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编辑出版概论复习资料(张维清)
编辑出版概论复习资料(张维清)
一、名词解释
1选题 所谓选题,是纸质媒体编辑根据采集到的信息资源或来自于读者和社会的阅读需要而提出的书稿或文章的拟出版题目。
2改稿三忌 改稿是编辑加工的基本功之一。改稿时应防止下列三种现象:1、不假思索,信手涂改。2、随意改变作者的风格。3、随意修改作者的观点。
3三审制 在我国,无论以哪种方式审稿,一般都必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这个程序,即通常所说的三审制。
4编辑 编辑是在审稿的基础上对书稿进行修改整理使其达到出版要求的一项重要工序。
5组稿 带着题目到社会中去寻找作者,或到作者群中去寻找你所需要的稿件,有时还需要组织几个人或很多人来完成一本书的写作,这些都是组稿。
6审读报告 审读报告是评价书稿的文字体现,是审稿者在完成审读以后就该书稿的审读过程、书稿的价值与质量作出的判断或评估意见写成的书面报告。
二、简答
1选题策划的环节
(一) 信息准备。
选题是长期思考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一项政策的实施,一个制度的改革,一条经验的推广,一次活动的展开,都可能蕴藏着丰富的选题资源,关键是要靠编辑去发现。
(二) 选题构思
编辑最初捕捉到的信息,也许只是一个念头,一点触动,一种感觉。进入构思阶段,便要对选题的价值重新进行确认,并对实施细节逐一落实,从而使选题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丰富、从粗糙到精细。
(三)选题论证
选题论证是保证选题质量的重要环节。选题不仅要经编辑个人论证,还要通过一定的程序交由集体论证。选题论证既要从微观上论证选题的可行性,又要从宏观上考虑各类选题的合理结构。论证要坚持民主好集中相结合的方法。作为出版单位。对选题的论证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价值判断。2、市场判断。3、可行性判断。
(四)选题优化
所谓优化,一方面是使选题的清晰度进一步提高,可操作性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是要根据图书市场的变化,适时的对选题的内容进行调整。除此之外,编辑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努力提高选题的智慧含量。
2如何从填补空白中找创意
攻“盲点”,出精品。现实世界的复杂和多样,并不能完全被已有的作品所反映,因人而异的出版行为也留下了许多的“难点”和“盲点”。这就使出版物的“填补空白”成为可能,出版资源的新发现往往会产生一批“填补空白”的精品。
3为何说选题策划十分重要
(1)选题工作是出版社生存发展的关键。
出版社的任务始终是为读者多出好书,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如何出好书进行的。要出好书,先要有好的选题。好的选题是出好书的第一步,也是出好书的基础。
(2)选题工作是决定编辑出版工作质量与结构模式的前提。
编辑出版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都有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处于基础环节的选题工作及其质量直接影响着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等各项后续工作的质量。因为组稿是根据选题意图落实的;审读和编辑加工是以选题设计思想和编写提纲为依据的;即使是装帧设计,是采用精装还是平装,封面设计是庄重一点还是活泼鲜明一点,也为选题所确定的书的性质所限定。因此可以说,选题大致规定了出版物最终可能的效果。选题还是出版社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出版、发行以及其他各方面工作的依据,不同的产品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商业行为模式。
4如何从政策导向中找创意
这类书多为现实服务,有很强的时代性,在现实中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图书是特殊的产品,其特殊性之一即在于它具有政治导向性。精品图书其内容应该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要求,弘扬时代主旋律。抓精品、出精品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明确了这一点,即可围绕大政方针策划选题。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时代主题,针对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各个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精心的调查、策划、设计,下足功夫,就能够生产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
5选题策划的原则
选题策划既要增强政治意识,又要遵循市场规律。
(1)选题的策划需要服从、服务于出版工作全局。
选题的策划应避免短期行为,力戒“跑马书”、“泡沫畅销书”的出炉。作为有责任心、事业心的出版工作者,我们应当宁心静气,用“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抓出有生命力的“畅销书”“长效书”。而这些书恰恰是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拳头产品”和品牌。
(2)选题的策划需要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出发。
一个健康社会所需要的图书,应当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双效益图书。从长远来看,图书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就必须在内容上经得起历史的选择和淘汰,要能够立足于社会和文化发展趋势,既准确的把握了时代精神,有高度反应了个性和创造性,并保持了跨时代跨文化审美高水平。能给人以教益、启迪、是人受到教育,激励。
(3)选题的策划需要大胆引人市场观念。
