与教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
大纲、教材 、课程。
7.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
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8.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9.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 心理 环境两个方面。
1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 教育心理学》,为西方该学科科学体系
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2.20世纪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 的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内容。
13.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特点是:重视在教育中运用心理学,并把它作为教育理
论的基础。
15.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16.学校教育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17.教学内容一方面要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另一方面,也可将它划分为知识、
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20.学生对学与教的过程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群体差异与 个体差异。
21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和主体,存在群体差异即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
22.在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25.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创建时期、发展时期、走向成熟、完善时期等四
个时期。
26.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
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达到预期的效果。
27.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及技术。
29.教育心理学是对学习者、学习,教育者及教学的系统研究、主要包括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两大方面
30.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专著于1913—1914年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大纲》着重探讨《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
3l.20世纪6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
务。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34.80年代以后,随着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加之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刻影响,人们对学习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维特罗克在教学研究中感受到人类学习是一个生成或意义建构的过程,他于是提出了生成学习理论和技术。
35.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
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38.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41.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43.40年代,随着 弗洛伊德 的理论广为流传,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潜意识和意识问题的研究。
44.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 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2.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哪些方面帮助教师认识如何合适地教学?
3.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要注意些什么?
4.简述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5.简述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6.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7.简述教学过程中包含的三种过程。
8.简要说明学生作为要素之一从哪些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9.简述教师在学与教过程中的地位。
10.简述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11.请阐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 2.简述观察法及其优缺点。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2.试述教育心理学的四个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3.试论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
4.有的老教师认为自己没有学过教育心理学,上课同样上得很好,所以学
不学教育心理学都没有关系。请就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5.阐述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模式。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_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心理发展的几个特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
B.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发展最早,然后是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c.具有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性。
D.心理发展的根本过程是连续的、不间断的。
2.从性格类型来看,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属于 ( B )。
A.理智型 B.情绪型 C.意志型 D.情感型
3.少年期是指年龄在( B )阶段的儿童。
A.6~11、12岁 B.1l、12~14、15岁
C.14、15~17、18岁 D.3-6、7岁
4.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 D )。
A.获得守恒概念,具有明显的逻辑性 B.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
c.思维的不可逆性 D.以命题形式进行,具有命题组合能力
5.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辨证思维。
这些特征出现在( B )。
A.青年期 B.青年初期 C.青少年期 D.少年期
6.个体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
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发展具有( B )。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
7.在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中,( A )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
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A.自我控制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认识
8.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
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 A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9.青年初期是指年龄在( C )阶段的儿童。 ‘
A.6~11、12岁 B.11、12~14、15岁
C.14、15~17、18岁 D.3-6、7岁
10.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B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1.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D )。
A.抽象思维 B.概括思维 c.形象思维 D.逻辑思维
12.根据人格发展阶段论,3-6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C )。
A.信任感 B.自主感 c.主动感 D.勤奋感
13.( C )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
A.最近发展区 B.学习准备 C.关键期 D.印刻
14.下列对关键期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A.关键期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B.关键期是突然开始和停止的
C.鸟类的印刻、人类语言的习得能证实关键期的存在
D.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如果能在一定时间内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就会促
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
14、(B)是计数能力的关键期,(B)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关键期,(C)是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D)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A)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二关键期。
A.5岁左右 B.2~3岁 C.3岁左右 D.2岁半-3岁半
15.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C )。
A.皮亚杰 B.柯尔伯特 c.埃里克森 D.华生
16.最近发展区是指( C )。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儿童在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D.需要在不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17.“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征,出现在( B )。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8.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D )。
A.自主感 B.主动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19.研究材料表明,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 B )。
A.初中一年级 B.初中二年级 C.初中三年级 D.高中一、二年级
20.世界上最早的智力量表是( A ),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
编制。
A.比一西蒙量表 B.斯坦福一比量表
C.比推孟量表 D.韦克斯勒量表 .
21.埃里克森是(C )学派的心理学家。
A.美/行为主义B.法/精神分析c.美/精神分析D.德/行为主义
22.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B )。
A.主动感 B.自主感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23.( C )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善于控制自己。
A.专制型 B.放纵型 c.民主型 D.集体型
24.感觉动作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 A )。
A.客体永恒性 B.自我中心性 c.守恒性 D.可验证性
25.某学生的智商为110表示( B )。
A.较低智力 B.中等智力 c.较高智力 D.非凡智力
26.对于智力的性别差异,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A.男性较之女性在视觉和辨别方位能力方面比较强
B.女性的抽象思维比男性更优秀一些
c.男性的智力普遍比女性高
D.男性的嗅觉普遍比女性灵敏
27.具有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
张事情就会退缩等品质,是( A )教养方式导致的结果。
A.专制型 B.放任型 c.威信型 D.忽视型
28.把人的认知风格分为场独立和场依存的心理学家时( A )。
A.威特金 B.斯金纳 C.卡根 D.弗洛伊德
29.有研究表明,儿童最早掌握的是( )。
A.数量守恒 B.体积守恒 C.物质守恒 D.面积守恒
30.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D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31.( B )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 B.初高中 C.大学 D.成年
32.智商是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简称IQ,其公式表述为( B )。
A.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B.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C.IQ=实际年龄/智力年龄×100% D.IQ=实际年龄/智力年龄×100
33.当人们对客观事物作出判断时,如果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
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这种人属于( B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沉思型 D.幅合型
34.对于认知风格属场依存型的学生,一般隋况下,适合的教学方法是( D )
A.为其提供无结构的材料,让他自己探索
B.鼓励学生自学
c.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总结出结构性知识
D.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明确的指导和讲解
35.少年毛泽东的诗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反映了中学生( )。
A.喜欢争论的特点 B.理想主义的特点
C.假想的观众 D.个人的虚构
36.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做一定的概括,思维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这在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属于( D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7.如果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那么他的年龄是( C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6~
38.按照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不属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能力是( D )。
A.记忆能力 B.语言能力 C.思维能力 D.行走能力
39.维果斯基在儿童心理发展观上提出了( B )。
A.阶段发展理论 B.最近发展区理论
C.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D.人格发展理论
40.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包括( A )。
A.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B.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社会环境
c.父母性格、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D.家庭教养模式、校风校纪、同辈群体
41.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D )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42.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性格类型属于( C )。
A.内向型 B.独立型 C.外向型 D.顺从型
43.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 D )。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认识
44.少年期的年龄一般在( B )。
A.6、7岁~11、12岁 B.1l、12岁~14、15岁
C.8、9岁-16、17岁 D.6、7岁~14、15岁
45.狼孩现象主要是由( B )因素造成的。
A.先天 B.后天 C.遗传 D.狼奶
46.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 )。
A.维果斯基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47.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是( B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 D.沉思型
48.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红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则
她的认知方式是( D )。
A.场依存性 B.发散型 C.冲动性 D.沉思型
49.( B )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易形成自私、任性、幼稚、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的性格。
A.专制型 B.放任型 c.威信型 D.忽视型
50.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初中生一般达到了( D )。
A.前运算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51.按照自我意识发展理论,儿童大约从( B )岁左右开始出现自我评价。
A.5岁 B.2-3岁 C.12岁 D.18岁
52.已有研究表明,儿童面积守恒与重量守恒形成的年龄一般在( A )。
A.9-10岁 B.6-7岁 C.7-8岁 D.7-11岁
53.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D )。
A.生理自我 B.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 D.自我意识
54.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C )。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
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
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55.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 )。
A.不可改变的 B.可以跳跃的 C.因人而异的 D.可人为改变的
56.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看,青少年期个体面对的最大冲突是( A )
A.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B.自主感对羞耻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亲密感对孤独感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1~12岁到14-15岁这个年龄阶段,按心理学家的划分是少年 期。
2.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 相互作用的结果。
3.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
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
4.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0~1.5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5.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最突出的成就是获得守恒概念,儿童思维可以逆转,已具有明显的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6.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吸收外界知识的图式主要是 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以及手的动作。
7.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一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
且能够运用假设一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8.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与主动感相对应的是内疚感 。
9.在认知风格中,与“场独立”相对的认知风格是 场依存 。
10.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 情感体验 ,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以
及自暴自弃等。
11.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 守恒 观念。
13. 自我同一性 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
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14.美国麦考比和杰克林在《性别差异心理学》中认为,最显著的性别差异是男性更具有攻击性,其次是女性比男性更好社交。
15.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男性和女性,这是根据性格和行为表现的特征来确定的,具有男性行为特征的程度叫男性度,具有女性行为特征的程度叫女性度。
16.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这是新教学的出发点,据此进行新的教学就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我国教育学中称为“可接受性原则”或“量力性原则”。
17.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伴随形式运算的出现,青少产生了新的自我中心,非常关注自己的外貌行为,出现了两种认知歪曲:1是“假想的观众”;2是“个人的虚构”。
18.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 形式进行的。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 人际关系 和交流的探索,并发展人际敏感性。
22.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其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
24.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分。
25.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
26. 性格 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27.美国 斯金纳 等人提倡程序教学:依靠教学机器或程序化教科书呈现学习程序,使学生循序渐进的个别学习。
28.埃里克森认为6—12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30.人格反映了一个人心理的整体机能,是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31.学习准备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2.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开始形成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的最早心理发展阶段为具体运算 阶段。
33.皮亚杰认为,守恒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
34.儿童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37. 关键期 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
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38.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O~1岁);
婴儿期(1~3岁);幼儿期(3~7岁);童年期(6~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
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39.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40.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
式运算阶段。
41.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看到月亮称“月亮婆婆”这反映了该阶段儿童“泛灵论”的倾向
他们拿凳子当汽车,这反映他们象征思维的特点,他们的直觉思维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性
和自我中心化倾向。
46.世界上最早的智力量表是 。
47.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其公式为
48.1936年,美国的 韦克斯勒 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
(WPP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
49. 性格 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50.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2.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3.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简述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其发展过程。
5.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6.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7.简述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8.少年期心理发展有何特征?
9.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0.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有何特征?
11.简述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特征。
12.简述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13.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14.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四、论述题。
1.论述最近发展区及其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何启发作用。
2.王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在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有的学生倾向于
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有的学生则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请分析这
种现象并谈谈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进行教育。
3.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4.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5.联系实际谈谈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
6.论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并联系实际谈谈要养成儿童良好的人格,家长和教师应该怎样做。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以下不是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的是( D )。
A.信号学习 B.言语联结学习 C.规则学习 D.言语信息学习
2.以下心理学家不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是( B )。
A.苛勒 B.斯金纳 c.布鲁纳 D.奥苏伯尔
3.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C )。
A.学会新知识 B.发现学习的规律 c.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D.建立认知结构
4.程序性教学实际上是( A )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A.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B.观察学习
C.认知学习 D.认知同化
5.加涅的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第二级是( B )。
A.感受器 B.感觉登记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6.苛勒通过研究黑猩猩的学习所提出的学习理论属( B )。
A.联结学习理论 B.认知学习理论 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 D.社会建构论
8.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 C )、社会性和情境性
A.主观性 B.客观性 C.主动性 D.主体性
9.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
性的联系属于( B )。
A.机械学习 B.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10.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 )。
A.促进者和引导者 B.领导者和参谋
C.管理者 D.示范者
ll.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 D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12.以下心理学家及其理论匹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 B.苛勒——完形一顿悟说
c.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 D.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13.学生学习体操动作,这种学习属于( B )。
A.信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辨别学习 D.语言联结学习
14.学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后再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
对它们关系进行分析,这种学习属于( C )。
A.信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辨别学习 D.规则或原理学习
15.小敏原来很怕生人,上幼儿园后这种行为消失了。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
类,在小敏身上发生了( C )学习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态度 D.言语信息
16.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D )。
A.蜜蜂采蜜 B.猴子攀爬
C.病症导致的行为改变 D.儿童模仿别人的行为
17.学生将茄子、白菜、青菜等归纳为“蔬菜”,这样的学习属于( C ).
