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读书与写作的境界
一、读书与写作的境界
(一)读书的意义
要学习写作,写好公文,是需要通过读书来充实提高自己的。为什么要读书?让我们看一看世界大师们是怎么说的。
关于读书,有下列说法:
案例1:有不少人读书只是为了取得不再思考的权利。――利希顿堡
案例2:读书对于智慧,就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案例3:启发我并永远使我充满生活乐趣的理想是真善美。――爱因斯坦
案例4: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案例5:我开始读书的时候……曾出现这种情况,我在悲痛时想在书中寻找安慰,而得到的不仅是慰籍,而且是深深的教诲,就象有人为了寻找银子,竟然发现了金子一样。――但丁
综上所说,读书是乐事,也是一件苦事。对于我们从事写作的同志来讲,读书是为了更好的写作。
(二)读书的境界
我们可以把读书归纳为有三种境界:即:吞、啃、品。
1.吞――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广收博采,是第一境界。是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
2.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第二境界。啃是在吞的基础上知性提高,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过程。
3.品――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第三境界。品是在啃的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二、常用的字词运用
一、什么叫文字?
语言学者们分两派意见。一派为狭义派,他们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一派为广义派,他们认为文字是人们用来传递信息,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
在汉语里,文字一语可以用来指一个个的字,也可以用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
汉字是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三种字符。汉字的字体演变可以分成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
二、字词运用
在日常作文时,有些常用字,别看它简单,好象人人都会用,但实际上不是这么一会
事。翻开我们的文件、材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可以说是处于混战一片,随意乱用。对何时何地该用哪个字?为什么要用这个字?不尽其然。下面我们对几组字词进行分析。
(一) 二、两、俩的用法
1.在于“对”、“双”,即不能够有三时,应用“两”而不能用“二”。如:“长江两岸”、“街道两旁”。
2.在表示数量计算时,个体相加应用“两”而不可用“二”。如:“她有两个孩子”。
基数应用“两”不应用“二”。如:“两元钱”。基数的零头应用“二”,不可用“两”。如:“两元二角”。同时,“两”字限用于十以下或者百以上。如:“二十人”。小数和分数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零点二”。
3.在表示度量计算时,数词后的量词如果是两,就只能用“二”作数词,如:“二斤
二两”。
4.序词只能用“二”,不能用“两”代替。如:“十二届二中全会”;“第二名”等。
5.数词连用时,“二”字即可用在“一”后,也可以用在“三”前,而“两”字只能用在“一”后,一般不能用在“三”前。如:“一二回”可以写成“一两回”,但“二三四五”就不可能写成“两三四五”
6.使用“俩”、“仨”字时,因为它含两个人、三个人的意思,属数量词。它们的位置应在称呼名词或人称代词之后,而不能把“俩”当成“两”、“仨”当成“三”用在前面。如:“父子俩”、不能写成“俩父子”、“仨姐妹”。另外,平辈合称时可用“俩”。如:“夫妻俩”、“妯娌俩”。不同辈份合称也可以用“俩”。如:“祖孙俩”、“叔侄俩”。但是,不能用于陈述者而言的两个长辈的合称,所以没有“父母俩”、“叔婶俩”、“叔伯仨”的说法。
(二)截至、截止与截止到
1.在现代汉语中,“截”和“至”分别作名词或动词,又可以作为动词或介词,“截至”合用时,“截”作动词,“至”作介词,所谓“截止某月某日”,即“到某月某日为止”的意思,“至”和“某月某日”共同组成介词词组,作动词“截”的补充成份,“截至某月某日”就成了动补词组。由此可见,“截至”是正确的写法。
2.在现代汉语中,“止”是副词,用来限制动作的时间和范围。在“截止某月某日”中,“截”作动词,“止”是副词,“某月某日”这个名词性词组就成了动词“截”的动作对象,作“截”的宾语,这显然是错误的。
3.而在“截止到某月某日”中,“截”是动词,“止”是副词,“到”和“某月某日”组成介词词组,作动词“截”的补充成份,“截止到某月某日”就成了带有双补语的动补词组,作整个句子的状语。其实,动词“截”本身已包含了“止”的意思,“止”在这里属于多余之笔,应略去。将其略去后,“截”和“到”不能直接搭配,需将“到”换成具有同样语法意义及词语含义的“至”。
(三)“且”字不是万能
案例:北京某报采访《中国式离婚》编剧王海鸰的专访“以一个作家且婚姻专家的口吻欣然解答记者的种种疑惑。”
分析:且,在这里无疑是个连词,作者想通过这个“文言虚字”,让王海鸰把“作家”和“婚姻专家”两种身份集于一身。明显这个“且”用得不是地方。
从语言实践来看,“且”字主要用来连接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如“聪明且温柔”,“高大且英俊”。如果形容词是单音节的,前边往往要加上“既”字与之搭配,以保持节奏平稳,如“既多且好”“既快且稳”。且字也可以连接单音节动词,用的是“且……且……”的格式,如“且歌且舞”“且战且退”。
在案例中,“作家”是名词,“婚姻专家”也是名词短语,让“且”字连接名词是无法胜任的。也许有人会说:扩大一下“且”字的使用范围不行吗?语言可以创作性使用但不能随心所欲。
(四)“等”字用于煞尾
在列举各项内容时,常会用上一个“等”字,表示没有说完。可有些文章中,明明已经全部列出内容,还要加上一个“等”字,这种用法对吗?