如今,中国图书市场已完成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作为图书生产方的出版社,必须按照图书市场的消费取向和那些潜在的读者口味来确定自身的市场定位,随时参考社会投资回报率的变动情况,保持灵活的调整空间,在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的结合点上确定选题,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出版物。
6如何从高层作者中找创意
高层次的作者有的是某一领域的权威,有的是某项重大成果的研究者,他们自然就成为出版社争夺的对象。因此,能争取到高层次的作者,将其所掌握的出版资源发掘出来,许多东西即会成为精品。
三、论述
1 组稿应做哪些准备
组稿要取得预期的效果,一定要如毛泽东所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在选题策划方面,编辑其实已为组稿在作准备,但仅停留在这一阶段是不够的,组稿工作仍有特定的要求。
(1)收集作者资料。
编辑只有随时注意收集作者资料,建立作者档案,才能作出一流的产品。要建立一份有实用价值的作者档案,需要的不仅是耐心和细致,还要有敏锐和热情。编辑要做有心人,无论是读书看报、开会访友,只要发现有价值的线索,随时都要记录在案。另外,既要关注名家、专家的动态,因为他们是作者队伍中的主力和骨干,更要注意无名望但有潜力的新人,也许他们正是未来选题的最合适的作者。一个编辑有没有丰富的作者资源,是他能不能完成组稿任务的前提条件。
(2)制定组稿方案。
组稿是出版单位的一件大事。在组稿以前一定要认真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大的问题如向谁组稿,由谁组稿,一艘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小的问题如稿件质量、稿件规模、交稿时间、出书时间、装帧规格、稿酬标准……也要逐条讨论,让组稿编辑做到心中有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组稿方案,不管是文字的还是口头的,编辑处于主动地位;没有组稿方案,一切临场处置,有时难免会措手不及,影响组稿效果。
(3)专业准备。
编辑工作虽有专业分工,但总是比自己所学的专业面也宽的多,不是所有的选题都是自己所精通的。因此,有些选题的专业内容自己可能还不十分熟悉,这就需要做些专业上的准备,例如阅读一些与选题有关的图书资料,与熟悉该专业的人做一些交谈,了解一些该专业的发展概况等。这些对做好既定选题的组稿工作是很有用的。
(4)研究选题的具体要求。
编辑能否做到让选题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选题的理解程度,所以在组稿前深入研究选题是十分必要的。编辑应非常清楚选题的具体要求,包括选题所规定的稿件性质、主题内容、读者对象、成书规模和主要特点等。如组织丛书、辞海等大型骨干图书,还要拟定编辑方案和统一的写作要求,作为组稿的依据。
2审稿有哪些方法
书稿的类型很多,不同书稿的主题、内容、结构、形式、性质也各不相同。对于不同类型的书稿,审稿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总的说来有以下几个方法:通读、比较、分析、综合。
(1)通读
无论是组织的书稿还是自投稿,初审者首先都必须对书稿进行通读。通读是了解书稿全部内容的唯一途径。一般情况下要通读两次。第一次是略读,这可以帮助初审者基本了解书稿的内容和特点,对于书稿的总体质量和已经达到的水平也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从而帮助审稿者对于以后的审稿计划的实施做到心中有数,有所安排。如果认为书稿基本上可取或认为经过一定的修改加工以后能够达到出版的水平,就要做第二次是精读。同时对于在略读中产生的疑问作进一步的深究解决。
(2)比较
比较是编辑在审稿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就一般情况而言,审读者对于被审书稿所属的专业应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因此在审稿过程中对书稿所引用的材料、理论和阐述的观点,都可以用审稿者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来进行比较,也可以用已经出版的同类著作、词典或资料汇编等工具书所提供的材料、理论、观点与之进行比较。这样,可以具体了解书稿是否有创新和特色,是否在某方面已超过已出版的作品,甚至还可以对诸如剽窃之类的侵权行为有所觉察。比较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去伪存真,同时还可以帮助审稿者对于书稿材料与观点的新旧,作者视野的宽窄与见解的优劣以及其他书稿质量的高低与价值的大小的问题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3)分析
经过阅读和比较之后,审稿者对书稿的基本情况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对书稿进行全面的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一是把握书稿的本质与主流,看其是否与选题策划相契合,是否达到了选题策划的要求;二是看其主旨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切题,立论是否正确,材料是否可靠,表述是否通常,体例是否统一,文字是否通顺,等等。
(4)综合
经过以上方法的使用,审稿者应该而且也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所谓综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书稿本身进行全方位考察,即依据审稿的标准判断其是否达到出版的质量要求,对来搞的内容、体系、结构、形式、文字等方面的优缺点有一个总览性的概括;二是对书稿是否符合本出版社的出版要求和出版风格,是否可以归入本社现有的品种板块之中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判断;三是如果书稿出版,按照书稿的内容应该有什么样的适应市场的营销、宣传手段,以及该书在当时市场条件下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均应有所思考与估计。
3组稿有哪些方式,怎样进行?