A.信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概念学习 D.辨别学习
18.学习“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是( A )。
A.规则学习 B.辨别学习 C.概念学习 D.问题解决学习
19.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只能储存( B )信息项目
A.5个 B.7个 C.9个 D.11个
20.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就能引起的反应就叫( B )
A.中性反应 B.条件反应 c.无条件反应 D.操作反应
21.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是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A )创立的。
A.巴甫洛夫 B.列昂捷夫 c.维果斯基 D.鲁宾斯坦
22.根据经典条件作用论,食物引发的狗的唾液分泌反应是( C )。
A.中性反应 B.条件反应 C.无条件反应 D.操作反应
23.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 D )。
A.获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24.“杯弓蛇影”反应的是一种( A )现象。
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比较 D.行为强化
25.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
是( B )。
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比较 D.获得
27.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的是( C )。
A:获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28.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现象的是( D )。
A.望梅止渴 B.画饼充饥 c.谈虎色变 D.叶公好龙
29.学生学习“功=力×距离”,这种学习属于( D )。
A.辨别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规则或原理学习
31.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一错误的过程中,形成了稳
定的( D )。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一反应联结
34.下列概念中( D )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反射
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指南(教育心理学分册)
35.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 A )。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37.根据强化的性质可以将其分成( C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B.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38.( B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
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 B.布鲁纳 c.苛勒 D.加涅
39.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D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暗适应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4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C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41.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或其他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行为
反应,巴甫洛夫称之为( C )。
A.刺激分化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行为强化
42.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回避条件作用
43.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C )。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 是增强反应概率
的手段。
4.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 行为。
5.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称作 惩罚 。
6.加涅认为,如果想要保持信息,就得采取 复述 策略。
7.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即要经过 编码
过程。当需要使用信息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
8.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来看,学习是学生与 环境 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lO.加涅早期根据 学习情境 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把学习分为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
11.加涅根据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智慧技能学习、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学习、动作技
能学习和态度的学习。
12.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和社会规范的学习
三类。
13.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 强化规律的制约。
14.斯金纳认为,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
15.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 负强化 的条件作用类型。
16.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17.格式塔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18.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率、练习率和准备率。
19.巴甫洛夫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论,基本规律有获得与消退 刺激泛化与分化。 .
20.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是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21.奥苏伯尔认为,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这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
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
22.桑代克尝试—错误说是建立在小猫“迷笼”实验 基础上的。
23.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 操作性 行为。
24.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 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知识结
构一般都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来呈现。
25.完形心理学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 过程实现的。
26.奥苏泊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
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了“ 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27.顿悟学习论作为最早具有认知倾向的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
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
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8.在教育心理学的认知领域里有很大影响的学习理论是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论 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
29.奥苏泊尔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为学
生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方面,学习因此可以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31.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32.斯金纳认为 强化 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33.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34.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
35.负强化与惩罚的含义不同 (填“相同”或“不同”)。
36. 接受学习 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37.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38.格式塔的顿悟学说认为,学习是对知觉的重新组织,是形成一种完形。
39.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 发生的概率。
40.教师在教授概念时常常以定义的形式直接向学生呈现概念,这是一种接受学习
41.关于学习的分类,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中先后提出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影响较大。
42.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43.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 盲目尝试 逐步减少错误一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44.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45.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 的反应,
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46.所谓编码,不是把有关信息收集在一起,而是用各种方式把信息组织起来 。
47.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说明,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48.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而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需要新知识的学习经历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阶段。
49.意义学习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
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50.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它属于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
学习的主要形式。
51.应答性行为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 行为是操作性条件作
用的研究对象。
三、简答题。
1.简述学习的心理实质。
2.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4.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5.简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
6.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7.简述意义学习的条件。
8.简述格式塔心理学派理论的主要观点。
9.简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0.简述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11.简述什么是先行组织者。
12.简述奥苏伯尔对学习进行的分类。
四、论述题。
1.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论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及其对中小学教学的启示。
3.论述桑代克主张的学习应遵循的三条重要学习原则。
4.有的人认为,接受学习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
能力的培养,应该完全摒弃。
(1)请就此发表你的看法。
(2)辨析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理论的关系。
(3)思考如何用其相互关系来指导教学实践。
第四章 学习动机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并非一成不变,在( A )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A.儿童早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晚期
2.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是( D )。
A.学习需要 B.学习动机 C.学习迁移 D.学习期待
3.学生学习是为了让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排名更靠前,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C )。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4.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C )。
A.内部动机 B.直接动机 C.外部动机 D.一般动机
5.林林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而认真学习,他的学习动机表现为( C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 D.求知欲
6.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标准是( D )。
A.社会意义 B.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个人的前途 D.动力来源
7.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是( B )。
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 C.低级动机 D.外部动机
8.阿特金森以为个体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 D )的动机。
A.追求利益 B.追求刺激 C.避免困难 D.避免失败
9.以下哪种学习动机属于内部动机( B )。
A.“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B.读书是一种乐趣
C.“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 C )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A.格式塔派 B.认知派 c.联结派 D.建构派
12.来源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或学习名次结果的兴趣的动机是( D )。
A.高尚的动机 B.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C.低级的动机 D.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13.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学习动机是( C )。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内部动机
C.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D.外部动机
14.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 C )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追求刺激的倾向
c.追求成功的倾向 D.回避困难的倾向
15.维纳认为,学习动机中“稳定的内部因素”是指( B )。
A.努力 B.能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16.学生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则他的学习动机是( C )。
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 C.外部动机 D.低级动机
17.一般说来,由( A )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内在动机 B.外在动机 C.交往动机 D.无意识动机
18.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是( A )。
A.马斯洛 B.韦纳 C.阿特金森 D.班杜拉
19.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C )。
A.马斯洛 B.韦纳 C.阿特金森 D.班杜拉
20.需要层次论中的成长性需要是指( A )。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归属与爱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21.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这种动机
理论属于( D )。
A.强化理论 B.成就动机理论 C.成败归因理论 D.需要层次理论
22.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如果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学生会感到( B )。
A.惊喜和感激 B.满意和自豪 C.内疚和无助 D.学习没有积极性
23.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认知、审美、创造的需要归入了( C )之中。
A.缺失需要 B.尊重、成就需要
C.成长需要 D.归属和爱的需要
2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 )
A.一致性 B.常态分布 C.关系不大
D.动机的最佳水平随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个性不同而不同
25.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较高的期待和肯定以提高教育效果,其运用的是( C )
A.晕轮效应 B.有晕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名人效应
26.需要层次理论是( D )提出的。
A.罗杰斯 B.班杜拉 c.奥苏泊尔 D.马斯洛
2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D )。
A.近景性内部动机 B.近景性外部动机
C.远景性内部动机 D.远景性外部动机
28.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不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B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 D.运气
32.如果个体对成功或失败作任务难度归因,从归因因素角度讲,这种归因
属于( C )。
A.外部、不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B.外部、可控和稳定归因
C.外部、不可控和稳定归因 D.外部、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33.下列哪位是集中研究自我效能理论的心理学家?( C )。
A.默里 B.麦克里兰 C.班杜拉 D.布鲁纳
34.认知内驱力属于( A )。 .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直接动机 D.间接动机
36.下列情境中代表内在动机的情境是( D )。
A.王老师对张华的数学测验成绩表示满意
B.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和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C.老师表扬爱劳动的学生
D.王佳每天独自听音乐
38.对学习内容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 )。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39.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C )。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c.内部学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动机
40.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 )。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41.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
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D )。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42.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 B )。
A.25% B.50% C.75%D.100%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与学习动机中其他内驱力相比,附属内驱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降低
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4.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同时,归因方式也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5.替代性强化是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6.马斯洛提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最高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7.自我效能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8.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 和学习期待。
9.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个体行为动机的。
10.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创立者是班杜拉 。
11.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 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12.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有启动、定向和维持作用。
13.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
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14.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
15.动机有激活、指向和 强化或维持 三个基本功能。
16.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其代表人物是马斯洛
17. 自我效能 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20.归因理论的提出者是 维纳 。
21.成就动机理论认为 避免失败者 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22.成就动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阿特金森 。
23.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24.马斯洛认为,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要 。
26.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将学习动机分为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
27. 学习动机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
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8.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 行为 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的。
29.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30.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可以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31.“身教重于言教”是 替代性强化 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
33. 替代性强化 是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4.作为学习动机的基本构成要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外部条
件或刺激物叫 诱因 。
35.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到儿童后期和少年期, 赢得同伴的赞许 就成为一
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36.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目标。
38.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而学习行为
又不单纯只受学习动机的影响,它还要受一系列主客观的因素的制约。
39.一般说来,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惩罚一般起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但有
时也可使一个人在失败中重新振作起来。
40.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41.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困难,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42.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
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
43.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发现人们多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部环境。
44.学习动机的理论有: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成就动机理论,
及自我效能感理论。
45.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简答题。
1.简述动机及其功能。 2.简述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内驱力。
3.简述学习动机的种类。
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5.谈谈如何自我激励学习动机。
6.联系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恰当控制学生的动机水平。
7.谈谈学习动机与学习需要和诱因之间的关系。
8.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9.如何利用学习结果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10.如何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11.如何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12.简述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13.简述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14.简述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四、论述题。
1.张嵩非常聪明,但学习不用功,每次考不好时就把原因归结于自己的运
气不好。请运用维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正确吗?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维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2.教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3.教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试述成败归因理论。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学习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属于( C )。
A.逆向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正迁移
2.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是指学习中的( B )。
A.定势现象 B.迁移现象 C.记忆现象 D.创造性
3.( C )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A.奥苏伯尔 B.桑代克 C.贾德 D.格式塔心理学
4.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B )。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5.两种学习间发生的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B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横向迁移 D.纵向迁移
6.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C )。
A.桑代克 B.贾德 C.奥苏伯尔 D.布鲁纳
7.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和影响效果的不同,可分为( A )。
A.正迁移和负迁移 B.逆向迁移与顺向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8.缺乏实验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A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9.不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迁移理论是( A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10.强调概括化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的理论是( C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化说
12.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C )。
A.形式训练说 B.经验泛化说 c.相同要素说 D.关系转化说
13.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 A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概括原理说 D.关系转化说
14.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 A )。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15.由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学习向具有较低概括水平的下位学习之间
发生的迁移称为( D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16.按照学习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化水平进行的划分,可以分为( A )
A.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B.正迁移与横向迁移
C.普通迁移与特殊迁移 D.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17.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D )。
A.顺向负迁移 B.逆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顺向正迁移
18.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 C )。
A.有积极作用 B.有消极作用
c.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D.没有作用
19.以下不是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 C )。
A.教师指导 B.媒体 C.认知结构 D.学习材料的特性
20.迁移的形式训练说强调( B )。
A.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B.发展了的心理官能
C.直接性动机 D.对情境关系的理解
21.心理学上“水下击靶”的实验所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C )。
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23.重视对情境关系的理解的迁移理论是( D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概括原理说 D.关系转换说
24.共同要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A.桑代克 B.贾德 c.苛勒 D.加涅
25.会讲英语的人学习德语,学得比其他人快,这是属于( A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纵向迁移 D.逆向迁移
26.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C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27.一个学生的学习迁移可受他的学习意图或学习心向的影响,这种现象称
为( B )。
A.经验泛化作用B.学习定势作用c.分析概括作用D.相同要素作用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学完单词coat后,再学习rajncoat时,可以产生具体迁移。
2.学习化学中锂、钠、钾等金属元素概念时,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是
水平 迁移。
3.根据迁移的内容不同,将迁移划分为 一般 迁移和具体迁移。
5.加法的学习影响着乘法的学习,而乘法的学习反过来也影响着对加法的
重新理解,这在心理学中叫学习迁移。
6.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这在心理学中叫正迁移 。
