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管理理论的发展线索

来源: 2017-09-25 20:29

 管理理论的发展线索

   管理理论的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联的。可以说是这些因素决定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变化。尽管理论形式千差万别,但是研究的主题仍有着共同的特点。我们可以认为管理学是研究管理与被管理之间关系以求最优化实现其目标的科学。管理涵盖着人、思想、观念、行为、方法和结果。古典组织理论是在当时市场环境比较稳定的情形下产生的,开管理理论先河的管理学大师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同时也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在提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关系后,进一步明确指出,管理目标是采用最佳管理模式使工人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性,作为回报则从他们的雇主处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泰勒,Taylor ,1911)。[3]法约尔将管理理解为领导者对组织进行管理,他将管理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5个因素,其目标是企业的稳定和发展,达到目标的最优方法是14条管理原则(法约尔,Fayol,1916)。[4]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指出,行政组织的内在要求是稳定、严密、有效、精确,采取的最优方法是科层制(韦伯,Weber1921)。[5]古典组织理论隐含着一系列重要的管理思想,如管理行为的动力是为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管理行为的有效模式是选择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时的管理模式等。

    行为科学是为解决效率与人性之间的矛盾而出现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对人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采取相应的行为准则。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人和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处于最佳的平衡状态,是行为科学的研究对象。现代管理的各种学派也在不同层面上体现了管理和谐这一重要思想。尽管孔茨(Harold Koontz)等人把法约尔的组织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但是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孔茨,Koontz1955)。[6]巴纳德(Chester Irving Barnard)的社会系统学派自成一家, 他在分析了个人与组织后提出了组织的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的组织结构关系,目标是使组织有效和有能力(巴纳德,Barnard1938)。[7]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并因《管理行为》而获得诺贝尔奖金。西蒙等人认为:组织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西蒙,Simon1958)。[8]在他的组织系统中,理论上的决策最优质和实际上的令人满意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西蒙,Simon1960)。[9]运筹学在二战中的兴起,并奠定了数量学派的基础。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并求出最优解,以达到组织的目标。在组织的目标下,用数学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该学派的特色。以德鲁克(Peter F. Drucker)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管理是用技巧来解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问题(德鲁克,Drucker1954)。[10]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管理是由经理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而经理所承担的角色体现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于管理学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明茨博格,Mintzberg1973)。[11]系统学派以系统理论为其理论基础,把组织看作是一个系统,它由具有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两个以上的要素或部分构成,是一个具有特定目标、功能和结构的有机整体。系统内部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构成其组成要素。系统的外部是组织的环境(约翰逊、卡斯特、罗森茨韦克,JohnsonKastRosenzweig1963)。[12]如果以整个系统科学作为系统学派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管理理论就有可能从这里走出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这也正是我们的基本观点。

    把古典的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丛林进行比较,在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古典管理理论带有的系统思维色彩比较小。二战后,市场越加变幻莫测,由此所形成的现代管理理论丛林系统思想的色彩明显增强了。根据系统科学的新理论,用系统的思维观点来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将更加接近于现实。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管理思想的发展和管理理论的建立逐步向系统整合方向发展,这正是和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相一致的。在管理系统的运作机制上,管理行为有既定的系统目标,系统内有多种变量相互作用,这些变量和外界环境有着非线性的动态关系。外界环境给定了这些变量发生作用的边界,目标给定了变量作用的最优化选择。最为关键的变量可能是由管理和被管理行为所形成的两个相互作用的管理力场,这个力场的始作俑者是人及其表现的人性,还有就是和外界紧密联系的背景文化和组织文化。这里的每一个变量本身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且都是呈非线性关系的。这样,一个动态的系统模型就有可能建立起来,不过这是一个超大系统。现代系统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给出解决这个超大系统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问题的方案。对于这个超大系统的彻底解决,可能有待于超大系统理论的建立。

    信息论给出解决系统的信息流的流动机制及其影响的问题,控制论对超大系统中各个部分的稳定性问题的解决做出了贡献;耗散结构理论为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自组织机制指出了方向,如何输入负熵成为问题的关键;而协同学为这个超大系统建立一种用统一的观点去处理复杂系统的概念和方法(哈肯,Harken1988[13],涨落和快慢变量对系统的演化将起关键作用;突变论是解决系统的突变和拐点问题,通过涨落达到有序,系统的整体发生突变,系统通过失稳从一种组织状态变成另一种组织状态;而超循环理论是解决块复制的机制问题,即组织的发展如何把自身的核心能力复制到要发展的区域并和环境融合起来。