分析:“等”作为助词,在用于列举时,有两种用途:一是不是未尽,如“我今年去过北京、南京、济南、杭州等地”,“我一口气买了毛巾、茶杯、牙刷等用品”;二是用于列举煞尾,常和列举各项的总计数字搭配,如“我国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四大直辖市”,“京剧舞台上曾出现过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四大名旦。”这两种用法都是正确的。
“等”字在日常公文写作时还可以作省略号使用,如:关于授予某某同志等荣誉称号的决定。
需要提醒的一点,表示列举未尽时,“等”可以叠用为“等等”,如“我看过《红楼梦》《西厢记》《聊斋志异》等等古典名著”;用于列举煞尾,只能用“等”。
(五)“度”与“渡”
“度”是古今字,先有“度”后有“渡”。在“渡”字出现之前,凡是表示“过”的意思,一概用“度”;“渡”出现以后,“度”的任务有所分化,其中“济”既“渡水这一义项,由“渡”承担。
在现代汉语中,“度”“渡”逐渐形成的分工是:“度”的对象是时间,如度日、度假、光阴虚度;“渡”的对象是空间,如渡河、渡江、渡过难关。有一个简单的区别方法,“度”是自然而然的非度不可的,比如你不想度周末也得度周末;而“渡”则须通过主观努力,没有船就不能渡河,不是群策群力,难关也是渡不过去的。
(六)“其他”与“其它”
“其他”本写作“其佗”。因为在古文字中“它”往往讹变为“也”,结果,“其佗”成了“其他”。而“它”的本意是“蛇”,后借用为第三人称代词,“蛇”字另加“虫”旁,于是“其他”也可以写成“其它”。在古汉语中,这两个词同音同义,用法一样,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五四”前后,受西方语言的影响,才逐渐出现分工的趋势,“其他”指人,“其它”指物。但这种分工大家认为没有多少积极意义,在《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中,明确提出“其他”“其它”是一组异形词,“其他”包孕“其它”,因此应以“其他”为规范词形。
(七)“启用”与“起用”
启用就是开始使用,通常多指事物。比如启用印章,启用系统,铁路建成启用。
起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其一,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其二,提拔使用。
(八)“身价”和“身家”
案例:《上海译报》有篇文章说“身价22亿英镑的英国维珍集团老板理查德.布兰森一直以惊世骇俗的冒险行动而闻名,这次事件也不例外。”
分析:
身价的价,为价格、价位,在人身可以买卖的历史阶段,它说的是卖身钱。身价的引申意义,则是指人的身份、地位、社会影响等,凡是引用引申义,皆不会列出具体的数值,而只是笼统地说“身价百倍”或“身价大跌”之类。案例中的身价应该为身家。
身家的家,本指家庭,所谓身家,既本人和家庭的合称。一个家庭,除了家庭成员以外,还应包括财产,所以“身家”也可以用来特指家产,人们常说“身家性命”,意思就是全家的财产和生命。案例中布兰森的“22亿英镑”显然是他拥有的财产总数,这是他的身家。若写成“身价”,则变成了明码标价,成了这位富豪的销售价格了。
(九)“和”与“合”
写作中,常将“附和”误为“附合”,“凑合”误为“凑和”,或者将“一言不合”误为“一言不和”,“天作之合”误为“天作之和”
分析:
从造字方法来看,“和”是形声词,从口,禾声。在《说文》中,“和”写作“咊”与现在的“和”字写法相反。还有一种写法是“龢”,这两个字造字思维是一样的,“和”字的口是声乐的标准志,“龢”字的“龠”则是器乐的标志,因为“龠”在《说文》中是“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从这两个形符,既可以看出和字的本义和音乐相关。在现代汉语中,“和”为正体字,“龢”为异体字。
“和”是一个多音字,当他作“相应”解释时读四声。所谓“相应”,便是跟着唱或者伴奏。成语“曲高和寡”,出自于宋玉的《对楚王问》。“和”的另一种读音是二声,仍和音乐有关,指声音和谐、协调、音乐术语中便有“和声”一词。读四声时“和”是动词;读二声时“和”是形容词。
“合”字则是个会意词,本意是合拢,与开相对。凡是能够合拢的皆可称之为合,比如符合、吻合、契合,这里“符、吻、契”为合拢程度的比喻。
“凑合”虽然也是合,但合得并不彻底,并不严密,有拼凑之嫌。“一言不合”则往往是因为一句话谈不拢,合不上,造成不良的后果。这些词语皆以合为特征,自然不能用“和”。 “合”由合拢又引申出汇合义,常用词有聚合、联合、组合、集合等。男女合为一家,“天作之合”“百年好合”,此处合是配合、结合的意思。
从上面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和”“合”二字最大区别在于:“和”强调的是关系的协调性,“合”着眼于结构的一体性。“和”的特点是和而不同,“合”的特点则是合而为一。
(十)“幅”与“副”
公文写作中,常出现副与幅不分现象。主要是把他们的不一样的功能,在使用中同化了。
案例:他每天只能写二三百幅春联。
分析:
副,作量词用时,常用来表示成双配对的东西,如“一副眼镜”、“一副象棋”、“一副碗筷”、“一副假牙”等。为什么副字有这个功能?要从字的本意来思考。“副”在《说文》中:“判也,从刀,畐声。”是个形声字,本义是用刀剖开,动词。在古汉语中,“副”用作本义时,读“辟”,将一个物体从中间一下子劈开,就成了对称的两半;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由此自然引申出“成对”“配套”的意思。
幅,也是一个形声词,本义指布帛、呢绒等的宽度,是一个名词。借用作量词,自然用来计量布帛、呢绒以及类似的图画、宣传横幅、标语等平面物体,比如“两幅山水画”“一幅广告”“一幅室外形成横幅”。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