7. 迁移 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的关键环节。
8.桑代克等人的研究发现,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共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9.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即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是实现迁移的最关键因素,它包括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11.物理学习中的审题技能的掌握可能会促进化学等其他学科的审题技能的
应用,这在心理学中称 一般迁移 。
12.专家比新手拥有更强的迁移能力,其原因之一就是专家拥有更丰富的背
景经验和认知结构。
13.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 学习定势 。
14.陆钦斯的量杯 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16.从迁移的影响方向来分类,学习迁移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
17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认为对情境中一切关系的理解和顿悟是获得一般迁移的最根本要素和真正手段,因此他们的理论被称为“关系转化理论”。
18.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
一体化 和网络化。
19.以辛格莱和安德森等人为代表提出产生式理论,认为如果两种情境中有产生
式的交叉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
20.汉语拼音的学习干扰英语音标的学习,这是心理学上的负迁移。
21.归纳式学习属于垂直迁移中的自下而上的迁移。
22.演绎式学习属于垂直迁移中的自上而下 迁移。
23.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认为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
是迁移产生的关键。
2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以奥苏泊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为基础的。
27.学习定势也称学习心向,它对学习具有定向作用。
28.迁移是学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环节。
29.乘法口诀的掌握可以广泛迁移多种情境中,这叫一般迁移。
30.迁移是学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
键环节。
31.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和阻碍称之为 负迁移 。
32.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的态度及其审题的方法也将影响到化学、物
理等学科中的学习活动,这种迁移属于 一般迁移 。
33.早期的迁移理论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说等。
34.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共同要素说认为,迁
移是非常具体的、是 ,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36.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积极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成为消化迁移的心理背景。
37.促进迁移的教学包括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
学习策略 ,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38、布鲁纳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越能产生迁移,为此他强调在教学中要注重掌握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基本原理与基本概念等,这是训练迁移的基础。
三、简答题。
1.简述迁移的种类。
2.简述迁移的作用。
3.简述认知结构的迁移观。
4.简述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5.简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
6.简述迁移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7.简述迁移的实质。
四、论述题。
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2.有的学生在语文测验中能正确填空,但是不能给朋友写一封语句通顺的信;有的学生能在数学测验中进行小数和百分数的乘法运算,但却不会计算收人所得税。请分析此现象,并联系实际说明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策略。
3.请系统论述早期学习迁移理论。
4.论述现代的迁移理论及其特点。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C )。
A.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B.具体知识、抽象知识
c.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D.方式方法知识、普通原理知识
2.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是指( B )。
A.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B.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C.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D.以上都正确
3.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A )。
A.0.25~2秒 B.0.2~25秒 c.2秒到1分钟D.5秒到2分钟
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 D )个组块。
A.6~2 B.6~1 C.7+1 D.7+2
5.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
念学习和( B )。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6.以下选项中哪一个属于程序性知识?( D )
A.关于企鹅的定义 B.某个明星的个人资料
C.名人的自传 D.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7.知识的同化反映的是新旧知识的( B )。
A.改造性 B.累积性 C.矛盾性 D.对立性
8.小章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后来要让
他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 B )。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命题学习 D.上位学习
9.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D )。
A.时快时慢 B.不快不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10.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
计算公式,属于( D )。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
(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 B )。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12.可以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D )。
A.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 C.感觉记忆 D.短时记忆
13.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的抑制作用叫( B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14.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识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这样的学习是( 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从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15.到工厂进行参观访问属于( D )。
A.模像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实物直观
16.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 C )。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17.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 D )。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与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18.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 )。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 C.冯特 D.弗洛伊德
19.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 )。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 B.一周之后复习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 D.当天复习
20.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 B )。
A.两个子系统 B.三个子系统 C.四个子系统 D.五个子系统
21.学习把白菜、青菜、番茄概括为“蔬菜”,这种学习属于( B )。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连锁学习 D.命题学习
22.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都是三角形的( C )。
A.反例 B.概括 C.变式 D.抽象
23.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B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24.个人能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属于( C )。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25.以词汇、实物、图片、图表图形等为内容的学习属于( C )。
A.概念学习 B.命题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26.以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为主的学习属于( A )。
A.概念学习 B.命题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27.对“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属于( C )。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上位学习
28.如果学生已有了“哺乳动物”的观念,然后再学习“鲸”这种动物,这
种学习属于( C )。
A.概念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29.学生已有了“四边形”的知识,现在让学生学习“梯形”的相关知识,
这种学习属于( B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学习
30.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
体的体积计算公式(y=sh)属于( A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学习
31.学习质量与重量、热与体积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属于( D )。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32.作为知识获得的首先环节,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 C )。
A.抽象 B.概括 C.直观 D.比较
33.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属于( B )。
A.模像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感知直观
34.现代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 A )。
A.模像直观 B.实物直观 c.形象直观D.感性直观
35.对有关史地知识的领会,不能缺少( C )。
A.模像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形象直观
36.儿童在知道“苹果”、“梨”等概念后,再学习“水果”的概念,新学
习的概念就具有意义了,这种学习叫做( C )。
A.派生归属学习B.相关归属学习C.上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37.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 A )。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3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C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39.长时记忆的容量( B )。
A.较大 B.没有限制 C.非常之小 D.为7±2个组块
40.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D )。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41.经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头,因而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个
词,这属于( B )。
A.理性概括 B.感性概括 C.形象直观 D.言语直观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 派生类属学习 和相关类属学习。
2.在知识学习的三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的获得、
保持和应用。
3.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两种不同的类型,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4.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 150 %时,记忆效果最好。
5.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理性知识和 感性知识 。
6.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办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7.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的记忆是 瞬时记忆 。
8.知识就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9.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分为 陈述性 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0.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 心智技能 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
10.加涅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将心智技能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两种
11.命题学习必须是以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为基础,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学习。
12.心智技能的掌握是以知识的学习为前提的。
13. 知识学习 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14.在读一首短诗时,某生学习10分钟就刚好能背诵,随后又增加学习几分
钟,这种增加的附加学习,叫做过度学习 。它是促进知识保持,克服遗忘的记
忆规律之一。
15.一般来说,概念或规则的反例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 的信息,正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
16.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人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
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 工作记忆 ,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使用的知识信息。
17.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
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18.知识的获得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19.在直观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
于学生的观察能力。
20.在直观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是感性概括 。
21.理性概括 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
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22.在指导学生概括时,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
23.正例又称肯定例证 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
24.反例又称否定例证 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性的例证。
25.通常所说的规则、原理、原则属于命题。
26.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
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7. 直观 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
得的首要环节。
28.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
29.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
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30.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
和动机说等。
31.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
32.命题学习 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33.学生已有“哺乳动物”的观念,学习“鲸”这种动物,就可通过派生类属
学习来进行。
34.学生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现在要认
识“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 相关类属 学习。
3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36.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 、
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三个阶段。
37.通过知识的学习 ,个体体验着前人的创造成果,这对于创造态度的获得起
到了积极作用。
3 8.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
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39.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40.知识直观的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41.创造态度和 创造能力 是个体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标志。
42.命题学习必须以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为基础,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学习。
三、简答题。
1.简述知识的类型。
2.简述知识学习的类型。
3.简述知识学习的过程。
4.简述知识学习的作用。
5.简述知识直观的类型。
6.简述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7.简述知识直观的感知规律。
8.简述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9.简述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10.简述遗忘的理论解释。
11.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2.请简述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这三种知识直观类型的优缺点。
13.请简要阐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内涵及不同之处。
14.在运用变式时,常发生什么错误?
四、论述题。
1.李老师发现,班上的许多学生花了很多的时间记忆英语单词,但在英语
考试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错误,请谈谈教师应如何根据遗忘规律,教给学生避免
遗忘的复习方法。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3.论述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4.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第八章 学习策略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为了暂时记住朋友的电话号码以便拨号,最适宜的记忆策略是( A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 D.生成技术
2.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可解
释的理论是( D )。
A.痕迹消退说 B.动机说 C.同化说 D.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
3.不属于元认知的策略的是( B )。
A.计划策略 B.学习策略 C.监控策略 D.调节策略
4.下列不属于学习策略的特征的是( A )。
A. 调控性 B.有效性
C.过程性 D.程序性
5.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有帮助的这种方法称为( D )。 A.语义联想 B.视觉想象 c.关键词法 D.谐音联想法
6.以下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 A )。
A.设置学习目标 B.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
C.测验先做简单题目 D.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7.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 B )。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元认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8.学习策略一般包括( B )、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A.记忆策略 B.认知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9.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
学习策略称为( A )。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调节策略
10.流程图可用来表现步骤、事件和阶段的顺序,如系统结构图、模式或模
型图、网络关系图。在学习策略中,它是一种典型的( D )。
A.精细加工策略 B.调节策略 c.努力管理策略 D.组织策略
11.有人记忆马克思的生日“1818年5月5日”时,联想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
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地哭”,这是使用了( B )。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识策略 D.复述策略
12.以下学习策略从分类上看,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B )。
A.调整阅读速度 B.获得个别指导 C.自我测查 D.重新阅读
13.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
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称为( A )。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计划策略 D.调节策略
14.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
一般称为( C )。
A.智力技能 B.学习自觉性 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
15.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有人按字音归类识字,有人按偏旁结构归类
识字,这属于( D )。
A.复述策略 B.理解一控制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17.在教学生列提纲时,教师可先提供一个列得比较好的提纲,然后解释这
些提纲是如何统领材料的,下一步就给学生提供一个不完整的提纲,分步对学生
进行训练的学习策略训练模式称为( A )。
A.完形训练模式 B.合作学习模式
c.交互式教学模式 D.程序化训练模式
18.在学习新材料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
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的观点,这属于( D )。
A.复述策略 B.理解一控制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19.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重点内容圈点的方法帮助记忆,这种学习策
略属于( A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20.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这属于( B )。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21.调整阅读速度、复查、使用应试技巧等应归类于( B )。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24.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 B )的记忆策略。
A.感知性 B.理解性 C.计划性 D.调节性
25.学生建立时间表、设置学习目标等,这在学习策略上是一种( C )。
A.精细加工策略B.组织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D.调节策略
27.创造一个故事,将所要记忆的信息编在一起的学习策略属于( B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28.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总体目标,对时间做出总体安排,并通过阶段性的时间
表来落实。对每天的活动,都要列出一张活动顺序表来。这是属于( A )。
A.资源管理策略 B.复述策略 C.组织策略 D.精加工策略
29.学习课文时分段、总结段意属于( C )。
A.复述策略 B.理解一控制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30.元认知策略总是和( B )共同起作用的。
A.监视策略 B.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计划策略
31.想象、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答疑等,这些都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从
学习策略的分类上看属于( D )。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32.人们常利用顺口溜、歌诀等来帮助自己记忆一些材料,这种记忆方法是( B )。
A.谐音联想法 B.编歌诀法 C.位置记忆法 D.联想法
33.( D )就是利用图解的方式来说明在某个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A.流程图 B.网络关系图 C.系统结构图 D.图解纲要
34.元认知的实质是个人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 A )。
A.自我调节 B.自我认知 C.自我指导 D.自我学习
35.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
习任务属于( D )。
A.监视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计划策略
36.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利用多样化的复习方式巩固知识的学习策略属于
( A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37.以下属于认知策略的是( C )。
A.在阅读困难或不熟的材料时放慢速度
B.对每一天的活动,都列出一张活动顺序表
c.将所学的知识再用实验证明、写成报告、做出总结
D.意识到不理解课文的某一部分时,退回去读困难的段落
38.随意识记使用的策略主要归属于( B )策略。
A.组织 B.复述 C.精细加工 D.计划
39.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提高识记效果,尽可能地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40.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课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
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属于( B )。
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做笔记策略
41.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在其中确立一条明确的路线,并
在其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回忆时按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提取所记的项目的位置
的记忆法属于( B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l.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包括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
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2.学习的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3.元认知指对认知的认识,即个体关于自己学习或如何学习的知识。
4.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
6.复述策略 是指为了在记忆中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识记的策略。
8.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 调节策略 。
9.随意识记 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经过努力的识记。
10.一般来说,先前所学的信息对后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叫做前摄抑制;后面
所学的信息对前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叫做 倒摄抑制 。
12.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
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测其有效性。
13.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15.元认知包括两个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17.交互式教学旨在教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 预测 。
18. 元认知策略 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它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19.常用的组织策略有聚类组织策略、概括法和比较法,其中概括法又可分为纲要法和网络法。
21.元认知监视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
22.指导教学模式训练 低 年级的学生比较有效。
23.元认知调节策略的运用离不开计划和监控策略,计划和监控是自我调节学习的基础和依据。
25.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
策略。
26.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27.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主要是针对陈述性 知识的。
28.在利用组织策略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常用的表格有一览表和双向表。
29.常见的精细加工策略有:记忆术、做笔记、提问 、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30.画线是一种常用的 复述策略 。
31.一般认为,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
32.一般来说,资源管理策略可分为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寻求社会支持策略等。
33.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整体识记;对于篇幅较长或者较难、内在联系不强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识记。
36.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是 有意识记 。
37.视觉联想就是要通过心理想象来帮助人们对联系的记忆。
40.在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对信息流动的执行控制过程,这种执行控制功能的基础是元认知。
42.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 的充分发挥。
43.对新知识进行扩展与引申也是深化理解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44.建立学习时间表属于运用资源管理策略 的学习策略。
三、简答题。
1.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及其意义。
2.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使用学习策略。
3.简述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的异同。
4.简述常用的复述策略。
5.简述常用的精加工策略。
6.简述常用的组织策略。
7.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8.如何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9.学习策略训练应包括哪些要素?
