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教育与人的发展历程
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1、统考的观点
(1) 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生理方面,身体的发展是先头部后四肢,先中心后边缘;在心理方面,心理机能的发展顺序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
(2) 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成长是持续不断的过程,但在这个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3) 发展的差异性 正常儿童的发展须经历共同的发展阶段,但由于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教育、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使其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彼此间表现出发展的个别差异 个体差异性有多种层次,首先,从群体角度看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从个体角度看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
(4) 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 在生理发展方面,不同年龄阶段生长速度不均衡。例如,青少年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高峰,第一个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出现在青春期 在心理发展方面,儿童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和最佳期。例如,二至三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的关键年龄,四至五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年龄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的观点
(1) 顺序性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
(2) 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率
(3) 阶段性 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4) 个别差异性
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发展阶段,但每个分的发展优势、发展速度、发展高度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5) 整体性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不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就无法教育人
3、柳海民《教育原理》的观点(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生理方面,身体的发展是先头部后四肢,先中心后边缘,如躯体的发展是自上而下;心理机能的发展顺序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由喜、惧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
(2)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人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 根据生理年龄,结合心理发展特点来划分,通常划分为乳儿期(零岁至一岁)、婴儿期(一岁至三岁)、幼儿期(三岁至六岁)、儿童期(六岁至十一二岁)、少年期(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青年初期(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
皮亚杰的观点:
按照儿童智力和认知发展阶段将儿童的发展分成四个大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零岁至二岁);前运
算阶段(二岁至七岁);具体运算阶段(七岁至十一岁);形式运算阶段(十一岁至十四五岁) 埃里克森的观点
根据心理社会阶段理论,将儿童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婴儿期(一岁半前),信任对怀疑的冲突;儿童期(一岁半至三岁),自主对羞怯的冲突;学龄初期(三岁至五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学龄期(六岁至十二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青春期(十一二岁至十八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 前苏联一些心理学家根据儿童活动形式的转换,将儿童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直接情绪性交换活动(零岁至一岁);摆弄实物活动(一岁至三岁);游戏活动(三岁至七岁);基础学习活动(七岁至十一岁);社会组织活动(十一岁至十五岁);专业学习活动(十五岁至十七岁)
(3)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个体发展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表现在: 第一、在生理发展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生长不均衡 第二、在心理发展方面,儿童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和最佳期,发展亦有不平衡的方面
(4) 人的身心发展还具有个别差异性
正常儿童的发展须经历共同的发展阶段,但由于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使其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彼此间表现出发展的个别差异
4、孙俊三《教育原理》的观点
(1) 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是具有一定顺序的,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 阶段性 每一发展阶段都要占有一定的时间,这主要表现为量变;在经历了一个阶段的发展之后,发展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把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表现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即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3) 不均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中是不均衡的;其次、不同方面的发展表现出不均衡性,有些方面在较早年龄阶段就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些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4) 差异性 这种个别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同而造成的。这种差异既表现为每个个体心理发展的速度可能不同,也表现为每个个体心理发展的质量也可能不同
(5) 稳定性 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即指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在身心发展阶段、发展顺序和每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与速度大体是相同的
(6) 可变性 可变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在不同的教育活动和环境中,同一年龄阶段个体身心的发展水平是
有差异的,例如:现在的青少年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多方面的原因, 身心发展水平也比过去提前
(7) 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能起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5、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的观点(1)个体发展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历史性是指个体发展带有一定的历史规定性,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决定个体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发展取决于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既和个体生产什么有关,也和个体怎样生产有关
(2) 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任何作为人的生命个体,他的身心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3) 个体发展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性是指社会对人的发展有诸多共性的要求,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诸多共同的趋向与特征。
相似性是个体发展的基本前提 差异性表现在身体(生理)、智力和人格等各方面。差异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4) 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与潜在性
现实性是指个体发展是历史的、现实的展开的,个体发展具有鲜明的现实性特征潜在性是指个体发展就其可能指向的水平与达到的高度而言,具有极大的潜在性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