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复习题答案
复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苏格拉底法”:是苏格拉底在进行讲学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师生之间对话的方法。
实际上是一种归纳法,即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的方法。它主要由讥
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2、星期日学校:是指英、美诸国在星期日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进行宗教教育和识字教
育的免费学校,亦称“主日学校”。兴起于18世纪末,盛行于19世纪
上半期。1780年由英国出版业者、慈善家雷克斯在英格兰的格老色斯
特首创,以利用礼拜日对童工进行指导和教育。星期同学校最初仅教阅
读《圣经》,以后又教初步的读、写、算知识。由于星期日学校利用休
息日把儿童组织起来进行学习,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受到社会广
泛的重视。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星期日学校已有250万学生。
3、教学与研究的统一:是19世纪初普鲁士教育改革中,教育主管人洪堡和费希特等人
提出的大学观和办学原则。主要含义是:大学不仅有教育功能,且应有
研究功能,高等学校应同时是科学研究机构。教授不仅是教师,且首先
应是研究者,教学不只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且要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
和行为规范。这一原则在19世纪后半期及20世纪初,随着德国大学的
成功而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4、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他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人类教育的起源和发生过程作了专门的和详细地论述。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他在其所著的《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老年成员的无意识的模仿就是原始人的教育的起源。
5、公学:是英国专为贵族、教士和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私立、寄宿,以升学为宗旨的中
等学校。学校自成系统,管理权为贵族和教会掌握,不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拨
款,学费昂贵。主要招收经过严格的选择性考试的预备学校毕业生,修业5年。
以培养升入著名大学的高材生,造就未来的领袖人物和学术人才为主要目标,
有大学预科性质。学校规模不大,多实行男女分校,课程注重人文学科,侧重
古典语和外语。都设有古典语、现代语和数理三科,重视公民责任、严格纪律
的训练,宗教教育也是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6、《爱弥儿》:1762年,卢梭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他对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主义教育,疾之如仇,无情地揭露了其压抑儿童个性的种种弊端,要求加以根本改造。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
7、回忆说: 柏拉图认为感性的个别的事物中不能得到真知识,只有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认识共相,才能达到对真理的把握。强调理性思维,追求共相、本质,这个本来深刻的哲学见解被他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他把思维、共相看成与外界无关的、存在于人的灵魂的内部。他说人在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降生)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认识就是回忆”“一切研究、一切学习只不过是回忆罢了”。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它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8、返回基础运动: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形成的教育运动,旨在消除进步主义教育造成
的学生知识水平下降,基本技能不足的后果,纠正20世纪60年代教育
改革教材难度过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倾向。强调读、写、算
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实施严格的纪律,开展学习上的竞争.采用标
准化测验,实行能力分组,增加家庭作业,加强爱国主义与道德品质教
育,客现上为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作了准备。
9、《教育诗篇》: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著的教育小说,1925—1935年间完成,全书以
高尔基工学团的实际生活和斗争经历为题材,是作者在领导该学团的过程
中,将全部精力和心血倾注于流浪儿、少年违法者的教育和再教育工作的
真实写照。分三部:第一部描写工学团创建初期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和斗争
情况;第二部叙述工学团集体的形成过程;第三部描述工学团的发展、壮
大及所取得的成就。作者旨在以文艺形式论证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说明
只要遵循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方式,完全可将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
教育成社会主义新人。
二、改错题
1、斯巴达的学校都是由私人管理。
“私人”改为“国家”
2、亚里士多德是古罗马的教育家。
“罗马”改为“希腊”
3、西欧第一所中世纪大学是威尼斯大学。
“威尼斯”改为“萨莱诺”
4、文艺复兴实质是一次封建阶级的文化革命。
“封建”改为“资产”
5、俄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国民教育的法令是1886年的《国民学校章程》。