10.简述指导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11.简述程序化训练模式的基本步骤。
12.简述完形训练模式的基本步骤。
13.简述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策略。
14.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谈谈促进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措施。
四、论述题。
1_试述元认知的内容及学生元认知发展的特点。 ‘
2.试述学习策略的层次分类。
3.试论学习中的自我监控策略。
4.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
5.如何利用指导教学方法培训某一种学习策略?
6.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将策略教学落实到每一节课中。
7.人在识记一篇文章时,一般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识记效果好,而中间部
分的识记效果较差,请说明其原因。
8.李小蒙是高一(2)班一位很不自信的学生,尽管他上课时总是全神贯
注,并且认真完成作业,但是在数学和物理方面的成绩不是很理想,而且其他各
门功课也都存在着考试困难。他的成绩总是与他所付出的努力不成正比。他的数
学老师和物理老师也找他谈过话,发现并不存在动机方面的问题,那么问题出在
什么地方呢?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根据练习时间分配不同,练习方式分为( A )。
A.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 B.整体练习与部分练习
C.模拟练习与实际练习 D.实际练习与心理练习
2.从所涉及骨髂、肌肉大小,弹钢琴属于( C )。
A.闭合型操作技能 B.开放型操作技能
C.精细动作技能 D.粗大动作技能
3.下列属于连续操作技能的活动是( B )。
A.打开收音机 B.练字 c.实弹射击 D.开车
4.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用( D )。
A.图示 B.坐标 C.遗忘曲线 D.练习曲线
5.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
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称为( D )。
A.操作的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 D.操作的熟练
6.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
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阶段称为( C )。
A.原型启发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7.动作技能的特点是( A )。
A.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
C.客观性、外显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8.( B )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反馈。
A.内部反馈 B.外部反馈 C.动觉反馈 D.过程反馈
9.心智技能的结构具有( A ),执行具有( C ),对象具有( D )。
A.简缩性 B.外显性 C.内潜性 D.观念性
10.加里培林及其心理学派的著作中,被称为“物质或物质化阶段”的是
( C )。
A.原型设计阶段B.原型内化阶段C.原型操作阶段D.原型定向阶段
11.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 C )。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谷现象
13.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把模仿阶段练习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种动
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称为( C )。
A.操作的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 D.操作的熟练
14.( )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
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A.认识技能 B.动作技能 C.知识迁移 D.思维
15.依据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技能的种类有( C )。
A.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B.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C.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D.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
16.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变为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阶段是( D )。
A.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17.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 D )。
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评价阶段 D.自动化阶段
18.在学校学习中,技能的学习以( D )的掌握为前提。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19.在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视觉控制,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
调性差,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的阶段是( B )。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20.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都属于( 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应用技能 D.学习技能
21.吹拉弹唱属于( C )。
A.识记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认知技能
22.练习扔铅球的动作时,宜采用的练习形式是( B )。
A.心理练习 B.整体练习 c.局部练习 D.分散练习
23.人借助于骨骼、肌肉实现的,以合理的、完善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系列
外部动作方式,称之为( D )。
A.心智技能 B.演讲技能 C.驾驶技能 D.动作技能
24.操作动作符合规范要求,符合动作原理。无论是在动作的力量、速度、
幅度还是结构等方面都符合标准。这是指操作动作的( D )。
A.合法性 B.客观性 c.适应性 D.精确性
25.心智技能的对象具有( D )。
A.外显性 B.客观性 C.展开性 D.观念性
26.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D )。
A.讲解 B.观察 C.示范 D.练习
27.在原型内化阶段,动作的执行应从( A )言语开始,再逐步转向(B)言语,顺序不能颠倒。
A.外部言语 B.内部言语
C.出声的外部言语 D.不出声的外部言语
28.在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教师的示范不宜过快。这种现象的最适当
解释是( A )。
A.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 B.学习应循序渐进
c.防止过早出现疲劳 D.先要有准备动作
29.根据练习内容的完整性的不同可将练习分为( B )。
A.集中与分散练习 B.整体与部分练习
C.模拟与实际练习 D.过分与适度练习
30.就动作技能的学习而言,“见者易,学者难”这句话强调的是( C )
对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A.言语指导 B.示范 C.练习 D.反馈
31.在演示加法运算时,使学生知道这种运算的目的就是求几个数量的和;
知道运算的客体就是事物的数量;知道运算的操作程序(步骤次序)及方法
(运算的方式)。按照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阶段理论,这属于( A )。
A.动作的定向阶段 B.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C.不出声的外部语言动作阶段 D.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32.动作技能就其动作的进行而言,具有( A )对结构而言具有( C )。
A.外显性 B.客观性 C.展开性 D.观念性
’ 33.根据完成活动时是否凭借工具,可将动作技能分为( D )。
A.细微型与粗放型操作技能 B.连续型与断续型操作技能
C.闭合性与开放性操作技能 D.工具性动作技能与非工具性动作技能
34.在原型定向和原型操作阶段,言语的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在原型内化阶段,言语的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此阶段训练的重点为考察言语的( C )
A.熟练动作 B.动作自动化 C.动作效应 D.内部转化
35.动作技能就其动作结构来看,具有( C )。 .
A.外显性 B.客观性 C.展开性 D.观念性
36.( D )的内在机制是学习者在大脑中建立了动力定型,是操作技能转化为能力的
关键。
A.操作的整合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定向 D.操作的熟练
38.动作技能就其动作的对象而言,具有( B )。
A.外显性 B.客观性 C.展开性 D.观念性
39.心智技能的特点是( B )。
A.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根据动作的连贯性与否将动作技能分为连续性操作技能和 非连续性操作技能 。
2.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能够对活动进行 调节 与控制。
3.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是 内部反馈 。
4.原型内化阶段包括了加里培林及其学派所称的有声言语活动阶段、
无声外部言语阶段和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三个阶段。
5.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 心智技能分阶段形成 的理论,认为心智动作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内化”而实现的。
6.研究表明,合乎法则的熟练技能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性:流畅性、迅速
性、经济性、同时性、适应性。
7.我国心理学家根据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的研究而提出的心智技能形成的
三阶段为 原型定向 、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
8.通过原型定向阶段,学生建立起了关于活动的初步的 自我调节机制 ,
从而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
9.反馈在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关键,其中结果反馈 的作用尤
为明显。
10.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操作技能 和心
智技能两种。
12.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 前提条件。
13.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像包括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和与动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有关信息的认识与区分。
14.操作的熟练指形成的动作方式的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
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 自动化 。
15.实践活动是学生心智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16. 练习 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17.学校中技能的学习以 程序性知识 的掌握为前提。
18.根据练习时间分配的不同有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
19.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 操作整合 与操
作熟练四个阶段。
21. 内化 是外部动作向内部的转化,即内部动作映像形成的过程。
22.安德森认为技能的形成直接来源于陈述性知识向 程序性 知识的转化。
23.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
活动方式。
24.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
阶段、 联结阶段 、自动化阶段。
25. 原型操作 是心智技能形成的一个阶段,指根据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把
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动作程序以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
27.操作技能练习中的反馈一般来自内部反馈和 外部反馈 两个方面。
28.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有声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29.有关操作技能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的特点。
31.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 心智 活动方式。
32.在原型定向 阶段,主体的主要学习任务可以归结为两点:首先要确定所
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和操作活动程序,其次要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
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
34.动作技能根据动作对外部条件的利用程度,可以分为封闭型动作技能
与 开放性 动作技能。
35.操作定向 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
向映像的过程。
36.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 动作方式 或行为模式。
37.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 实际动作 表现出来。
38.只有通过整合,各动作成分之间才能协调联系,动作结构才逐步趋于合
理,动作的初步 概括化 才得以实现。
38。操作的整合是动作技能形成过程的关键,是模仿到熟练的过渡阶段。
39.操作熟练的内在机制是在大脑皮层中建立 动力定型 。
40.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 动作表象,形成准
确的定向映像。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技能,为什么说技能学习是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
2.技能的本质是什么,它与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3.简述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4.简述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
5.简述操作整合阶段的动作特点。
6.简述操作熟练阶段的动作特点。
7.操作技能怎样培养?
8.简述操作技能形成中练习曲线的共同趋势。
9.有效的操作技能的模仿和练习应当遵循哪些条件?
10.心智技能的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要求是什么?
11.心智技能的原型操作阶段的教学要求有哪些?
12.心智技能的原型内化阶段的教学要求有哪些?
