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孟轲的教育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以孟柯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荀况为代表的“孙氏之儒,的教育影响最大。
1、.孟坷与思孟学派
孟柯(约前372一前289),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人。其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孟子一生以教育为业,也以教育为乐,他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毋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炸予人。二乐也1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文献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子弟子曾参的学生,故“孟氏之播”又被称为“思孟学派”。孟子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继承人,所以儒学又被称为“孔盂之道”。孟子的教育思想散见在《孟子》各篇之中,该书是其弟子所记述的他的言行录,也有说系孟子本人所著。
2,”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孟子持“性善论”,他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也是基于其“性善论”,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四心’
孟子认为,“人性”是指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本质属性。“人性”表现为翻四心”: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基础,是起端,所以又被称为“四端”。在“四心”之中,“侧隐之心”是最基本的,是人类发展“仁”的基础。
(2)人性本质上的平等性
孟子认为人们道德境界、智能程度的差别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个人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凡同类的物种,其个体的发展潜力是相同的,人类也一样。圣人和一般人在“类”的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同样具有’‘四心”,都具有相同的发展潜力,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样,孟子就从人性论上肯定了每个人发展的可能性。
(3)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四心”
人性是“善’的,而人性中所具有的“四,心”包含了向道德发展的倾向和可能。要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从萌芽状态变成完善成熟的状态,就要依靠学习和教育。孟子又将学习、受教育的过程概括为“求放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是放任、失落。“求其放心”乃是寻求失落、放任的心灵、“良知良能”,并将其“扩而充之”,发扬光大。
3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孟子的教育内容包括多方面,但中心内容是伦理道德教育,即“明人伦”。‘,人伦”是孟子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他从宗法制杜会的各种关系中提升出五种关系,并提出了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即:‘’父子
有亲,君巨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明人伦’。这五种道德规范,后世称为“五伦”。“五伦”在封建社会是重要的伦理概念。
4.“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在一般的人伦关系之上,孟子又提出了一种理想的“大丈夫”人格。“大丈夫”的人格形象应该是充满道义感、自信心、社会贵任感和家庭义务感的,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一种“浩然之气”,即:“富贵不能淫,贫践不能移,威武不能属,此之谓大丈夫。”要达到这种理想人格,主要靠个人的内心修养。修养的方法主要有: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等。
孟子在道德教育上强调内心的体察反省,启发人的道德自觉,强调理性的自律道德,是中国教育史上强调“内发说”的代表人物。
5“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孟子虽然肯定感知觉是接受知识的基础,但尤其重视理性的思考、内在的体认。其教学思想主要概括如下。
(1) 深造自得”。强调在深入钻研和思考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心得体会。“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即是这一教学思想的体现。
(2)循序渐进。“盈科而后进”指出学习和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科”指水道中的洼地,水流行进时要先注满洼地,然后才能继续前进。学习也是如此,要循序渐进。孟子还用“揠苗助长”来说明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3)因材施教。孟子强调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意为对学生,有的要及时点化,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以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则可以间接地受教。
(4》“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在孟子看来,人们学习成效上的差异取决于其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专心致志,而不是其天资的高低。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