“1886”改为“1786”
6、《塔上旗》是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名著。
“克鲁普斯卡娅”改为“马卡连柯”
7、“三艺“是文法、修辞、算数。
“算术”改为“辩证法”
8、柏拉图把培养军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军人”改为“哲学王”
9、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普通人民的教育。
“普通人民”改为“世俗封建主”
10、人文主义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压制儿童的学习兴趣。
“压制”改为“激发”
11、日本从十九世纪初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十九”改为“二十”
12、在外国教育史上,洛克是实质训练论的代表人物。
“实质训练论”改为“绅士教育或者形式训练”
13、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军事体育性质。
“军事体育”改为“文雅”
14、苏格拉底的教育代表作是《政治学》。
“苏格拉底”改为“亚里士多德”
15、西欧中世纪出现的城市学校是一种宗教性学校。
“宗教性”改为“世俗性”
16、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提倡经院主义的教育方法。
“提倡”改为“反对”
17、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实行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
“地方分权”改为“中央集权”
18、洛克的《教育漫话》出版于14世纪。
“14”改为“17”
三、简答题
1、罗马帝国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改变教育目的,把培养演说家改为培养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
(2)对初等学校(私立)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
以便于国家对教育的严格控制;
(3)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教师的私人选聘为国家委派。
2、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形式有哪些?
中世纪时期,教会学校一直是基督教教育的主要形式,基督教的教育机构有修道院
(又称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又叫座堂学校)和堂区学校。
3、《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内容是什么?
1988年7月29日,英国通过了教育大臣贝克提交的教育改革法案,称为《1988年教育改革法》。其主要内容有:(1)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2)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3)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7岁、ll岁、14和16岁)考试;(4)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摆脱选择”政策,原地方教育当局管理的所有中学及规模较大的小学,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5)赋予家长为子女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6)规定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
《1988年教育改革法》被看作是自《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
4、自然主义教育是如何实施的?
卢梭按照年龄阶段把人的教育分为符合自然发展的四个阶段,主要表现在:
第一个阶段:婴儿期的教育(0—2岁),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因为良好的体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儿童期的教育(2—12岁),又称“理智的睡眠期”,儿童不能接受和形成抽象现念,因此以发展和锻炼儿童的外部感觉为主;
第三个阶段:青年期的教育(12—15岁),属于儿童体力发展最旺盛的时期,具有独立工作和学习的能力,具备了接受智育的条件;
第四个阶段:青春期的教育(15—20岁),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处于“激动和热情的时期”,身心均已发育成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和自然知识,可以由农村返回城市,接受道德教育及宗教教育,成为一个自然人。
5、凯洛夫的教学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直观性原则、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的原则、巩固性教学原则、系统性和连贯性的教学原则、教学的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
6、古代希腊古风时代的教育制度是什么?
古风时代的古希腊社会完成了从氏族制度向奴隶制的转变,形成了奴隶割国家,即城邦,即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的主权国家。在众多希腊城邦中,斯巴达和雅典是最具代表性。
(1)斯巴达教育
由于斯巴达人口较少,为保卫政权的稳定,斯巴达教育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斯巴达教育完全为国家控制,教育被视为国家的事业。
①教育目的:训练良好的公民,培养合格的军人,培养坚韧不拔的战士和一个绝对服从的公民是斯巴达的惟一目的。
②教育制度:斯巴达人实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实行体检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证种族在体质上的“优越性”,培养体格强壮的战士。
在7岁以前,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或保姆的养育和照管,但受国家监督;
7—18岁,儿童离家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即军营接受教育;