13.简述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四、论述题。
1.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操作技能训练。
2.论述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关系。
3.试述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4.论述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5.根据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谈谈教学中教师
应注意哪些事项。
6.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心智技能的培养。
7.李老师认为,学习就是理解加练习,所以平时她很重视学生的作业量。
但是,她发现班上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老是有很多错别字,每次把错字都用红笔圈
出来,并要求学生更正,但是效果不明显。李老师又要求该学生把错字罚抄10
遍,谁知在这周的作文里,这些已被重罚了的错别字又出现了。你怎么理解这种
现象?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A )。
A.注意力 B.动机 C.情感 D.意志
2.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一定价值的产品的( D )。
A.智力技能 B.思维品质 c.思维程序 D.能力或特性
3.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的假设方法称之为
( A )。 .
A.算法式 B.推理式 C.启发式 D.演绎式
4.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
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B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5.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B )。
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辐合思维 D.直觉思维
6.“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 D )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方法扩散 D.形态扩散
7.创造性与( C )无关。
A.智力 B.发散性思维 C.生活条件 D.人格
8.读文章标题,去猜测文中具体内容是属于( D )。
A.头脑风暴训练 B.自我设计训练
C.发散思维训练 D.推测与假设训练
9.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之为( C )。
A.算法式 B.推理式 C.启发式 D.演绎式
10.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能持完全否定态度,更不应指责,要给予一定的启
发式反馈。这体现了在塑造创造性的个性时要注意( A )。
A.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B.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C.鼓励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11.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
答案的问题称为( C )。
A.明确问题 B.模糊问题 C.结构良好的问题 D.结构不良的问题
12.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D )。
A.漫无目的地幻想 B.走路
C.联想 D.发明创造
13.下列关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A.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解决
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对问题解决没有影响
C.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
D.“心理眩感”有助于问题解决
14·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审清题意,必要时可以画示意
图。这样做的目的是( B )。
A.牢记题目内容 B.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的表征
C.有效地监控审题过程 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
15.尽可能多地画出包含△结构的东西,并写出或说出它们的名字属于发散
思维训练中的( A )。
A.结构扩散 B.方法扩散 C.形态扩散 D.用途扩散
16.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称为 ( D )。
A.原型 B.定势 C.变式 D.问题
17.以黑猩猩摘取香蕉的经典实验为基础,提出了问题解决的顿悟说的格式
塔派心理学家是( A )。
A.苛勒 B.桑代克 C.杜威 D.格拉斯
18.认知心理学把理解问题看作是在头脑中形成( D )的过程。
A.问题结构 B.问题线索 c.问题内容 D.问题空间
19.受先前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D )。
A.原型启发 B.功能固着 C.负向迁移 D.定势影响
21.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多属于( C )的问题。
A.创造性 B.结构不良的问题 C.结构良好的问题 D.一般性问题
22.解决问题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C )。
A.获得规则 B.理解概念 C.创造性 D.知识迁移
23.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不同的观念,这是思维( A )的表现。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2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是( D )。
A.问题的呈现方式 B.问题的具体性
C.问题中信息的多少 D.知识结构
25.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分为四步:发现问题、理解和( B ),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A.问题空间 B.表征问题 C.搜索问题 D.解决问题
26.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
的其他潜在的功能,这种现象叫做( C )。
A.集中思维 B.负迁移 C.功能固着 D.前摄抑制
27.先有一个目标,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
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A )。
A.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B.逆向工作法
C.尝试错误法 D.爬山法
27、( D )是纽厄尔和西蒙提到的最重要的通用问题解决启发式。
A.简化法 B.反推法
C.类比法 D.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28.专家与新手相比,专家在专门领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能力都更强。
最适当的解释是( D )。
A.专家有更敏捷的记忆品质
B.专家掌握了一般的记忆策略
C.专家的智力水平普遍较高
D.专家在专门领域有更丰富的知识与特殊的记忆策略
29.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
维训练方法称为( B )。
A.讨论法 B.头脑风暴法 c.启发法 D.用途扩散法
30.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表现出了思维的( B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独创性 D.聚合性
32.人们经常借助于外在的具体形式,如画图表、路线图等表征问题,这是
( B )的过程。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验证假设
35.下面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C )。
A.回忆一个人的名字 B.幻想自己是“灰姑娘”
C.用一个词来造句 D.荡秋千
36.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 C )。
A.思维定势 B.原型启发 C.功能固着 D.酝酿效应
37.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C )。
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
38.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 A )。
A.原型启发 B.功能固着 C.负向迁移 D.定势影响
40.下面几种事物不属于创造性作品的是( D )。
A.《红楼梦》 B.《四书集注》
c.《爱弥儿》 D.《金刚经》原文抄稿
41.创造性的基本结构包括创造性的想象和( B )。
A.创造性联想 B.创造性思维 c.创造性意识 D.创造性勇气
42.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的过程称为( D )。
A.发现问题 B.提出问题 C.明确问题 D.理解和表征问题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 创造性 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
性关系。
2.检验假设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两种。
3.同质不同形的呈现各种问题例证的方式叫做问题的变式。
4.问题空间是个体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包括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前者过渡到后者的各中间状态和有关的操作。
5.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 数量 与质量可使学生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6.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理解和表征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四个阶段。
7.一般认为,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主要有环境、智力和个性。
7、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问题特征、知识经验、定势和功能固着
8.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 新奇独特的 、有一定价值意义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9.能否发现问题,与个体的活动积极性、已有的知识经验 等有关。
10.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 到达目标
状态的过程。
12.“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实施有效的
教学”属于 结构不良的问题。
14.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环境因素。
15.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的环节。
16. 提出假设 是指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
操作步骤。
17.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18.创造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20.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
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21.根据问题解决的新颖性不同,可将问题分为常规性和创造性问题解决两种类型。
23.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结构良好的问题与结构不良的问题。
24.发散思维指能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地寻求变异,使信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有三个基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25.聚合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聚合起来作出概括、推论,获取答案的思维方式。
26.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使用手段一目标分析法的关键是把目标分解为清楚的子目标 。
27.常用的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训练、学会容忍模糊性、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和 头脑风暴训练 。
28.砖一般用于建筑中,但人们有时想不到它在黑夜中可以作为防身的武器,这说明 功能固着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29.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出假设常用的方式有算法式和启发式。
30、要正确地理解和表征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正确认识问题的问题空间。
31.表征 既是个体在头脑中对所面临的事件或情境的表现和记载,也是个体解决问题时所加工的对象。
35.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
39.各种发明创造都可以看做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典型例证。
三、简答题。 ‘
1.简述问题所包含的基本成分。
2.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3.简述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5.简述真创造与类创造及关系。
6.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7.教学中如何教授学生运用策略?
8.教学中如何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
9.简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习惯的策略。
10.简述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
11.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12.简述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
13.简述环境因素与创造性的关系。
14.教师怎样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15.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注重个性的塑造?
16.简述创造性的思维策略训练。
四、论述题。
1.什么是创造性?它与智力、发散性思维、人格的关系如何?
2.举例说明创造性人格特征及塑造策略。
3.如何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4.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5.谈谈如何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7.对具体的学科问题的解决,成绩优秀的学生与成绩欠好的学生在问题表
征上有何差异?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 C )提出的。
A.埃里克森 B.费斯廷格 C.班杜拉 D.皮亚杰
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 C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
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D )。
A.模仿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B )。
A.斯腾伯格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5.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
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 D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D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象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7.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
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C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价值体系 D.策略系统
8.从整体发展来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A )。
A.初二年级 B.初三年级 C.高一年级 D.高二年级
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A )。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
11.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D )。
A.内化了的成分 B.动力性成分 c.非智力成分 D.态度的核心成分
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
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
段属于( B )。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14.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B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认知性道德情感
15.( C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16.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或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
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此时其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主要处在( C )。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参与
17.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C )。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18.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划分为( A )。
A.顺从、认同和内化 B.顺从和认同
C.逆反、认同和内化 D.认同和内化
19.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
群体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B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感染
20.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A )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是根
据客观结果,而不是考虑主观动机。
A.他律阶段 B.自律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21.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
为,主要取决于其( A )。
A.道德信念 B.道德动机 C.道德意志 D.道德知识
22.在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中,只根据行为后果是否受惩罚
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 )。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好孩子”取向阶段
23.学生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其价值内化程度处于
( B )水平。
A.组织 B.反应 C.接受 D.性格化
24.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
倾向,它是( A )。
A.比较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不稳定的
25.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D )。
A.认知成分 B.评价成分 C.情感成分 D.行为成分
26.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C )。
A.自律道德 B.无道德规则 c.他律道德 D.依存性道德
27.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A )。
A.行为参照 B.省力 C.服从 D.强迫
28.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
征和倾向称为( A )。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
29.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
德发展阶段是( A )。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30.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A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31.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 C )。
A.4-12岁 B.10岁以后 C.5、6岁以前 D.10岁以前
32.( D )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
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 B.柯尔伯格 C.加涅 D.皮亚杰
33.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B )。
A.0~5岁 B.10岁以前 C.10岁以后 D.20岁
3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B )。
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
35.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C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36.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B )。
A.依从 B.认同 C.同化 D.内化
37.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B )。
A.道德认识 B.道德信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39.认同的出发点就是( B )。
A.得到他人认可 B.试图与榜样一致
C.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 D.与他人相接近
4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称为( B )。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技能
4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B )。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42.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D )。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43.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
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D )。
A.避免学生观看类似影视片
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服教育
C.影视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
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44.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C )。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45.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A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无规则水平
46.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B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和行为成分。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
心理特征 和倾向。
3. 道德认识 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4.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 道德信念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 直觉的道德情感 、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
的道德情感三种。
6.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 道德情感 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7.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 行为习惯 两个方面。
8.依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可分为 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
9.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通过大量研究,将儿童道德判断分为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和 后习俗水平 三个水平。
10.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 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对
应发展阶段为 惩罚服从取向 和相对功利取向。
11.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习俗水平的对应
发展阶段为寻求认可取向和 遵守法规取向 。
12.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对
应发展阶段为 社会契约取向 和普遍伦理取向。
13.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中学生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自律性 和言行一致的特点。
14.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的阶段依次为依从、认同、内化。
15.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道德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影
响的因素是认知能力和 社会关系 。
16. 班杜拉 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
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
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17.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同伴群体。
18.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9. 想象的道德情感 是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20.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的内部条件是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21.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22.皮亚杰认为他律道德阶段时,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2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24.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25.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26.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自觉性 、主动性、稳定性等特点。
27.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 模仿 ,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28.了解中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
依据与出发点。
29.依从阶段的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压力,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30. 品德不良行为 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
3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32.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3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 行为 的统一。
34.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当认识继续深人,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
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36.自觉纪律 是出自内心要求而非外力强制的纪律,其形成过程是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部的需要。
37.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 道德观念 和道德行为中。
38.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
虑其接受能力,遵循 先他律后自律的循序渐进 原则。
39.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
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40.皮亚杰认为儿童5岁以前是“无律期”,他们通常以“自我中心”方式
来考虑问题。
4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
42.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
而采取与 规范要求 一致的行为。
45.道德统一性包含两层含义, 自我认同 和寻求超越性意义。
46.对人性的尊重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
47.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是亲历学习和观察学习。
49.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生活和 教育 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
51.道德是一种 社会 现象,它的存在依赖整个社会的存在。
53.无论对人对己还是对事对物的态度,都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
54. 他律道德 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57.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
道德教育的前提。
三、简答题。
1.筒述态度的内涵。
2.简述态度的结构。
3.简述品德的内涵。
4.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5.什么是品德,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6.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
7.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8.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9.简述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常用方法。
10.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说服?
11.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2.皮亚杰和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有哪些作用?
13.简述和品德不良学生的谈话原则。
14.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发展的稳定的、和谐的趋势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1.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说服?
