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解放军文职招聘教育学理论知识整理: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首先对于这三个阶段我们要能够做一多选题的梳理,同时能够注意三者的顺序,做一排序类单选题备考。
1.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到奴隶社会后期逐渐出现了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教育实体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
(1)教育主体确定;
(2)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
(5)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关于教育实体的特点这部分内容仍旧是需要做一个多选题的备考,对于这五个可以采用理解记忆的方式加深映象:联系“孔子”的教育,孔子自己就是教育主体;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就是教育对象;关于文化传播活动可以联系孔子的教育有游学和讲学,这就是文化传播活动;同时,孔子“杏坛讲学”就体现的是活动场所和设施相对稳定;再加上第五点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结合理解即可。
2.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教学机构。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
这部分要注意两道单选题:注意识记世界上的标志和中国的标志分别是什么,同时也要注意灵活处理和运用,如:将“清朝末年”细化到“1905”也是可以的。
3.非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库姆斯等人主张非正规教育的概念和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这里首先要明确“非制度化”的“非”的含义是“超越、突破、逾越、打破”的意思,而非“没有、不是”的意思。其次,要知道这里的非制度化更多的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如我国所倡导的“构建学习型社会”以及“终身教育思潮”都是非制度化教育的体现。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