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产生的深层原因

来源: 2017-09-26 15:09

 一、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产生的深层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管理理论呈现出流派纷呈的局面。其深层次的原因,除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外,以下几个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一)生产力导致生产方式变化,促进管理思想的发展

    从家庭手工业生产单元单个经营的生产方式转变到工业化大生产,促进了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现代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方式也使得管理方式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就是钱德勒所说的“看得见的手”。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到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管理的专业化过程开始实现,管理阶层逐步形成,这种变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比市场力量的作用相比毫不逊色,极大地影响了管理思想的发展。

(二)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推动管理思想的发展

    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亚当·斯密放任式的经济理论遇到了空前的困难。是不是“看不见的手”已经失灵?西方的经济学家们苦苦地思索着。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提出了以宏观调控为核心的宏观经济理论,使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成为各国发展经济普通的政策。在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西方经济很快走上轨道,使得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正是配合这种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思想,即人们通过主动干预企业组织行为过程,将会有力地促进企业发展。

    (三)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深化了对人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不断提高,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人的个性特征更加明显,人的行为更加显示出多样化的倾向。无论是人自身的变化,还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深度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一个企业组织中,如何提高效率和效益,将面临着崭新的课题。由于对人的行为多样化认识的加深,导致了现代管理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四)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强化了市场观念,导致内外协调的管理思想的产生

    为适应剧烈的市场环境变化,尤其是企业从国内发展到国际,从一国拓展到多国,管理理论家和实践家怎样把环境因素的变化融合到具体的企业管理中去,成为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五)自然科学思想对管理科学的渗透,导致了以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的管理思想的产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用现代科学提供的方法来分析管理对象和管理行为。特别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分析工具,为人们提高管理效果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法,从而为管理思想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二、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出现的方法论准备

    由于人们心理、行为的多样性和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广度不同,管理大师们所采用的分析模式也是多视角的,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流派。一般来说,管理实质上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随着人类活动的历史进程不断演变。从管理这门学科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管理主、客观性方面,还是管理的两重性方面,都可以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主观反映,并且可以认为管理是将这种反映应用到人类现实生活中去的一种综合的、高级的人类社会活动。由于人们处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个人的观点和人生经历的不同,由于个人的世界观和使用方法论的不同,由于客观环境的多变性,使得管理大师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也就不同,所采用的管理方法也是不同的。试图用一种思想、一种观点、一种理论来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提供解释和指导是不可能的。所以管理理论流派纷呈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人类活动日益多样化、丰富化,人类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化,这种管理理论也会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局面。

    这就好象不同的人,如艺术家、园艺家、美术家、美食家、文学家、诗人、哲学家等等共同评论庭院中的一颗苹果树,那么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艺术家认为这棵苹果树应该如何修剪是最有艺术价值的;园艺家认为怎样修剪才能得到最大的果实收成;美术家则认为如何打枝是最有透视效果的;美食家却在这棵苹果树是什么品种的问题上下功夫,认为和什么样品种进行嫁接得到的品种是最美味的;文学家可能对苹果树的所在季节大发感叹,也许一篇绝妙的散文正在酝酿之中;诗人的诗兴已起,“啊,苹果树,似少女的脸庞,父亲的脊背。象征着丰硕的金秋季节,愉快的累累硕果的人生岁月”;哲学家正在为这棵苹果树所见证的历史变迁的哲理而大发宏论。对一个客观存在的苹果树进行的这番评价,无论如何都不能用一个一致的观点来描绘,更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对一个几乎静止不动的事物如此,如果面对着的是一个几乎不断变化的事物,其观点和理论可想而知是如何繁杂无章了,更何况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都是不断变化的人,所以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多样性就客观存在于管理实践中。

    那么是否管理就没有它的客观性呢?其实不然。任何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都有其客观规律,人们只要掌握这种变化的规律就掌握了这种事物的本质,就形成了这一事物的科学理论,然后这一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不断修改补充直至完善、完美。管理理论和自然科学的最大不同是管理对象是不可重复出现的,而自然科学可以通过科学实验进行反复的实验直到得出应有的结论,寻找出其内在的规律。管理科学的管理对象是一个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函数,时间是不可逆的,所以管理理论也是一个受一定客观条件约束的理论体系。这样在研究管理实践时应该有这样的观点:管理对象是在不断变化的,管理理论是过去事实的总结,隐含着对过去的管理现象所总结出的规律,同时又有它的自身的一些特殊性,所以管理者在应用管理理论时既不能否认已有的管理理论的科学性,也不能完全的照搬管理理论。