2.试述利用群体约定培养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的操作程序。
3.请说明价值辨析的基本程序。
4.试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5.阐述代表性的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6.从心理学技术角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7.阐述学生品德不良的环境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
8.有人建议,在教育实践中,“要多使用奖励,而尽量少用惩罚”。请阐述你对这种建议的看法。
9.一位教师试图使学生形成利他的习惯。他采用的方法是提供榜样化,其中的强化是当场表扬。试分析:
(1)这种方法最初可能使学生形成的是什么?
(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的内外条件是什么?
(3)仅仅以表扬作为强化物能使学生形成持掌握程度久的利他习惯吗?
(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还需要什么条件?提供自私的榜样对形成这种习
惯有必要吗?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不能遵循的原则有( D )。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教师中心原则
2.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 C )上的失调状态。
A.知觉 B.思维 C.情绪 D.行为
3.教师对学生观察后,及时将所观察到的重要事实,以叙述性文字记录下
来,这种方法叫做( A )。
A.轶事记录 B.评定量表 C.档案袋法 D.项目检核表
4.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 D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艾里斯 D.雅各布松
5.( B )的儿童常常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显得
很不安分。
A.诵读困难 B.过度焦虑 C.强迫观念 D.交往困难
6.人格障碍是( D )产物。
A.个体先天素质 B.后天教养
C.不良习惯 D.个体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
7.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称为( D )。
A.心理测验 B.心理咨询 c.心理辅导 D.心理评估
8.( A )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A.学校 B.家庭 c.社会 D.工作单位
9.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主要是( D )。
A.交往焦虑 B.上学焦虑 c.课堂焦虑 D.考试焦虑
10、评定量表将欲观察的学生各项心理特质或行为列于表上,通常分为(C )
A.1、2、3级 B.9级 c.3、5、7级 D.5级
11.下列哪些中学生的表现不属于心理行为问题( C )。
A.过分依赖 B.吸烟
C.受到批评,心里不高兴 D.一到考试身体就有不适反应。
12.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试;二是( C )。
A.行为矫正 B.学会适应 c.寻求发展 D.克服障碍
13.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C )。
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14.首创主要用于治疗恐惧症的系统脱敏法的心理学家是( B )。
A.斯金纳 B.沃尔朴 C.艾里斯 D.雅各布松
15.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B )。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18.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 C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艾里斯 D.雅各布松
19.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称为( A )。
A.行为塑造 B.行为训练 c.行为矫正 D.行为强化 ,
20.日记、周记、作文等是下列哪种方法的具体形式( B )。
A.观察法 B.自述法 C.评定量表 D.轶事记录
21.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D )。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
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极端焦虑
22.通过角色训练增强自信心,然后将所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景中的行为演练方式称之为( B )。
A.自我控制训练 B.肯定性训练 C.自我强化训练D.自我监督训练
23.在心理测验中,成就动机测验属于( C )。
A.认知测验 B.能力测验 C.人格测验 D.智商测验
24.人的各种心理疾病和躯体症状也都是通过系统学习而获得的,或者说是由于不适当的学习所造成的,因此,只要改变强化模式,所有异常行为都能得到纠正。这是( C )的观点。
A.人本主义 B.精神分析学派 c.行为主义 D.认知心理学
25.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A )。
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26.学生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
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理状态是一种( B )。
A.抑郁症 B.恐怖症 c.焦虑症 D.强迫症
28.按照研究的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对所了解的事实加以
记录和客观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方法称之为( A )。
A.观察法 B.心理测验法 c.谈话法 D.自述法
29.关于考试焦虑症的处理,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考试焦虑症必要时可以心理治疗配合抗焦虑的药物来处理
B.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令考试焦虑症越来越严重
C.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学生内部的压力,所以只要处理好学生的
心态和观念就可以了
D.系统脱敏法是治疗考试焦虑症的方法之一
30.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持久的( C )。
A.焦虑 B.紧张 c.情绪低落 D.注意障碍
31.辅导老师将接受辅导学生表达出的思想、观念或流露出的情绪,加以综
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的会谈技术为( B )。
A.鼓励 B.反映 C.澄清 D.询问
32.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作为奖励替代物来使用,这属于( B )。
A.行为塑造法 B.代币奖励法 C.系统脱敏法 D.情绪辅导法
33.学习者因榜样受到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我们称这种强化为( B )。
A.直接强化 B.替代强化 C.具体强化 D.概括强化
34.通过来访者的观察和模仿来矫正其适应不良行为与神经症反应的方法是
( B )。
A.自我控制法 B.示范法 C.行为塑造法 D.处罚法
35.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 )。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
36.在心理测验中,智力测验属于( A )。
A.认知测验 B.能力测验 C.人格测验 D.智商测验
37.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A )。
A.会谈 B.倾听 C.鼓励 D.询问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
1. 强迫观念 是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
2. 抑郁症 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3.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心理辅导,都必须以建立良好的 辅导关系 为前提。
4.强迫症一般包括强迫观念和 强迫行为 。
5.为了提高会谈效果,需要运用的专门技术主要有倾听、鼓励、询问、反
映、 澄清 、面质。
6.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包括全身松弛训练、 系统脱敏法 和肯定性训练。
7.心理辅导中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积极关注 、尊重、真诚与同感。
8.制定评估手段的参考架构基础是 健康模式 与疾病模式。
9.在用观察法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时,常用的记录方式有 项目检核表 、评
定量表、轶事记录。
10.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可分为 评估性会谈 与影响性会谈。
12.进食障碍包括 神经性厌食症 、贪食和异食癖。
13.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主要关注 人的潜能 、人的价值实现的程度、人的心
理素质改善的程度。
14.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等方
面的健康,1989年,又在健康的涵义中增加了 道德 的健康。
15.心理评估可采用心理测验这类 标准化 方法,也可采用观察法这种非标
准化的方法。
16.在评估性会谈中的询问,少提 封闭型 的问题,多提开放型的问题。
17.心理测验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分为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
18.习惯上,人们用 心理困扰 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
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19.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 心理状态 与过程。
20.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学会调适、 寻求发展 两个方面。
21.儿童多动综合症是一种以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障碍。
22.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
熟的不适当的 压力应对 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23.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称之为 焦虑症 。
24.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 健康的心理 。
25.认知测验主要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 创造力测验 、成就测验。
26.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 人际关系 中,学校辅导教师
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
27. 倾听 是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手段。
28.心理健康教育包括针对心理疾患而进行的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和针对
心理潜能开发 而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
29.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总体情况而言,其重心应该是 心理素质教育 。
30.学校辅导内容为学习辅导、 生活辅导 和职业辅导。
36.心理健康标准是 心理健康概念 的具体化。
37.多动症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此外,采用各种行为疗法,如强化奖励法、
代币奖励法 等也可以大大减少儿童的多动与冲动行为。
38.对多动症的行为疗法中,在强化程序上应多用连续强化,少用 间歇 强化。
39.儿童过度焦虑反应是 儿童情绪障碍 的一种表现。
41.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应以 正常 的学生为主。
42.心理评估不但是了解个体 心理健康水平 及其行为表现的工具,也是评价心理
健康教育绩效的工具。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心理健康?衡量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2.如何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
3.简述心理评估的意义。
4.简述心理辅导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5.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6.简述学生焦虑症产生的原因。
7.简述抑郁症的表现。
8.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9.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何意义?
10.为了使会谈富有成效,辅导教师应掌握哪些专门技术?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请说一说你对系统脱敏法的理解。
3.试述代币疗法的优点。
4.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5.影响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6.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保持学生心理健康。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
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B )。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 D.头脑风暴法
2.学生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
信念和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属于( D )。
A.接受 B.价值体系个性化
C.反应 D.形成价值观念
3.在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中,( C )是最高水平的认知领域的学习目
标,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
A.知识 B.应用 C.评价目标 D.综合目标
4.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 B )。
A.二个等级 B.五个等级 C.三个等级 D.四个等级
5.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A )。
A.心理变化 B.信息加工 c.智力活动 D.信息输人
6.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A )。
A.有一定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7.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称之为( A )。
A.个别化教学 B.指导性教学 c.合作教学 D.情境教学
8.( A )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
针对于此。
A.教学目标 B.教学目的 C.测评 D:教学策略
9.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称之为( A )。
A.教学策略 B.教学方法 C.教学目标 D.学习方法
10.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教学策略被称为( C )。
A.发现教学 B.掌握学习 c.情境教学 D.合作学习
11.( C )是对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是对材料领会的一种形式。
A.转换 B.解释 C.推断 D.记忆
12.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系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称之为( C )。
A.目标分类 B.目标表述 c.任务分析 D.任务执行
13.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C )。 。
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 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
14.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 D )。
A.信息加工 B.学习活动 C.复杂记忆 D.理解
15.情感目标的等级划分中,( D )等级的价值内化水平最高。
A.反应 B.接受 c.形成价值观念 D.价值体系个性化
16.认为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学生就对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
以达到掌握的程度的是( B )。
A.程序教学 B.掌握学习 c.情境教学 D.计算机辅助教学
17.在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中,能够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
属于教学目标的( B )层次。
A.应用 B.综合 c.领会 D.评价
18.通常人们所说的态度和欣赏属于情感目标的( C )。
A.反应 B.接受 C.形成价值观念 D.价值体系个性化
19.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C )。
A.学习动力缺乏最主要的表现是厌学。
B.要让学生掌握上课记笔记的学习技巧,养成上课记笔记的学习习惯,教
师应该令人信服地让学生了解记笔记的作用,具体方法以及如何使用笔记。
c.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学习方法是相同的,所以应该从小学起就全
面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D.成绩好的同学也会有厌学情绪。
20.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有序材料进行的课堂教学
称为( B )。
A.发现教学 B.指导教学 c.程序教学 D.合作教学
21.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件是( A )。
A.引起学生注意B.提示教学目标C.唤起先前经验D.呈现教学内容
22.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连的( C )。
A.各种智力活动B.各种课堂行为C.各种子目标 D.教学阶段
23.在乒乓球比赛中,面对各种情况,抽球还击率达到90%,则说明动作技
能达到了( D )的目标。
A.模仿 B.准确 C.连贯 D.习惯化
24.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是( B )。
A.具体目标 B.行为目标
C.心理目标 D.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25.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
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C )。
A.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 B.合作学习策略
C.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D.师生互动策略
26.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不决定于他们能力上
的差异,而在于他们的( D )。
A.学习积极性 B.智力水平 C.学习自觉性 D.学习时间
27.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
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之为( B )。
A.教学策略 B.教学方法 C.教学目标 D.学习方法
28.在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中,( C )代表较高水平的理解。
A.知识 B.领会 C.应用 D.分析
29.发现学习的首倡者为美国当代认知派心理学家( D )。
A.斯金纳 B.桑代克 C.普莱西 D.布鲁纳
30.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 A )。
A.斯金纳 B.普莱西 C.加涅 D.布鲁纳
31.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是( A )。
A.知识 B.领会 c.综合 D.评价
32.教学目标侧重于过程或探索知识经验,则宜选择( A )。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合作学习 D.掌握学习
33.教师组织课堂空间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即按领域原则和按( A )。
A.功能 B.大小 C.用途 D.年龄
34.在个别化教学中,程序教学的发明人是( B )。
A.斯金纳 B.普莱西 C.布鲁纳 D.加涅
35.观看乒乓球抽球录像后,能以一定的精确度来演示这一动作的动作技能目标
是( A )。
A.模仿 B.准确 c.连贯 D.习惯化
36.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是( B )。
A.弗洛伊德 B.布卢姆 C.皮亚杰 D.杜威
37.关于课堂教学的环境,实验证明学生座位的选择会影响学习,其中坐( A )
是最积极的学习者。
A.教室前面几排及中间几列 B.中心区域
C.后排 D.左右两列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2.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即引起学生注意、指示教学目标、唤起先前经验、呈现教学内容、提供学习指导、展现学习行为、适时给予反馈、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3.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适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
4.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
5.依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
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
6.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7.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步,预先要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
8.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策略三个方面。
9.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南教师对教学目标、 、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10.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原理。
11.教学目标具有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12.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和行为标准。
14.课堂问答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向学生提问,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
教学方法。
15.提出掌握学习的心理学家是布卢姆。
16.依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五个等级。
17.教学策略主要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
18.教师组织安排课堂空间的方法一般有按领域原则和按功能原则两种。
19.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师要综合权衡教学情景、学生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性质、教学媒体
的特性等方面的因素。
20.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21.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
的 教与学 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22.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 用自己的话 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
的思想。
23.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目标的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 教学方法的选用 、
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24.依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动作技能目标可具体分为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和习惯化。
25.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由两部分构成,一般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
26.合作学习的特征分工合作 、密切配合、各自尽力、社会互助、小组历程。
27.分析指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包括对要素的分析、关系的
分析、组织原理的分析。
29.教学媒体包括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
30.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 教学目标 的一切活动计划。
31.教师可以根据 眼神和表情 、随时指定学生代表将所学知识或问题答案说出来、根
据学生的课堂作业来检查全班学生的理解状况三条线索来判定学生是否产生了学习。
32.戴尔从直接具体经验到抽象经验列了11种媒体构成了一个经验锥形。
33.发现教学要进行得顺利,关键在于 给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 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
34.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 动作技能 三大领域。
35.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集中注意 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 预期 。
36.采用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的成绩是以成功完成内容单元所需 时间 的而不是以在团
体测验中的名次 排序 为依据的。
37.知识作为教学目标,其所要求的心理过程是 记忆 。
3 8. 领会 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
3 9. 接受 是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
40.反应是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这类目标与教师通常所说的“ 兴趣 ”类似。
42.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心理需要。但因其无法
直接观察,因此,有人提出了它与外部行为相结合的 目标陈述 方法。
43.在向学生陈述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运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确保学生理解目标和结
果,形成 心理定向 。
45.使用教学媒体,是为了使教学遵循这样一个顺序而进行:从经验的直接动作表征、
经验的图像表征直到经验的 符号表征 。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有哪些?