(1)特别约稿
这是最常使用也是最主要的组稿的方式。编辑可可以直接接触,因此以采用信函、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各种通讯手段,和作者取得联系,提出约稿要求;也可以在征得作者同意后,选择适当的时机登门拜访,当面就稿件写作问题进行洽谈。由于双方可以直接接触,因此可以谈的比较具体、深入。在交往过程中,编辑要真诚、坦率,要尊重作者,体谅作者,不能凌驾于作者之上。具体做法可视稿件的重要程度以及编辑与作者的交往程度而定。
(2)社会征稿。
这是指出版单位为获取稿源,通过一定媒体或其他传播手段,向社会公开征集稿件。征稿一般要登征稿启事。征稿启事的内容要点是:征文对象、征文内容、征文体裁、文稿字数、截稿日期、报酬标准、交稿方式。采用社会征稿方式,不外两个原因:一是组稿的对象人数众多,分布广泛,而一时又无法确定具体人选;一是把这种组稿方式视为一种宣传手段,希望以此提高出版单位的知名度。这种组稿方式,期刊编辑经常采用,图书编辑偶尔也可采用。
(3)群体集稿
这是一种比特殊的组稿方式,出版单位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约请一批有实力的作者,采用聚会等活动的形式,把写作任务布置下去。比如举办“笔会”,请作者集中到一个地方,一边参观游览,一边完成短期写作计划,或者是组织考察活动,让作者通过实地考察,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灵感,完成写作任务。但是以这种组稿方式产生的稿件容易出现因作者学识水平不一,而使书稿质量参差不齐、文字风格各异的问题,因此,编辑在组稿过程中要注意和作者共同研讨,统一思想,统一编撰要求,以保证全书主题鲜明、结构完整、风格统一。
4组稿的原则有哪些?如何做好?
(1)沟通 沟通在组稿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组稿的过程是个沟通的过程。通过沟通,编辑和作者由陌生到熟悉,由相识到相知,不仅有智慧的交流,还有情感的交流,这样才能进入良好的合作境界。作者接受约稿,首先是对选题的认同。钱钟书为什么愿意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是他与周相熟相知,能够沟通,有共同的语言。你要和作者沟通,就必须进入作者的境界。沟通的第一步,是了解作者,熟悉作者。否则,贸然闯上门去,非但说不上沟通,甚至会出现尴尬的局面。
(2)催化 编辑组稿,应该发挥催化、激励的作用。一般来说,作者有三种情况:一是已接受别人的约稿,正在写作的过程中,或者有了写作计划,还没有决定交哪一家出版单位;二是感觉到有了写作的冲动,有了些初步的打算,只是还在瞻前顾后,没有最好下定决心;三是暂时还不想写些什么。编辑应该是催化剂,无论面对那一种情况,都应该通过组稿使之有积极的结果。
(3)参谋 写作是以作者为主体进行的,编辑应尊重作者的选择,不能强人所难。但作者也会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何况,有些选题是编辑提出的,编辑同样经过深思熟虑,能提出很有参考价值的意见。为此,编辑在组稿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参谋的作用,帮助作者完善写作计划,坚定写作信心,选择最佳写作方案。
(4)服务 编辑工作既需要创造精神,又需要服务意识。审读加工阶段,要在作者原稿上花费大量心思,这是编辑的本职工作,自不必说;组稿阶段,同样要在思想、智慧交流的同时,辅以真诚、热情的服务。比如,作者接受约稿后,编辑要就写作要求向作者做详细解释;作者开始构思,编辑要陪作者同步思考;作者交出提纲,编辑要开座谈会争取意见;作者缺少资料,编辑要跑图书馆,等等,甚至还包括日常生活方面的照顾。
5稿件的来源有哪几种形式?如何对待?