18—30岁,18岁的斯巴达人开始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又称“埃弗比”),主要任务是进行残酷的正规军事训练和实际锻炼,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③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忍耐劳苦训练、军事体育训练、道德教育。
④评价: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鄙视思考和言辞,生活方式狭隘,除了军事作战,不知其他。这种片面的以国家目的为教育目的的教育实践严重阻碍了斯巴达人的才能发展;同时,斯巴达教育中的国家导向性和实用性、专业性教育的模式代表着世界教育史上一种重要的实践方向。此外,斯巴达人非常重视女子教育。
(2)雅典教育
雅典人非常重视教育,不仅强调培养公民履行一定公共义务所需要的理智、聪慧和公正等品质,同时还注重培养个人在如何安排个人闲暇活动时所需要的勇敢、强壮等品质:因而,雅典教育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
①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的人(公民);身心和谐发展包括:身体健美,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等美德。
②教育过程和内容:7岁之前实行家庭教育.7岁之后入文法或音乐学校,接受读写算和音乐舞蹈教育。到13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校或者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又称角力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如游泳、舞蹈、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其目的在于使公民子弟具有健全的体魄和顽强、坚韧的品质。15一16岁,大多数公民子弟不再继续上学,开始从事各种职业,少数显贵子弟则进入国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从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但是国家不统一要求,由青年自己决定,在军事训练中,可以学到一定的航海知识和政治法律知识。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
③评价:雅典教育对理性主义的重视,对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理解,对职业化和专业化教育的反对,对自由教育的强调等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重大影响。与斯巴达实用性的国家导向教育形成的对比,成为教育史发展过程中一条重要的冲突线索。
7、骑士教育有哪几个阶段?
骑士教育分三个阶段:
(1)家庭教育阶段。7岁前由母亲在家抚养和教育,其内容为初步的宗教教育,尊重长上的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
(2)侍童教育阶段。7岁后.封建主之家按等级把儿子(一般为次子)送入高一级贵族的官邸中充当随仆或侍童;侍奉主人和主妇,同时学习上流社会的各种礼节,一直到14、15岁;
(3)侍从教育阶段。从14、15岁开始进入待从教育阶段,重点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同时,侍从还要侍奉领主和主妇,侍从教育阶段在21岁时结束,举行授职典礼,授以骑士称号。
8、《国防教育法》的内容是什么?
(1)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教学;
(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3)强调“天才教育”;
(4)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
9、筒述斯宾塞关于科学教育的思想
斯宾塞在近代教育家中,斯宾塞是以倡导科学教育而著称的,他为争取科学被承认为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努力斗争,力主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均须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协调。
斯宾塞认为,个人生活中有直接保全自己、间接保全自己、抚养子女、社会关系、闲暇娱乐等五个方面的活动;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教导人们怎样生活,只有教给科学知识,才能使人为圆满完成各种生活活动做准备。斯宾塞还从知识的比较价值、训练价值、教育价值等各方面论证了科学知识对训练智力的作用更大,更有教育作用,更有实用价值。因此,他认为科学在门类繁多的课程体系中应居中心地位,并将众多的科学课程分为五类,要求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有所选择和侧重。
斯宾塞认为,科学教育在方法上应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注意既传授知识,又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教学上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等原则,鼓动儿童主动学习。
斯宾塞虽然是从资产阶级社会学和资产阶级自然教育论的角度来论述科学教育的,并且还受到孔德的一定影响,但他的科学思想仍有许多合理因素,应予批判吸收。
10、福禄培尔与蒙台梭利幼教理论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1)在教育内容,方法上,福禄培尔倡导“游戏”“恩物”作业(绘画、纸工、手工),认为游戏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强调应通过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蒙台梭利则主张 “工作”、自我教育、感官教育(包括读、写、算的练习)、实际生活练习等,认为工作是幼儿特有的有价值的活动,反对有想象活动的游戏及玩具,否定了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福禄培尔要求组织集体教学,蒙台梭利则主张个别活动,单独学习。
(3)在教师作用问题上,在福禄培尔的幼儿园里,教师被视为“园丁”,须承担对幼儿的关心、指导乃至教学(如“恩物”的演示、说明)的职责;而在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中,教师由主动转向被动,被称为“指导者”,只是承担指导、引导及环境保护、看护的责任。
11、“智者派”的教育贡献有哪些?