2.简述行为目标的陈述所要具备的要素。 ·
3.简述任务分析的作用。
4.简述教学策略包含的内容。
5.什么是教学设计?试分析说明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6.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应考虑哪些具体因素?
7.简述指导教学的主要活动或要素。
8.简述布鲁纳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原则。
9.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10.简述个别化教学的基本环节。
11.简述诱导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四、论述题。
1.试述加涅的教学事项理论的主要内容。
2.试述设置教学目标的意义。
3.如何陈述教学目标?
4.关于教学目标分类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5.如何理解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程序教学及掌握学习?
6.如何进行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设计?
7.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
8.为了调动课堂积极性,王老师经常用分组讨论的方法使同学参与到课堂中
来,你认为这属于合作学习吗?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A )和维持两大功能。
A.促进 B.合作 C.提高 D.优化秩序
2.学生只能坐着用耳朵听,眼睛看,不能动口动手这是学生对( )领导方式的典型反应。
A.民主型 B.放任型 c.集权式 D.监督式
3.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B )。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
4.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创设的是( A )。
A.规定限制 B.理解 C.协助 D.同情
5.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称之为( A )。
A.课堂结构 B.教学结构 C.学习结构 D.班级结构
6.学生在课堂上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提问时没有人发言等,
这样的课堂气氛属于( B )。
A.积极的 B.消极的 C.对抗的 D.不能确定
7.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 B )。
A.群体气氛 B.群体压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8.群体规范即约束群体成员的( B ),它是群体内部各成员间保持思想、情绪、态度和行
为一致性的基本保证。
A.纪律 B.行为准则 c.方向和范围 D.活动范围
9.班级、小组、少先队属于( B )。
A.一般群体 B.正式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特殊群体
10.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B )。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
11.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 D )。
A.联合群体 B.正式群体 c.松散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D )。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14.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A )。
A.教学过程的规划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的实施 D.教学方法的选择
15.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
同一种刺激,会导致(D )。
A.兴趣形成 B.自发复习 C.过度学习 D.疲劳和厌躁
16.教师对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 B )。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
18.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
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问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A )。
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B.养成竞争意识
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 D.促成团结协作
19.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
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D )。
A.教学风格 B.教学方法 C.教学氛围 D.气氛区
20.注重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的教师领导风格称为( C )。
A.专制型领导 B.监督式领导 C.参与式领导 D.放任型领导
21.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 B )。
A.课堂规范 B.课堂气氛 C.课堂管理 D.课堂纪律
22.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
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B )。
A.环境因素 B.主要因素 c.外部互动因素 D.辅助因素
23.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
与学习的行为称之为( C )。
A.违纪行为 B.多动行为 C.问题行为 D.强迫行为
24.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 B )。
A.科尔伯格 B.勒温 C.普雷斯顿 D.苛勒
25.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主要取决于交往双方( B )。
A.身份与地位 B.需要满足的程度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修养和处世方法
26.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 A )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A.教师、学生、课堂情境 B.班风、纪律、学生
C.教师、教学设备、学生 D.教师、学生、纪律
27“过于安静,学生紧张拘谨,由于惧怕教师而反应迟钝、呆板、被动回答
问题;课堂纪律较松散,学生心不在焉。”这种课堂气氛是( C )。
A.积极型 B.对抗型 C.消极型 D.失控型
28.班级中能力强的学生常常聚集在一起,而能力差的则组成另一个群体,
影响他们结为同伴群体的因素是( D )。
A.接近陛 B.补偿性 C.竞争性 D.相似性
29.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B )。
A.群体压力 B.群体动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30.班级里小集团属于( D )。
A.联合群体 B.正式群体 c.松散群体 D.非正式群体
31.当某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 ÷
律立即松懈。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 A )。 。
A.集权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无法确定
32.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D)
A.随机安排 B.分类安排 c.集中安排 D.交错安排
33.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B )。
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 D.相互理解与扶持
34.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 A )。
A.连锁性感染 B.互相监督 C.互相帮助 D.遵守纪律
35.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造成( D )的课堂气氛。
A.非常积极 B.完全失控
C.非常消极 D.紧张或敌对
36.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A )。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
37.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C )。
A.松散群体 B.联合群体 c.集体 D.正式群体
38.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A )。
A.必要条件 B.辅助条件 C.重要表现 D.主要过程
39.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 D )。
A.教室的布置 B.教师的行为表现
C.学生的学习方式 D.学生座位的分配
40.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
这是一种( A )。
A.吸引的人际关系 B.合作的人际关系
C.沟通的人际关系 D.平等的人际关系
41.在班主任轮换时,有些老师通常感到很难接替一位优秀班主任的工作,
却能顺利地接任一个新班,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A )。
A.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B.学校领导的类型
c.班干部的不同类型 D.对同学和家长的态度
42.“将心比心”运用了( A )这一心理机制。
A.移情 B.心胸豁达 C.期望 D.人际吸引
43.某个学生在课堂上故意弄出响声以引起教师的注意,这时,采取( C )的
处理方法最为适宜。
A.言语提醒 B.非言语暗示 C.有意忽视 D.暂时隔离
44.课堂上有两个学生正在交头接耳,这时,教师可以采取( B )的处理
方法最为适宜。
A.言语提醒 B.非言语暗示 c.有意忽视 D.暂时隔离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2.课堂管理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教学和评价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4.课堂的三大要素包括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
5.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学生座位的分配。
6.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7.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归纳为品德性问题行为和心理性问题行为。
8.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称之为合作
9.我国学者一般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外向攻击型和内向退缩型两种类型问题行为。
10.教师的领导风格有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
11.学校里的群体可分为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正式群体和个体在相互
交往中基于个人的好恶、兴趣爱好等形成的非正式群体。
12.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
13.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活动的难易、竞
赛动机的激发、被人评价的意识、注意的干扰。
14.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5.在群体规范中,非正式规范的形成受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
16.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其中民主型课堂气氛
最佳。
17.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及教学过程的规划。
18.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大要素的
相互协调程度。
19.影响人际关系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有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
个性的互补性以及外形等。
20.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21.课堂纪律的四种类型分别为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及
自我促成的纪律。
22.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
24.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相互影响阶段、优势意见阶段和规范确立阶段。
25.课堂气氛作为一种无形的教学环境,它通常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26.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
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
27.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
员的人际关系。
28.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而有效地实
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9.对抗的课堂气氛包括失控的课堂状态、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不动脑筋
故意捣乱。
30.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三个阶段。
31.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32.人际交往的工具可概括为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
33.有时,个别学生为了引起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也会做出一些问题行为。这时,
教师采取有意忽视态度,是比较合适的处理方式。
34.预防是处理问题行为的最好方式。
36.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既需要教师创设结构,又需要教师的体贴。
37.一般认为,在中学阶段,班级人数控制在 40人左右最为合适。
38.“三个和尚没水喝”是社会惰化的影响表现。
三、简答题。
1.简述群体的特征。
2.简述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发生影响的因素。
3.应怎样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4.简述谢里夫的群体规范形成阶段理论。
5.简述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
6.简述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7.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有何影响?