出版单位的稿件大致有四种来源,以下将分别加以介绍。
(1)自投 作者把承载自己精深劳动成果的稿件,按照本人对出版部门才了解和判断,投寄给有关出版单位,既表示希望自己的作品公开发表,也表示愿将对该作品的出版权授予相应的出版单位,这是作者对出版单位的支持和信任。这类稿件通常称“自投稿”或“自发来稿”。初学写作者一般都采用投稿方式,有些成名作家、学者也长以投稿方式和出版单位联系。
出版单位应十分重视来稿,要认真登记并及时进行处理,这是对作者劳动的尊重,也是为自己的工作创造条件。出版实践告诉我们,不少优秀作品,就是从来稿中发现的。
(2)推荐 推荐是指由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出面,把作者的稿件交给出版单位,其用意与作者自投是一样的。推荐有种种情况:对作者、对稿件负责,希望引起出版单位的重视,如学术团体推荐自己会员的研究成果;或是奖掖人才、提携后学,如当年鲁迅推荐自己学生的毕业论文;也有受人之托、情面难却而代为说项的。
推荐来的稿件,与作者的自发来稿一样,同为出版单位的重要稿源。不论是自投稿还是推荐稿,包括上级部门交来的稿件,出版单位都应坚持统一的审稿原则和用稿标准。这是编辑应该遵守的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
(3)引进 引进是指通过版权贸易或者出版交流而获得稿源。随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出版界和国际出版界建立了广泛联系,版权贸易日益增多。而出版交流是有关双方交换使用的出版权、翻译权等,是一中不以金钱而以相应权利作为交易条件的贸易,故实际上也可视为“版权贸易”目前,通过版权贸易而进行的书稿引进,已经成为出版单位的一项日常工作。
(4)组织 这是出版单位根据自己制定的选题计划,经过物色、联系作者而获得稿源。它是选题计划得以实施的重要手段,也是图书质量得以保证的有力措施。自投稿或推荐稿虽然数量丰富,但是由于作者往往并不真正了解出版单位的特点,特别是并不了解当前的出版需要,因此稿件的利用率一般都比较低;相比之下,组织的稿件有着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目的,经过了解而选择的作者有着较强的写作能力,因此组织的稿件一般都能达到出版要求,成功的把握较大。
6组稿应怎样选择作者?主要方法有哪些?
选择合适的作者是组稿的基本要求,也是决定书刊质量的关键。因此,选择作者要十分慎重。
1、要选择有一定学识水平、写作水平的作者,即选择的作者应具有完成该选题任务的学识水平和写作能力。特别是重点书稿和文稿的作者,应尽量选择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并有一定写作经验的作者,以保证稿件的质量。
2、要根据不同类型出版物的选题,选择有不同专长的作者。如属于专业性较强的书稿和文稿,应选择从事该专业研究或技术工作的作者;如属于普及读物的书稿,应选择那些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好文笔,善于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述某一专业知识的作者。
3、选择既有写作能力,又有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写作任务的作者。有的名人和专家虽有写作水平,或因教学和研究任务繁忙,或因体质不佳,精力不足,还是很难保证完成写作任务的。所以,选择作者时,必须全面衡量和考虑作者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条件。
4、要重视学者青年作者。青年作者精力充沛、思想敏锐,接受新思想、新概念、新科学较快,富有创新意识,从长远看,他们是一支有潜力,有前途的写作力量,应注意培养锻炼他们。
学者作者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1从平时收集的资料中学者合适的作者。2从已有的出版物中选择合适的作者,这些出版物包括著作、文献索引、图书评价资料等;
3从专业会议或其他社会活动中发现、物色作者,包括书刊、广播、电视中的有关报道;
4通过其他渠道,诸如同学、同事、朋友等。可以通过熟人介绍,也可以通过各有关单位或组织了解,或通过信息咨询机构和文化经纪人介绍,甚至可以通过社会公开征稿的形式发现、物色作者。
一、名词解释
1选题 所谓选题,是纸质媒体编辑根据采集到的信息资源或来自于读者和社会的阅读需要而提出的书稿或文章的拟出版题目。
2改稿三忌 改稿是编辑加工的基本功之一。改稿时应防止下列三种现象:1、不假思索,信手涂改。2、随意改变作者的风格。3、随意修改作者的观点。
3三审制 在我国,无论以哪种方式审稿,一般都必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这个程序,即通常所说的三审制。
4编辑 编辑是在审稿的基础上对书稿进行修改整理使其达到出版要求的一项重要工序。
5组稿 带着题目到社会中去寻找作者,或到作者群中去寻找你所需要的稿件,有时还需要组织几个人或很多人来完成一本书的写作,这些都是组稿。
6审读报告 审读报告是评价书稿的文字体现,是审稿者在完成审读以后就该书稿的审读过程、书稿的价值与质量作出的判断或评估意见写成的书面报告。
二、简答
1选题策划的环节
(一) 信息准备。
选题是长期思考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一项政策的实施,一个制度的改革,一条经验的推广,一次活动的展开,都可能蕴藏着丰富的选题资源,关键是要靠编辑去发现。
(二) 选题构思
编辑最初捕捉到的信息,也许只是一个念头,一点触动,一种感觉。进入构思阶段,便要对选题的价值重新进行确认,并对实施细节逐一落实,从而使选题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丰富、从粗糙到精细。