    美国的系统动力学专家福莱斯特(Jay Wright Forrester)教授,首创了一套关于社会系统的建模和分析的方法。[14]建立一个社会大系统模型,首先要明确系统的目标、系统的边界、划分子系统、明确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对于管理系统这样一个超大系统,与福莱斯特教授的要求比较相符。除了采用动力学方法以外,还有模糊系统理论建模方法和灰色系统理论建模方法。尽管采用了这些现代系统理论的方法,但是对于管理系统这个巨大系统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路还很长。

   “人们并不是理性的,而是由本性支配的,因而通过理解这些本性,就可揭开迄今未经探索过的心灵的秘密。”(雷恩,D.A. Wren1979)[15]对人性的探索是管理理论发展的另一条线索。人性的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变化。人性问题是人的本质问题,管理可以看作是由人性驱使的一种社会活动。对人性的探索最初来源于《国富论》,斯密(Adam Smith)认为,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利己心支配,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这种个人利益的追逐者就是经济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16]李嘉图(David Ricardo)把经济人的观点发展成群氓假设(李嘉图,Ricardo1817)。[17]而把经济人的观点用到管理上并建立其理论的是泰勒(泰勒,Taylor1911)。[18]社会人的发现是梅奥(George Elton Mayo)对管理理论的贡献,它为行为科学的建立打开了大门(梅奥,Mayo1933)。[19]自我实现的人是马斯洛(Abraham H .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一级,是人的更高一级的追求(马斯洛, Maslow1943)。[20]而对人性进行归纳性分类的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X理论和Y理论(麦格雷戈,McGregor1960)[21]约翰·莫尔斯(J.J. Morse) 和杰伊·洛希 (J.W. Lorsch) 1970年发表的《超Y理论》,是对上面经典人性研究的总结。[22]复杂人的观点揭示了人性多维结构上的多面性。对人性的层层揭示和多面展示,在引导管理理论不断发展的同时使得流派纷呈。20世纪80年代后的文化人假说对人性进行了进一步揭示,这在特雷斯·E· 迪尔(Terence Deal)和阿伦·A·肯尼迪(Allan Kennedy)于1982 年写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一书中得到阐述:人是环境的动物,环境是自变量,人是因变量,由此得出人的未来本性是不可知的(特雷斯·E· 迪尔、阿伦·A·肯尼迪,Deal & Kennedy1982)[23]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建立在理性人基础上的博弈论经济学,也许能找出人性更深层次的本质,人的最优选择或许更加趋于理性。然而对人性全面了解也许还需要求助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突破。对人性的认识永远不会终结,管理理论在未来的研究中定会更加异彩纷呈。

   “管理是文化的产儿”(雷恩,Wren,1979)[24]管理理论发展是和文化紧密相联、并且根据各种不同的文化底蕴酝酿产生的道德准则和制度变化而向前演进。管理思想的发展既是一个文化的过程,又是文化的产物。管理理论沿着文化的轨迹演化主要有三条线索:一是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到的管理理论的文化基础(马克斯·韦伯,Weber1904),[25]理论家们在这个基础上构建了古典组织管理理论; 二是环境地域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氛围形成的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三是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渗透成为当代管理理论的主要特色。文化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必将使管理走出管理理论丛林……成为当代管理发展的大趋势[26]管理文化的最优境界极有可能是东西方文化最和谐的融合。

    管理学是研究在一个管理系统中为了达到管理目标,使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趋于最优境界的问题。管理系统存在着最优境界,这个最优境界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最佳路径。它是由三个层面的最优组成的:一是管理所形成的力场和被管理所形成的力场在达到完全重合时管理达到最优,因为在这种状况下任意一点的管理强度最大;二是当管理文化达到完全和谐和融合时,其组织文化的氛围达到最优;三是个人的理性和组织的理性完全一致时管理达到最优。当一个管理系统达到了这三方面时,管理的最优境界就实现了。而通过理论探索建立管理最优境界的理论体系,就形成理论管理学的基本架构。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始终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着这种管理的最优境界(郭咸纲,1999)。[27]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