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专业:心理学知识-行为矫正理论一条件反射的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在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行为主义论。他认为人的行为只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作的反应,只要创造和改变外部的操作条件,人的行为就会随之改变。在他看来,人的行为是受外部环境刺激的结果,因而改变外部剌激就能改变行为。强化即指某个刺激对有机体某种行为反应之间联系的增强作用或减弱作用。例如,一个员工的工作行为受到奖励或惩罚,就是被强化。
其公式如下:“刺激(S)—反应(R)—奖惩(正负强化)—导致行为的增强或减弱”。
强化是条件反射理论的核心概念。对管理者来说,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改造环境(包括改变目标和完成工作任务后的奖惩)来保持和发挥积极行为,减少或消除消极行为,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
强化的基本方式与种类有:
①正强化是指某种行为之后伴有某种有利结果,如努力工作后得到一次晋升。假设晋升正是个人所期望的,行为即被强化。正强化包括:赞赏、认同、奖励。
②负强化是指某一行为之后不再伴有某种不利结果,即努力工作后不再伴有某种不利结果,即努力工作后不再追究以前的过错。
③惩罚是指某一行为之后伴有某种不利结果,如偷窃他人财物后被拘留。
④消退是指某一行为之后不再伴有某种有利结果,即取消奖励而消退某种行为。如做好事没有再被表扬。
强化管理的原则主要有:
①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因人而异的原则。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经历不同,需要就不同,强化方式也应不一样,应区分情况,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②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与强化的原则。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时,还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强化。如果目标一次定得太高,会使人感到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这就很难充分调动人们为达到目标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
③及时反馈的原则。通过某种形式和途径,及时将工作结果告诉行动者。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与措施,及时予以反馈和强化。
④不固定时间、频率、间隔的强化原则。因为有机体在强化到来之前的反应率有所提高。在不固定的强化程序下,个体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强化,也不知道强化的频率与间隔,于是会产生总有一种强化即将出现的期待效应。长此以往自然会形成良好的习惯与强化效应。
⑤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的原则。负强化及惩罚可以引起一定副作用。日本一家公司对员工强化激励方法与效果曾做过分析。可以看出,对员工的表扬奖励,采取公开的方式效果较好,变好的要占87%,变差的只占1%。对员工的指责批评和体罚采取个别单独的方式要比公开的效果较好。
强化管理的实际应用,关键在于如何使强化机制有效协调运转并产生整体效应。为此,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应以正强化方式为主。在企业中设置鼓舞人心的安全生产目标,是一种正强化方法,但要注意将企业的整体目标和职工个人目标、最终目标和阶段目标等相结合,并对在完成个人目标或阶段目标中做出明显绩效或贡献者,给予及时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强化物),以求充分发挥强化作用。
(2)采用负强化(尤其是惩罚)手段要慎重。负强化应用得当会促进安全生产,应用不当则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可能使人由于不愉快的感受而出现悲观、恐惧等心理反应,甚至发生对抗性消极行为。因此,在运用负强化时,应尊重事实,讲究方式方法,处罚依据准确公正,这样可尽量消除其副作用。将负强化与正强化结合应用一般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注意强化的时效性。采用强化的时间对于强化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论,强化应及时,及时强化可提高安全行为的强化反应程度,但须注意及时强化并不意味着随时都要进行强化。不定期的非预料的间断性强化,往往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4)因人制宜,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由于人的个性特征及其需要层次不尽相同,不同的强化机制和强化物所产生的效应会因人而异。因此,在运用强化手段时,应采用有效的。强化方式,并随对象和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
(5)利用信息反馈增强强化的效果。信息反馈是强化人的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应用安全目标进行强化时,定期反馈可使员工了解自己参加安全生产活动的绩效及其结果,既可使员工得到鼓励,增强信心,又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修正行为。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