(三)选题论证
选题论证是保证选题质量的重要环节。选题不仅要经编辑个人论证,还要通过一定的程序交由集体论证。选题论证既要从微观上论证选题的可行性,又要从宏观上考虑各类选题的合理结构。论证要坚持民主好集中相结合的方法。作为出版单位。对选题的论证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价值判断。2、市场判断。3、可行性判断。
(四)选题优化
所谓优化,一方面是使选题的清晰度进一步提高,可操作性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是要根据图书市场的变化,适时的对选题的内容进行调整。除此之外,编辑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努力提高选题的智慧含量。
2如何从填补空白中找创意
攻“盲点”,出精品。现实世界的复杂和多样,并不能完全被已有的作品所反映,因人而异的出版行为也留下了许多的“难点”和“盲点”。这就使出版物的“填补空白”成为可能,出版资源的新发现往往会产生一批“填补空白”的精品。
3为何说选题策划十分重要
(1)选题工作是出版社生存发展的关键。
出版社的任务始终是为读者多出好书,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如何出好书进行的。要出好书,先要有好的选题。好的选题是出好书的第一步,也是出好书的基础。
(2)选题工作是决定编辑出版工作质量与结构模式的前提。
编辑出版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都有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处于基础环节的选题工作及其质量直接影响着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等各项后续工作的质量。因为组稿是根据选题意图落实的;审读和编辑加工是以选题设计思想和编写提纲为依据的;即使是装帧设计,是采用精装还是平装,封面设计是庄重一点还是活泼鲜明一点,也为选题所确定的书的性质所限定。因此可以说,选题大致规定了出版物最终可能的效果。选题还是出版社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出版、发行以及其他各方面工作的依据,不同的产品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商业行为模式。
4如何从政策导向中找创意
这类书多为现实服务,有很强的时代性,在现实中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图书是特殊的产品,其特殊性之一即在于它具有政治导向性。精品图书其内容应该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要求,弘扬时代主旋律。抓精品、出精品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明确了这一点,即可围绕大政方针策划选题。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时代主题,针对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各个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精心的调查、策划、设计,下足功夫,就能够生产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
5选题策划的原则
选题策划既要增强政治意识,又要遵循市场规律。
(1)选题的策划需要服从、服务于出版工作全局。
选题的策划应避免短期行为,力戒“跑马书”、“泡沫畅销书”的出炉。作为有责任心、事业心的出版工作者,我们应当宁心静气,用“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抓出有生命力的“畅销书”“长效书”。而这些书恰恰是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拳头产品”和品牌。
(2)选题的策划需要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出发。
一个健康社会所需要的图书,应当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双效益图书。从长远来看,图书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就必须在内容上经得起历史的选择和淘汰,要能够立足于社会和文化发展趋势,既准确的把握了时代精神,有高度反应了个性和创造性,并保持了跨时代跨文化审美高水平。能给人以教益、启迪、是人受到教育,激励。
(3)选题的策划需要大胆引人市场观念。
如今,中国图书市场已完成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作为图书生产方的出版社,必须按照图书市场的消费取向和那些潜在的读者口味来确定自身的市场定位,随时参考社会投资回报率的变动情况,保持灵活的调整空间,在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的结合点上确定选题,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出版物。
6如何从高层作者中找创意
高层次的作者有的是某一领域的权威,有的是某项重大成果的研究者,他们自然就成为出版社争夺的对象。因此,能争取到高层次的作者,将其所掌握的出版资源发掘出来,许多东西即会成为精品。
三、论述