“智者派”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对古希腊的文化教育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①传播文法、修辞、哲学的内容,扩大了教育内容,西方教育史上沿用长达千年之久的“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就是由智者首先确定下来的。
②“智者派”推动了古代希腊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学术交流,推动文化传播,促进社会流动。
③智者重视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把道德与政治的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者统治者的教育。
④“智者派”赋予了教育积极的社会意义。1分
12、阿拉伯教育有哪几种形式?
阿拉伯教育是以伊斯兰教为中心的,但具有强烈的世俗性,在萨拉森帝国及各大食国时期,阿拉伯教育形成了多样的形式:
①昆它布:是一种简陋的初级教育场所,通常是教师在家招收少量的学生,教简单的读写。伊斯兰政权建立后.随着清真寺的发展,昆它布多设在清真寺内外,成为普遍的教育场所。
②宫廷举校和府邸教育:是一种对王子们进行教育的重要形式,一般多由家庭教师进行指导,主要学习诗歌、宗教、文法、文学等内容。一些宫廷学校还经常举办沙龙,邀请当时的著名学者参加。
③学馆:是学者在家讲学的场所,其讲授的内容相当于中等程度的教育。
④清真寺:是教徒做礼拜的圣地,也是重要的教育场所,清真寺除附设昆它布对儿童进行教育外,还传授高深知识。讲授的课程主要有神学、哲学、史学、文学、法学、数学、天文学等,讲授的主要形式是“教学环”。
⑤图书馆和大学:阿拉伯各国的图书馆非常发达,有的图书馆不仅藏书,还进行知识教育,相当于大学。其中,著名的图书馆有赫克迈图书馆、伊勒姆图书馆、科尔多瓦图书馆等。在10世纪还建立了科尔多瓦大学。
13、前苏联1966年的教育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1966年,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的文件,对中学的教学内容也提出了具体要求:①教学内容要符合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要求;②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有衔接性;③删除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繁琐和次要的材料,克服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④限制周学时的最高限额;开设选修课。
1972年,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通过了三个决议,进一步深化了1966年的教育改革。其基本精神是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要反映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要适应科技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要求。1973年7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用法律的形式将6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改革加以肯定。
14、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蒙台梭利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创立了适合儿童发展的“儿童之家”;她重视儿童心理的发展,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吸收力、敏感期和阶段性,教育者应当关注儿童的发展特点;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里得到自由的发展,在儿童的自由发展中要处理好自由、纪律和工作的关系。
蒙台梭利还对幼儿教育内容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并且把儿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从出生到6岁,称为创造期;6—12岁是较平稳发展的时期;12—18岁称为青春期。自由是蒙台梭利方法的最基本原则,认为儿童生命潜力的自发冲动表现为自由活动,真正的纪律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而且重视感官训练和智力培养,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训练,尤其非常重视儿童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
15、福禄培尔教育思想中论教育的基本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福禄培尔是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幼儿园的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其教育代表作是《人的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学》。
(1)论教育的基本原理
福禄培尔深受德国谢林、费希特和黑格尔古典哲学的影响,认为宇宙精神是万物存在的根源,从教育思想的渊源来说,裴斯泰洛齐又为其提供了方法沦基础。在此基础上,福禄培尔确定了教育的四项原则:
①统一的原则。万物有神论,即世界万物统一在上帝的精神之中,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认识自然、认识人性而逐渐认识上帝。
②顺应自然的原则。福禄培尔所谓的“自然”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大自然,另一方面是指儿童的天性,即生理和心理特点。
③发展的原则。人的发展是一个进步过程,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延续性,福禄培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的进化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④创造的原则。从统一原则出发,人应该像上帝一样进行创造。
四、论述题
1、比较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的见解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在美德上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
1、关于美德的定义。