8.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9.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0.课堂管理的目标是什么,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11.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2.课堂情境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13.简述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在课堂中如何协调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课堂内群体的凝聚力。
3.试述课堂气氛的概念、类型及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4.试述课堂纪律的涵义、功能、类型以及维持课堂学习纪律的基本策略。
5.学生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6.引发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7.结合实际情况,如何理解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
8.八年级四班是学校出了名的“捣蛋”班级,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到该班去
上课。这学期,学校安排张老师担任四班的语文老师。第一天上课时,张老师还
在楼梯间就听到班里传出的喊叫声。在课堂上,同学们说小话、吃东西、随意走
动的现象比比皆是,即使听课的同学也时常问一些与主题无关的问题,引起大家
哄堂大笑,弄得张老师筋疲力尽,哭笑不得。面对这样的班级,你将如何来解决
这些问题呢?你会怎样来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呢?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采用性格量表对学生进行测量,他们在一个月后的结果与六个月前和三
个月前的得分大致相等,这表明测验的( B )较高。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相关度
2.关于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按教学评价的功能分类可分为( C )。
A.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D.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3.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 D )。
A.做出分析 B.做出判断 c.进行评估 D.做出决策
4.常用的非测验的评价技术有案卷分析、观察和( A )。
A.情感评价 B.轶事记录 . c.等级评价量表 D.行为检查单
5.如果将期末考试结果的解释视为总结性评价,那么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测验的解释就是( D )。
A.定性评价 B.考察性评价 C.定量评价 D.形成性评价
6.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
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方式称为( A )。
A.常模参照标准B.正式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D.非正式评价
7.通过对学生的家庭作业或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的模型绘画
等各种作品进行考察、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称为( C )。
A.个案研究 B.观察分析 C.案卷分析 D.事务记录
8.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 B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9.( A )被称为“教育测验之父”,拉开美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测验运动的序幕。
A.桑代克 B.斯金纳 c.泰勒 D.梅伊
10.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
称为( D )。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11.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 )。
A.基本过程 B.全部过程 C.主要过程 D.系统程序
12.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
套( A )。
A.系统程序 B.严格规则 c.系统规则 ’D.标准规则
13.( D )不是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A.客观性 B.计划性 C.可比性 D.公平性
14.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评价学生对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
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称为( C )。
A.常模参照标准B.正式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D.非正式评价
15.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
己编制的测验,是为( C )。
A.教育目的服务的 B.教师和学生服务的
c.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D.当前工作服务的
16.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
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而进行的教学评价属于( B )。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17.关于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按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可分为( D )。
A.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D.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18.下列不属于观察评价技术的是( C )。
A.行为检查单 B.轶事记录 C.成长记录袋 D.等级评价量表
19.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鉴别能力称为( D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21.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为了解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准备状况,确定学生当
前的基本能力和起点行为的评价称为( A )。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22.我国考试机构通常按照评分的方式,将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
题归属于( C )。
A.主观题 B.问题解决题 C.客观题 D.开放式问题
23.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按一定测验理论和技术,根据全国或
地区所有学校的共同教育目标来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 D )。
A.智力发展的测验 R结构的测验C能力形成的测验 D.成就水平的测验
24.形成性评价通常发生在( D )。
A.教学过程之前B.学生毕业时 C.教学过程之后D.教学过程之中
25.诊断性评价多半是在( B )实施。
A.教学过程中 B.形成性评价之后
C.标准参照评价 D.教学过程之后
26.模拟测验在多次实施后所得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称为( A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27.关于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按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 B )。
A.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D.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28.为了考查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情况,让学生编制一份测验小学两步应用
题的测题属于( D )。
A.形成性评价 B.间接测验 C.非正式测验 D.操作评价
29.关于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测验的可靠性是( A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30.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 B )。
A.教师随堂评价 B.教师自编测验 C.随堂考试 D.课堂提问测验
31.测量首先要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 ( A )。
A.一种量值 B.一种题型 C.某种题型 D.多种题型
3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题型?( D )。
A.问题解决题 B.论述题 C.简答题 D.选择题
33.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
值判断的过程称为( B )。
A.教学测验 B.教学评价 C.教学测量 D.教学鉴定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2.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
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的步骤。
3.问题解决题通常有两种形式,即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
4.关于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单元小测验属于总结性评价。
5.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
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6.依据教学评价的时机,教学评价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7.为进行有效的观察,教师可采用行为检查单、轶事记录、等级评价量表等方式。
8.考察测验有效性的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区分度。
9.在教学评价中,评分标准一般分为相对标准和绝对标准两种。
10.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11.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
测验和教师白编测验,对于情感及道德行为表现则常采用非测验性的评价手段。
12.自我测验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类型。
13.依据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有诊断性评价和配置性评价。
14.教师在评分时会出现教师对学生的总体印象影响到对论文题目的评价,
这种现象叫晕轮效应。
15.细日表是将考试具体化的最重要的工具。其形式是两维表,一般纵栏表
示学习结果,横栏表示课程的内容或范匍。
16.非测验的评价技术有案卷分析、观察和情感评价。
1 7.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表现在具有客观性、计划性和可比性。
18.依据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教学评价可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19.教师自编主观题的类型包括论文题和问题解决题两类。
20.对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的评价最常用的评价手段包括标准化成就
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22.匹配题目包括两列词句,一列是问题选项,一列是反应选项。
23.依据评价的严谨程度,教学评价可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24.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
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25.专家和学者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称为标准化成就测验。
26.客观题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和填空题。
27.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28.教学评价的报告方式常用的有评分、合格与不合格及其它报告方式如个人鉴定等。
29.教学评价内容包括认知、情感和技能三方面。
30.论文题一般较常使用的有两种类型,即有限制的问答题和开放式论文。
31.测验、问卷属于正式评价,观察谈话法属于非正式评价。
32.标准参照测评不考虑其他个体对任务的完成情况,故有时又叫自我参照评定。
33.通常,学校里的学科学习考试主要属于对学生进行标准参照测评。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
2.简述教学评价的分类。
3.简述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4.简述教学测量与评价及测验的关系。
5.简述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6.简述档案评价与传统的标准化考试的区别。
7.简述教师自编测验的步骤。
8.简述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9.合理的评分过程应包括哪些步骤?
10.简述编制测验时要注意的事项。
四、论述题。
1.教师评价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
2.评价结果的报告形式有哪些?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
1.在智力与知识达到一定水平后,教师的组织能力与教学效果( C )。
A.没有关系 B.呈负相关 C.有较高相关 D.有利有弊
2.学生的知识与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 D )。
A.无关系 B.有负相关 C.有利有弊 D.有显著的相关
3.教师( B )的流畅与他们的教学效果有显著的相关。
A.记忆 B.思维 c.想象 D.观察
4.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的影响:一是
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的(C )。
A.敬业精神 B.渊博的知识
C.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D.高超的能力
5.教师对学生思想的认可与学生成绩有( B )趋势。
A.负相关 B.正相关 c.没有关系 D.若有若无
6.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采
取恰当教育措施的独特的心理素质,即( B )。
A.教育手段 B.教育机智 C.教育反响 D.教育灵感
7.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也称作( C )。
A.定势效应 B.晕轮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首因效应
8.一位教师把他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那么这在
教师成长过程中属于( B )。
A.关注情境阶段B.关注生存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教学阶段
9.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并具有( A )。
A.预见性 B.系统性 C.结构性 D.实效性
10.在课后评价中,专家教师更加关注的是( D )。
A.课堂中发生的细节 B.自己的教学是否成功
C.课堂管理问题 D.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
11.有研究发现,教师的批评或不赞成,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存在着(A)
A.负相关 B.正相关 c.没有关系 D.若有若无
12.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者是( C )。
A.布鲁纳 B.加涅 C.罗森塔尔 D.斯金纳
13.皮格马利翁效应体现了教师的( C )对学生的影响。
A.知识 B.能力 C.期望 D.方法
14.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 A )为中心。
A.学生 B.教师 C.教材 D.教学思想
15.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
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主动积极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
能力称之为( D )。
A.教学反馈能力B.自我教育能力c.自我完善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
16.当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时,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 D )的
特征。
A.关注发展阶段B.关注学生阶段c.关注情境阶段D.关注生存阶段
17.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其教学能否自觉地关注( B )。
A.教材 B.学生 C.生存 D.情境
18.教师善于快速准确地抓住学生的重要特征,准确判断学生的情绪和愿
望,这说明教师的观察力具有( D )。
A.客观性 B.全面性 C.精密性 D.敏锐性
19.微型教学是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尝试的小型课堂教学。
时间一般为( B )。
A.1-5分钟 B.5~20分钟 C.30分钟 D.40分钟
2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布鲁巴奇等在1994年提出的四种反思方法的是( D )。
A.反思日记 B.详细描述 C.交流讨论 D.关注问题
21.专家教师常将课堂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 D )。
A.过程 B.工具 C.目的 D.手段
22.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 B )。
A.活动 B.细节 C.经验 D.形式
23.经常担心“学生喜欢我吗?”等这样一些问题的教师,这时其发展很可能处于
( A )的阶段。
A.关注生存 B.关注情境 C.关注学生 D.关注自我
24.经常思考“如何教好这节课”等这样一些问题的教师,这时其发展很可
能处于( B )阶段。
A.关注生存 B.关注情境 c.关注学生 D.关注自我
25.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 D )。
A.老教师 B.教学熟手 c.优秀班主任 D.专家型教师
26.教师的( B )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
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A.权威 B.威信 c.角色 D.社会地位
27.从本质上讲,教师的威信是具有积极肯定意义的( D )的反映。
A.教学水平 B.科研成果 C.学历和才能 D.人际关系
28.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 C )。
A.能否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B.能否充分考察教学情境
c.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 D.能否更多地考虑班集体的建设
29.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时,不合适的做法是( D )。
A.课堂练习的布置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B.练习题的设计富于变化,并有适当的难度
c.教师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
D.只给学生一些知识性的练习
30.教师被人们誉为“灵魂的工程师”,这说明教师扮演了( B )的角色。
A.“家长代理人” B.“知识传授者” c.“学生楷模” D.“心理调节者”
31.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 B )。
A.爱好 B.忠诚 C.热爱 D.兴趣
32.以下不属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是( C )。
A.教学认知能力B.教学操作能力c.空间知觉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
34.下列不属于教师职业个性品质的是( A )。
A.反思能力 B.宽容 C.敏感性和移情理解 D.情绪的调控能力和自信
35.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的是( D )。
A.加涅 B.罗森塔尔 C.戴尔 D.波斯纳
36.某教师认为,“学生骨头轻,不能给他们好脸色看”。具有这种观点的教
师最可能的领导类型是( D )。 ‘
A.仁慈专断型 B.放任自流型 c.民主型 D.强硬专断型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要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好教师,教师本人不仅需要具备一般公
民需要的 良好品质 ,而且需要具备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特殊品质。
2.罗森塔尔等人通过实验,对教师 期望 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3.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只是突出了课程的主要步骤 和教学内容。
4.专家教师以为教学的细节方面是由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 行为 所决定的。
5.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有很大的 灵活性 。
6.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
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7.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 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8.有迹象表明,教师特征与学生的个别差异和 年龄阶段特征 存在着相互作用。
9.一般来说,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宜进行组织化观摩。
10.备课时,专家教师表现出一定的预见性。
11.专家教师知道许多课堂规则是可以通过 训练 和反馈来习得的,是
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
12.教师在课堂中新材料的呈现基本上通过言语表达或演示实验。
13.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14.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
15.组织化观摩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观摩。
16.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
响: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二是教师的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
17.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教学行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过
程和课后评价三个方面。
18.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后评价上关注的焦点不同,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
比专家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
19.教师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都有关系。
20.在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实验中,罗森塔尔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
皮革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
21.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22.布鲁巴奇等人提出的四种反思的方法有: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
论和行动研究。
23.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
24.我国学者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
向型两种类型。
25.教学监控过程包括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
26.教师适宜的教育行为主要包括民主的管理风格、合理运用规则与惩罚、能充分
发挥教育机智。
27.教师角色形成的过程有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
阶段。
2 8. 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扮演教育者角
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29.教师的威信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权力,即教师的身份地位带来
的威信;另一方面是人格影响。
3 0.微型教学 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并
摄制成录像,课后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31.福勒和 布朗 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将教师
的成长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32. 专家型 教师的课时计划只是突出了课的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而新教
师却把大量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
33.一般来说,专家教师认为教学的细节方面是由课堂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行为
所决定的。
34.教师成长的策略包括系统的理论学习 完善的技能训练 和科学的自我反思和自觉的科学研究。
3 5. 科顿 等人1993年提出了一个教师反思框架,描述了反思的过程。
36.教师的威望是由其资历、声望与 才能 、品德决定的。
3 7. 微型教学是训练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它的效果在四个
月后仍很明显。
38.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之一为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协作性的矛盾。
39.人们通常将专家教师的相关知识、技能和策略合称为教学技能。
40.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学
们怎么看我?”等。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2.简述教师成长的历程。
3.简述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4.教师应具备哪些教育能力?
5.教师的教育热情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简述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7.简述罗森塔尔效应。
8.简述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建立途径。
9.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有哪些?
10.如何调适教师心理冲突?
11.舒尔曼(shulman,1987)认为专家教师具有哪几个方面的专门知识?
四、论述题。
1.试述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
2.小王老师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最近分配到一所重点中学担任语文老
师,她非常想迅速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但又不知道自己该从哪些方面努
力,请给她一些好的建议。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教师素质。
4.试述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比较研究的结果。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