1 组稿应做哪些准备
组稿要取得预期的效果,一定要如毛泽东所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在选题策划方面,编辑其实已为组稿在作准备,但仅停留在这一阶段是不够的,组稿工作仍有特定的要求。
(1)收集作者资料。
编辑只有随时注意收集作者资料,建立作者档案,才能作出一流的产品。要建立一份有实用价值的作者档案,需要的不仅是耐心和细致,还要有敏锐和热情。编辑要做有心人,无论是读书看报、开会访友,只要发现有价值的线索,随时都要记录在案。另外,既要关注名家、专家的动态,因为他们是作者队伍中的主力和骨干,更要注意无名望但有潜力的新人,也许他们正是未来选题的最合适的作者。一个编辑有没有丰富的作者资源,是他能不能完成组稿任务的前提条件。
(2)制定组稿方案。
组稿是出版单位的一件大事。在组稿以前一定要认真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大的问题如向谁组稿,由谁组稿,一艘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小的问题如稿件质量、稿件规模、交稿时间、出书时间、装帧规格、稿酬标准……也要逐条讨论,让组稿编辑做到心中有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组稿方案,不管是文字的还是口头的,编辑处于主动地位;没有组稿方案,一切临场处置,有时难免会措手不及,影响组稿效果。
(3)专业准备。
编辑工作虽有专业分工,但总是比自己所学的专业面也宽的多,不是所有的选题都是自己所精通的。因此,有些选题的专业内容自己可能还不十分熟悉,这就需要做些专业上的准备,例如阅读一些与选题有关的图书资料,与熟悉该专业的人做一些交谈,了解一些该专业的发展概况等。这些对做好既定选题的组稿工作是很有用的。
(4)研究选题的具体要求。
编辑能否做到让选题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选题的理解程度,所以在组稿前深入研究选题是十分必要的。编辑应非常清楚选题的具体要求,包括选题所规定的稿件性质、主题内容、读者对象、成书规模和主要特点等。如组织丛书、辞海等大型骨干图书,还要拟定编辑方案和统一的写作要求,作为组稿的依据。
2审稿有哪些方法
书稿的类型很多,不同书稿的主题、内容、结构、形式、性质也各不相同。对于不同类型的书稿,审稿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总的说来有以下几个方法:通读、比较、分析、综合。
(1)通读
无论是组织的书稿还是自投稿,初审者首先都必须对书稿进行通读。通读是了解书稿全部内容的唯一途径。一般情况下要通读两次。第一次是略读,这可以帮助初审者基本了解书稿的内容和特点,对于书稿的总体质量和已经达到的水平也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从而帮助审稿者对于以后的审稿计划的实施做到心中有数,有所安排。如果认为书稿基本上可取或认为经过一定的修改加工以后能够达到出版的水平,就要做第二次是精读。同时对于在略读中产生的疑问作进一步的深究解决。
(2)比较
比较是编辑在审稿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就一般情况而言,审读者对于被审书稿所属的专业应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因此在审稿过程中对书稿所引用的材料、理论和阐述的观点,都可以用审稿者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来进行比较,也可以用已经出版的同类著作、词典或资料汇编等工具书所提供的材料、理论、观点与之进行比较。这样,可以具体了解书稿是否有创新和特色,是否在某方面已超过已出版的作品,甚至还可以对诸如剽窃之类的侵权行为有所觉察。比较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去伪存真,同时还可以帮助审稿者对于书稿材料与观点的新旧,作者视野的宽窄与见解的优劣以及其他书稿质量的高低与价值的大小的问题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3)分析
经过阅读和比较之后,审稿者对书稿的基本情况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对书稿进行全面的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一是把握书稿的本质与主流,看其是否与选题策划相契合,是否达到了选题策划的要求;二是看其主旨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切题,立论是否正确,材料是否可靠,表述是否通常,体例是否统一,文字是否通顺,等等。
(4)综合
经过以上方法的使用,审稿者应该而且也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所谓综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书稿本身进行全方位考察,即依据审稿的标准判断其是否达到出版的质量要求,对来搞的内容、体系、结构、形式、文字等方面的优缺点有一个总览性的概括;二是对书稿是否符合本出版社的出版要求和出版风格,是否可以归入本社现有的品种板块之中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判断;三是如果书稿出版,按照书稿的内容应该有什么样的适应市场的营销、宣传手段,以及该书在当时市场条件下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均应有所思考与估计。
3组稿有哪些方式,怎样进行?