(1)苏格拉底关于美德的定义。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在他看来,凡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认识到好的事情,他就一定会去做,没有明知是善而不为善而反为恶者。善是出于知识,而恶是出于无知。所以,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苏格拉底所说的善,无疑是符合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所谓正义、勇敢、刚毅、节制等等品德,并且把知和行等同起来
(2)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的定义。亚里士多德将美德分为两类:理性美德和伦理美德,后者才是伦理学讨论的对象。伦理美德就是中道,中道在两种过错之间,一方是过度,一是不及,美德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亚里士多德并不将欲望排除在美德之外,欲望、理性的统一,也就是介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项,就是美德,美德也包含非理性的环节在自身之内。
2、关于美德教育的目的
(1)苏格拉底关于美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美德,使人达到至善,强调知识对道德行为的指导意义,要求把道德行为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特别是要求把知识和德行统一起来。
(2)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教育的目的。认为应该掌握伦理美德,实现欲望、意向、理性的统一,理性的东西和非理性的东西的统一。
3、关于美德教育的方法
(1)苏格拉底关于美德的教育方法。苏格拉底从神学唯心论出发,以美德来源于知识为基础,认为神早已把善的知识给予了人的灵魂,所以,知识是先天就有的,它们以一种模糊的状态潜藏于人们的心灵之中,必须通过教育才能使之显露、发展、明确起来,“美德由教育而来”。在教育方法方面,应当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引导,把潜藏于别人心灵中的美德知识诱导出来。通过与对方的一问一答,反复诘难,使对方陷于矛盾,怀疑自己原来的知识,积极思考问题,逐步修正错误,寻求正确的答案,得出普遍性的原则,一般性的概念。
(2)亚里土多德关于美德的教育方法。亚里士多德提倡实践,美德既非生来就有,也非与天性无关,自然给了我们接受德性的能力,我们应在实践中获得这些德行,美德在于实践。在实践德行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比较19世纪欧美和日本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异同。
19世纪欧美和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相应的,各国在教育方面也发生了变化,欧美和日本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既表现出相同之处,也表现出不同的地方。
(1)欧美与日本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相同点
①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近代教育体制,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缮、补充,使其更加系统全面。纵向来看,从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再到高等教育;横向来看,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以及师范教育,形成一个全面的体系。欧美国家早巳建立起来,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才逐渐建立起完整的近代教育体制。
②都以法律促成教育体制的完善。在具体实施上,欧美和日本都用颁布法律的形式来强制性的实施教育方面的改革,用法律的力量来促使教育体制的更加完善,使其实施变得更加方便。如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学制令》,确立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美国国会通过《莫雷尔法案》促进农工学院的发展。
③在初等教育上,都开始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从而保障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并且颁布具体的义务教育法来督促实行。这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教育的普及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如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对5一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日本明治维新时也大力提倡初等义务教育。
④在中等教育上,积极发展师范教育。加强教师方面的教育,提高整个教师群体的素质,保障师范教育的质量,从而也有利于普通教育质量的提高。如日本颁布的《师范学校令》将师范学校分为寻常师范学校与高等师范学校两类,分别为公立小学和寻常师范学校培养教师和校长。
⑤在高等教育上,主张自由的学术研究。提倡大学科学研究的职能,形成了新的办学特色,实行学术自由,“教学自由”与“学习自由”。大学具有办学的自主权;聘请知名学者任教;重视学术研究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如德国柏林大学的兴建,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兴建,这些大学都体现出这些特点。
(2)欧美与日本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点
①欧美教育的发展和日本教育改革的重心不一致。欧美教育的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完善和发展,19世纪的改革只是针对原有的教育体翻进行修补完善,并没有推倒重新建立的意思。而日本的教育改革思路则不一致,明治维新本质上是一场从封建道路向资本主义道路迈进的过程,日本则要将原有的封建教育体制全面废止,重新向西方学资本主义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并将其与日本的国情相结合,建立起符合日本的教育体制,是一个逐渐渐进,并且努力尝试的过程。
②明治维新一方面使日本教育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教育已表现出军国主义色彩.欧美则不具备。日本的教育改革也留有很多封建残余,而这些封建思想主导着教育思想的发展,例如忠于天皇等思想。最终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将日本国民带入到战争中,并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这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教育的重大弊端。
3、杜威教育本质论的内容与现实意义如何?
