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1901年,清政府宜布恢复“新政”。教育领域实际上完全恢复了“百日维新”时的各项措施,如科举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将各地书院改为大、中、小学堂,兴办农、工、商实业学堂等。同时任命张百熙为官学大臣,负责设计新教育体制构建方案。
1.“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1)“壬寅学制”:近代史上第一个法定学制
1902年(农历壬寅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官学大臣张百熙拟订的《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规定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校系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校系统。壬寅学制以纵向的初等、中等、商等学堂为主,形成三段七级,以横向的实业学堂、师范学堂为辅,将整个学堂教育系
统地连成一体。由于多种原因该学制役有得到实行。“壬寅学制”虽未能实行,但却成为“癸卯学制”的雏形。
(2)’‘癸卯学制’:近代史上第一个实施的学制
1904年(农历癸卯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该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正式公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
癸卯学制包括各级各类学堂章程,挑个学制纵向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段,三段又共分为七级。初等教育有: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中等教育有:中学堂(5年)。高等教育有高等学堂(3年)、分科大学堂(3一4年)、通儒院(5年)。学制横向分作三部分:在普通学堂之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独立的系统。此外,属于高等教育性质的还有译学馆、方言学堂等。由此构成纵向初等、中等、高等三级相衔接,横向普通、师范、实业三足鼎立的整体格局和框架。
(3)“癸卯学制”的历史意义
清末学制的制订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新学制的硕布与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旧有的教育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但是,新学制的指导思想仍是洋务教育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而使该学制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性。如:在课程设登中,传统的中国经学教育内容仍占很大比里。该学制生搬硬套日本的学制,有许多不合中国当时实际的地方,如学制冗长等。
2,废科举,兴学堂
1905年科举制废除。随着科举的废除,各地纷纷开始兴学。小学主要是利用原来的书院、义学和私塾改建.分等级改为简易小学、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京师将原有的八旗学校全部改为八旗高等小学堂,并相应配备设置初等小学堂,保证了八旗子弟率先普及初等教育。学部于1909年开始向全国推广。
除官方兴学外,私人办学也很踊跃。1898年,严修聘请张伯等在天津办学,发展成为后来著名的南开学校。张窖也致力于办实业、兴教育,他于1}年创办的南通师范学堂,是中国最早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
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癸卯学制颁布后,涉及全国范围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规模大,层次多,操作复杂,加上科举的废除导致“指挥棒’效能的消失,因此迫切需要设立相应的政府机构来管理这一庞大的学校体系,清末教育行政体制就是
在这种形势下建立起来的。
1905年在中央建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1卯6年在各省建立提学使司,在府、厅、州县设立劝学所专管各地方教育事务,从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
4.制定教育宗旨
(1)1切又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由国家制定的教育宗旨始于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张之洞在《重定学堂章程折》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伴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以仰付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食口”这是中国近代最早规定的教育宗旨。
该教育宗旨很明显地反映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中体西用”的方针,即:中学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西学以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艺能为主,以造就国家所需要的各种实用之通才为目的。
(2)1906年的教育宗旨
1906年学部颁布了“忠君”、“尊孔”、“尚公”、“尚实”、“尚武'的教育宗旨。五条之核心为“忠君”。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宜布的教育宗旨。宗旨的前两条强调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儒家礼教,体现封建教育的根本性质。后三条则分别与德育、体育和智育对应,但出发点都是国家本位的。“尚公”强调国家利益和公民道德,“尚武”的目的是强兵,“尚实”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