(1)特别约稿
这是最常使用也是最主要的组稿的方式。编辑可可以直接接触,因此以采用信函、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各种通讯手段,和作者取得联系,提出约稿要求;也可以在征得作者同意后,选择适当的时机登门拜访,当面就稿件写作问题进行洽谈。由于双方可以直接接触,因此可以谈的比较具体、深入。在交往过程中,编辑要真诚、坦率,要尊重作者,体谅作者,不能凌驾于作者之上。具体做法可视稿件的重要程度以及编辑与作者的交往程度而定。
(2)社会征稿。
这是指出版单位为获取稿源,通过一定媒体或其他传播手段,向社会公开征集稿件。征稿一般要登征稿启事。征稿启事的内容要点是:征文对象、征文内容、征文体裁、文稿字数、截稿日期、报酬标准、交稿方式。采用社会征稿方式,不外两个原因:一是组稿的对象人数众多,分布广泛,而一时又无法确定具体人选;一是把这种组稿方式视为一种宣传手段,希望以此提高出版单位的知名度。这种组稿方式,期刊编辑经常采用,图书编辑偶尔也可采用。
(3)群体集稿
这是一种比特殊的组稿方式,出版单位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约请一批有实力的作者,采用聚会等活动的形式,把写作任务布置下去。比如举办“笔会”,请作者集中到一个地方,一边参观游览,一边完成短期写作计划,或者是组织考察活动,让作者通过实地考察,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灵感,完成写作任务。但是以这种组稿方式产生的稿件容易出现因作者学识水平不一,而使书稿质量参差不齐、文字风格各异的问题,因此,编辑在组稿过程中要注意和作者共同研讨,统一思想,统一编撰要求,以保证全书主题鲜明、结构完整、风格统一。
4组稿的原则有哪些?如何做好?
(1)沟通 沟通在组稿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组稿的过程是个沟通的过程。通过沟通,编辑和作者由陌生到熟悉,由相识到相知,不仅有智慧的交流,还有情感的交流,这样才能进入良好的合作境界。作者接受约稿,首先是对选题的认同。钱钟书为什么愿意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是他与周相熟相知,能够沟通,有共同的语言。你要和作者沟通,就必须进入作者的境界。沟通的第一步,是了解作者,熟悉作者。否则,贸然闯上门去,非但说不上沟通,甚至会出现尴尬的局面。
(2)催化 编辑组稿,应该发挥催化、激励的作用。一般来说,作者有三种情况:一是已接受别人的约稿,正在写作的过程中,或者有了写作计划,还没有决定交哪一家出版单位;二是感觉到有了写作的冲动,有了些初步的打算,只是还在瞻前顾后,没有最好下定决心;三是暂时还不想写些什么。编辑应该是催化剂,无论面对那一种情况,都应该通过组稿使之有积极的结果。
(3)参谋 写作是以作者为主体进行的,编辑应尊重作者的选择,不能强人所难。但作者也会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何况,有些选题是编辑提出的,编辑同样经过深思熟虑,能提出很有参考价值的意见。为此,编辑在组稿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参谋的作用,帮助作者完善写作计划,坚定写作信心,选择最佳写作方案。
(4)服务 编辑工作既需要创造精神,又需要服务意识。审读加工阶段,要在作者原稿上花费大量心思,这是编辑的本职工作,自不必说;组稿阶段,同样要在思想、智慧交流的同时,辅以真诚、热情的服务。比如,作者接受约稿后,编辑要就写作要求向作者做详细解释;作者开始构思,编辑要陪作者同步思考;作者交出提纲,编辑要开座谈会争取意见;作者缺少资料,编辑要跑图书馆,等等,甚至还包括日常生活方面的照顾。
5稿件的来源有哪几种形式?如何对待?