答题思路:
(1)杜威教育本质论的内容
杜威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标示出杜威的教育观不同于以往教育家的教育学说,是一种崭新的教育观。
①“教育即生活”。
②“教育即生长”。
③“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2)杜威教育本质沦的现实意义
4、比较柏拉图的“知识即回忆”和亚里士多德的“白板说”。
柏拉图的“知识即回忆”和亚里士多德的“白板说”是关于影响儿童个体发展因素的不同观点。二者既有区别,也有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1)二者相同之处
①他们都试图从各自的哲学认识论、政治哲学观等角度出发,来阐述儿童或个体是如何获得知识、形成理性的。
②他们所探讨的都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总的看也就是遗传、环境(教育)因素对于个体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的。
(2)二者的不同之处
柏拉图的“知识即回忆”是一种内发论,它认为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而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其主要内容有:
①从感性的个别的事物中不能得到真知识,只有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能达到对真理的把握;
②思维、共相与外界无关,存在于人的灵魂内部;
③人在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降生)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己被遗忘的知识。因此,“认识就是回忆”、“一切研究、一切学习只不过是回忆罢了”;
④人生来就分成不同的种类,分别是金质、银质、钢铁质。一个人的天赋将决定他在今后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才德。
亚里士多德的“白板说”是一种“外铄论”,它确认知识是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这与柏拉图“知识即回忆”的理论相对立,这是古希腊在认识论上的一个成就。但亚里士多德这个比喻的合理性是有限的。
①人的灵魂(意识)是不能完全等同的,当感觉印象进入灵魂(意识)时,要经过思维加工,它会引起灵魂性质的变化.而蜡块接受带印的黄金戒指的印记时仍然是原来蜡块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②人与外界的关系不是纯粹被动的关系,人本身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人的自觉能动性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柏拉图的“知识即回忆”,强调个体遗传因素对于其后天学习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但是他过分夸大了遗传对个体的影响,甚至认为人一生下来的“金”、“银”、“铜铁”质会决定他们后天的发展.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因素也只是唤起先天的东西。亚里士多德的“白板说”则强调后天的环境,特别是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然而,他认为人一生下来没有任何能力,就像白板一块,过分夸大了后天环境的作用,否认了遗传因素的影响。
5、试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及其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就
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至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的同时,在教育方面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经过20世纪最初几年对旧教育的根本改造、20年代对新教育的探索和30年代对教育的全面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有:①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民主的学校制度。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③培养了一大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各行各业的专家,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①苏联共产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学校教育的思想方向性,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全面发展的新人。但是,在具体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某些偏差,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教育工作的质量。
②重视师范教育,注意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苏联教育事业的发展,使苏联教育很快就赶上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对我国解放后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试述夸美纽斯对教育教学管理思想的主要贡献。
答题思路:
夸美纽斯对教育教学管理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一系列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的教育管理职权问题
(2)督学的职责问题
(3)关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的设想
(4)关于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5)关于学校各类人员的管理问题
(6)纪律和规章制度问题
7、比较《理想国》和《法律篇》:中教育观的不同之处。
《理想国》和《法律篇》是柏拉图的两部经典著作,其中蕴涵着柏拉图丰富的教育观点。二者包含的教育思想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理想国》和《法律篇》中教育观的不同之处在于:
(1)教育制度和教育目的的不同
《理想国》所阐明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这种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学习与实际锻炼始终结合。
他在《理想国》中设计的教育体制可以粗略地划为三个阶段:
第一,16岁以前为“一般人的教育”,学校类型。有文法、琴弦、体操等。这是最初的阶段,凡自由民的子女亦即金、银、铜铁质者均可享受,其任务是陶冶学生情感以使其顺从。
第二,17—20岁时为军人教育,这之先要淘汰掉一大部分,主要是去掉那些农、工、商子弟即钢铁质者,剩下的是奴隶主子女即金银质者,这个时期高等军事教育(埃弗比)的任务是培养青年坚韧顽强,吃苦耐劳的意志力量。 、
第三,20岁时,进行第二次大筛选.仅存那些金质者,即擅长思辨的贵族子弟,他们进入阿卡德米学院(相当于大学)学习十年,30岁时成为一些高级官吏。而其中的一部分即有志于最高理念“善”、具有“纯金”这种得天独厚素质的人则可继续接受教育至35岁,然后到普通人中间生活十五年,年届五十方能成为“哲学王”。
《法律篇》中,他的教育观大有改变,首先是哲学家在社会政治及国家机构中的地位变了,不再由哲学家凭自己的智慧、理性来治理国家。而是要求以法治国,哲学家的任务只是作为社会贤达配合当政者制定法律。
教育体制也有明显的变化:
一是哲学家不再成为整个教育体制的重心和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教育的重心和目的转移为培养遵纪守法、护国卫道的公民,教育的任务改变为改造民心、陶冶民情、建树民德。
二是层层淘汰的教育体系废除了,代之以这样一种制度:“孩子们必须前来就学,家长们自愿的固好,即不自愿也得要来。如果有忽略教育的,我们要尽量对一切儿童施以所谓强迫的教育”。从《法律篇》论教育部分可以看到,儿童们进入学校后,根据自己的才智及其他条件,可以一以贯之地学习下去,并没有《理想国》所描绘的那样分为三轨制。
综上所述,在《理想国》与《法律篇》内,柏拉图确实表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制度观和教育目的观,而这两个方面又是任何一个教育理论体系最基础的内容,其演变以致矛盾现象必然引起其他各个环节的连锁反应。
(2)教育内容的不同
《理想国》中的教育内容现有两大特征,一是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内容,相同的学科对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教育阶段具有不同的意义;二是辩证法居高临下,学习其他学科只是为辩证法而做的准备工作,只是“序言”,只是一种必要条件而已。
《法律篇》中的教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存在理想国内为不同的人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而是一切科目为一切人所学习。其次,学习这些具体学科主要着眼于实际应用,除读写算、天文、几何等知识外.还包括古希腊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的文艺、体育、祭祀、宗教等知识,而那些梦呓般的、天上的则避而不提:最后,从《法律篇》关于教育的基本论述来看,始终没有《理想国》内视为整个教育的中枢神经——辩证法的教学,这是柏拉图教育内容观演变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
综上所述,从《理想国》到《法律篇》,柏拉图的教育观经历了无可否认的剧烈演变,这是从“理念”思想治国到以法治国;从“理想”立命到面对现实;从斯巴达式的农业宗族社会制度到稚典式的工商社会的演变。
8、20世纪前期,德、日两国教育改革中都出现了极端的民族主义倾向,最后又都导致了法西斯专制主义教育,二者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应当吸取什么教训?