出版单位的稿件大致有四种来源,以下将分别加以介绍。
(1)自投 作者把承载自己精深劳动成果的稿件,按照本人对出版部门才了解和判断,投寄给有关出版单位,既表示希望自己的作品公开发表,也表示愿将对该作品的出版权授予相应的出版单位,这是作者对出版单位的支持和信任。这类稿件通常称“自投稿”或“自发来稿”。初学写作者一般都采用投稿方式,有些成名作家、学者也长以投稿方式和出版单位联系。
出版单位应十分重视来稿,要认真登记并及时进行处理,这是对作者劳动的尊重,也是为自己的工作创造条件。出版实践告诉我们,不少优秀作品,就是从来稿中发现的。
(2)推荐 推荐是指由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出面,把作者的稿件交给出版单位,其用意与作者自投是一样的。推荐有种种情况:对作者、对稿件负责,希望引起出版单位的重视,如学术团体推荐自己会员的研究成果;或是奖掖人才、提携后学,如当年鲁迅推荐自己学生的毕业论文;也有受人之托、情面难却而代为说项的。
推荐来的稿件,与作者的自发来稿一样,同为出版单位的重要稿源。不论是自投稿还是推荐稿,包括上级部门交来的稿件,出版单位都应坚持统一的审稿原则和用稿标准。这是编辑应该遵守的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
(3)引进 引进是指通过版权贸易或者出版交流而获得稿源。随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出版界和国际出版界建立了广泛联系,版权贸易日益增多。而出版交流是有关双方交换使用的出版权、翻译权等,是一中不以金钱而以相应权利作为交易条件的贸易,故实际上也可视为“版权贸易”目前,通过版权贸易而进行的书稿引进,已经成为出版单位的一项日常工作。
(4)组织 这是出版单位根据自己制定的选题计划,经过物色、联系作者而获得稿源。它是选题计划得以实施的重要手段,也是图书质量得以保证的有力措施。自投稿或推荐稿虽然数量丰富,但是由于作者往往并不真正了解出版单位的特点,特别是并不了解当前的出版需要,因此稿件的利用率一般都比较低;相比之下,组织的稿件有着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目的,经过了解而选择的作者有着较强的写作能力,因此组织的稿件一般都能达到出版要求,成功的把握较大。
6组稿应怎样选择作者?主要方法有哪些?
选择合适的作者是组稿的基本要求,也是决定书刊质量的关键。因此,选择作者要十分慎重。
1、要选择有一定学识水平、写作水平的作者,即选择的作者应具有完成该选题任务的学识水平和写作能力。特别是重点书稿和文稿的作者,应尽量选择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并有一定写作经验的作者,以保证稿件的质量。
2、要根据不同类型出版物的选题,选择有不同专长的作者。如属于专业性较强的书稿和文稿,应选择从事该专业研究或技术工作的作者;如属于普及读物的书稿,应选择那些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好文笔,善于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述某一专业知识的作者。
3、选择既有写作能力,又有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写作任务的作者。有的名人和专家虽有写作水平,或因教学和研究任务繁忙,或因体质不佳,精力不足,还是很难保证完成写作任务的。所以,选择作者时,必须全面衡量和考虑作者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条件。
4、要重视学者青年作者。青年作者精力充沛、思想敏锐,接受新思想、新概念、新科学较快,富有创新意识,从长远看,他们是一支有潜力,有前途的写作力量,应注意培养锻炼他们。
学者作者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1从平时收集的资料中学者合适的作者。2从已有的出版物中选择合适的作者,这些出版物包括著作、文献索引、图书评价资料等;
3从专业会议或其他社会活动中发现、物色作者,包括书刊、广播、电视中的有关报道;
4通过其他渠道,诸如同学、同事、朋友等。可以通过熟人介绍,也可以通过各有关单位或组织了解,或通过信息咨询机构和文化经纪人介绍,甚至可以通过社会公开征稿的形式发现、物色作者。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