一战以后,德国开始改革学校教育制度。但德国社会和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逐步演变为法西斯专制主义。在纳粹统治时期,德国教育成为法西斯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同样,日本教育也呈现出极端的军国主义色彩,在二战中两国的教育都成为侵略的工具,但二者仍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表现如下:
(1)德国教育的特点
①多轨性、等级性和阶级性。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教育具有鲜明的多轨性、等级性和阶级性。三轨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将学校分为三类:国民学校、中间学校和文科中学。其中文科中学在德国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倾向。魏玛共和国时期,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衔接。但是在指导思想上也出现了强调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倾向,为以后纳粹时期德国教育演变为法西斯统治的工具提供了机会。
③法西斯化。纳粹时期,德国学校教育出现倒退。希特勒实行法西斯专政使得教育也被纳入法西斯化的轨道,成为纳粹实施法西斯专政统治的工具。
(2)日本教育的特点
①民族主义加强。20世纪初期到20年代,日本为了继承其传统文化、抵御西方文化的影响。
②引进国外教育思想。1890年,日本制定了《教育敕语》,把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与日本民族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强调忠孝为日本国体之精华,日本教育之渊源。
③国家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具体表现在:第一,加强了对初等教育的控制。第二,大力发展高中,加强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衔接。第三,改善和加强女子中等教育。第四,颁布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法令。
④高等教育得到发展。1918又颁布了修订的《大学令》,强调大学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传授国家所需要的思想和知识,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允许创办私立大学和地方公立大学;大学可设立多科大学,也可设立单科大学等。《大学令》颁布以后,日本的大学得到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综合性大学和单科性大学。《大学令》促进了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完善了日本大学的教育体系。
⑤重视民族精神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日本的教育开始军国主义化。主要表现为:加强对师生民主进步运动的控制和镇压;加强教育的军国主义内容;军事训练学校化和社会化。到1937年以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战时教育体制.教育成为战争的工具和机器。
(3)教训
9、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原则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答题思路:
“教育性教学”是德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一条重要
的教育教学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教育性教学”的主要内容
(2)“教育性教学”的实施
(3)“教育性教学”的意义
五、多选题
1、下列哪几项运动是斯巴达“五项竞技”的教育内容:( ABCDE )
A赛跑 B跳跃 C摔跤 D掷铁饼 E投标枪
2、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是( ABCD )
A相对主义 B个人主义 C感觉主义 D怀疑主义 E理性主义
3、下列哪几项是“骑士七技”的内容:( ABCDEFG )
A骑马 B游泳 C 投枪D击剑 E打猎 F弈棋 G吟诗
4、伊拉斯谟所要培养的人的品质主要是:( ABC )
A虔敬 B德行 C智慧 D英勇 E正直
5、1886年日本首任文部大臣森有礼颁布了一些法令,统称为《学校令》,包括( ABCD)
A《帝国大学令》 B《师范学校令》 C《中学校令》 D《小学校令》 E《大学校令》
6、福禄培尔认为教育应遵循如下教育规律:( ABCD)
A统一的原则 B 顺应自然的原则 C发展的原则 D创造的原则 E和谐的原则
7、苏美尔的楔形文字一般分为( BCD )类。
A象形 B表意 C表音 D部首 E假借
8、下列哪几项道德品质属于希腊思想家所概括的“四大德”:( ACDF )
A智慧 B忠诚 C勇敢 D正义 E坚韧 F节制
9、中世纪大学往往分哪几科:( ABCD )
A文 B法 C神 D医 E史
10、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是(ABCDE )
A人文主义 B古典主义 C世俗性 D宗教性 E贵族性
11、英国的公学是( AD )教育机构。
A私立 B公立 C初等 D中等 E高等
12、凯洛夫的德育方法有:( ACDE )
A说服法 B示范法 C练习法 D儿童集体组织法 E奖惩法
13、古巴比伦的“泥板书舍”中有( ABCD)
A校父 B专家 C大兄长 D校子 E校长
14、西塞罗在谈到言语修养时,提出应达到哪些标准?( ABCD )
A表达正确 B通俗易懂 C优美生动 D与主题相称 E逻辑严谨
15、中世纪时,哪些地方的大学属“先生”大学( CDE)
A意大利 B西班牙 C瑞典 D丹麦 E英格兰
16、 17、18世纪英国的慈善学校有( ABCDE )
A免费学校 B贫儿学校 C乞儿学校 D流动学校 E工作学校
17、夸美纽斯的道德教育方法有( ABCDE )
A尽早开始正面教育 B在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C榜样 D教诲与规则 E择友
18、赞科夫的“发展教学论”的教学原则的内容( ABCDE )
A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B在学习时高速度前进的原则 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 E使班级上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