    任何一门学科,一般来说都有其理论上的假设、定义、概念、原理、方法、应用等内容,并往往建立在其它学科提供的知识框架的基础上。随着管理对象的日益复杂化、多变性,对管理方法的要求也就越来越科学化、定量化,这就需要管理理论要有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要有科学工具来支持。

    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也是现代科学的基础理论,即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理论,通常把前3者称为老3论, 把后3者称为新3论,这些都是最新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一)系统论

    系统论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创立的一门新学科,是研究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理论体系。目前它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科学理论研究与现实社会实践中,尤其在现代管理理论发展史中,系统论的广泛应用具有方法论普遍意义。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整体。它具有各组成部分孤立状态所不具有的整体功能,它总是同一定的环境发生着联系。首先,在管理学上,凡管理形态中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合在一起,都可以看成为系统,所以系统论的应用适合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其次,系统观念作为管理理论基础具有普遍的方法论在意义。

    系统论归纳了管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管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管理系统的构成及其规律是系统规律的具体化。管理人员具有的系统观念是管理主体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系统论的科学思维方法是现代管理思想具有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方法。[1]

(二)信息论

    信息论也是现代科学理论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获得的新理论、新概念层出不穷,不断涌现。但其中位居显著地位的是信息。如今,信息已渗透到一切领域,成为当今社会活动的三大支住之一,是构成现代文明和人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大众化,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信息论已成为现代管理思想的重要的科学方法论之一。信息价值、信息量、信息反馈,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信息处理、信息传递等概念贯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始终,信息论与信息科学成为现代管理活动的命脉。事实上信息已成为现代管理思想的载体,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管理形态——信息管理系统。

(三)控制论

    控制论是在本世纪40年代由美国著名的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开创的。控制论一经产生,不仅与量子论、 相对论以同等的荣誉被载入史册,而且以强大的活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管理、经济、工程、社会、生物等领域的庞大的学科群。控制论的产生和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世界学科图景的改观,它也使管理思维方式发生改变,使得当代管理思想进一步深化。控制论思想有着深刻的管理哲学意义,它不仅引导管理主体在管理科学研究中开拓新领域,而且促使他们对整个管理世界的认识产生新的飞跃。[2]

    控制论思想描绘了管理形态和运动规律的多样性。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管理形态和运动规律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管理主体在自身认识发展中有目的地通过管理实践活动去探索这种多样性的统一也是顺理成章的。

    我们知道,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独立的部门不是取决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管理科学被分为各种不同的学派、各种不同的观点,可以说是人类对管理对象认识能力局限性的具体反映。一旦这种局限性得到突破,那么管理就会形成一幅整体的图画,而控制论恰好在一定的程度上完成了这种突破。它揭示了管理过程中宏观的、微观的、客体的、主体的种种联系和控制过程的统一,使得人们懂得上述这些截然不同的领域都存在着信息传递和反馈等共同特点,存在着交流和控制的共同规律。

(四)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1969年比利时自由大学教授普利高津(I.Prigogine)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主要讨论一个系统从混沌走向有序的机理、条件和规律。普利高津指出,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当其中某个变量达到一个临界值时,通过涨落发生突破即平衡突变,就有可能从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这种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的宏观有序结构,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才能维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普利高津将这种要耗散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其有序的结构称为耗散结构,将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行产生的组织性叫做自组织现象。

(五)协同论

    协同论(Synergetics),是研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变规律的理论。其力图阐明在具体性质极不相同的系统中产生新结构和自组织的共同性,揭示合作效应引起的系统的自组织作用。哈肯(H. Haken)等科学家以现代最先进的理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为基础,同时又采取了普遍性很强的统计学、动力学理论,通过类比,对各种从无序到有序的现象建立了一整套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从而把一门学科中所取得的成果很快推广到其它学科的类似现象上去。

(六)突变论

    突变论,是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R. Thom)1968年始创,1972年在《结构稳定和形态发生学》中确立的理论。托姆指出,系统从一种稳定状态进入不稳定状态之后,略作变化而进入另一种稳定状态,就发生了突变。因此突变论研究的是系统从一种稳定状态到另一种稳定的状态。事物的量变质变问题一直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争论不休的问题。任何一个突变都有一个临界点,那么这个临界点取决于什么状态?这一直使人迷惑不解。突变论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变论认为系统所处的状态,可用一参数描述,即当系统参数处于稳定状态时,标志该系统状态的某个函数就取唯一值(如能量最小、熵取极大,等等),如当参数在某一范围内变化,该函数值有不止一个极值时,系统就处于不稳定状态,而当函数值从这些极值中取了另一极值时,系统就发生了突变。

    3论对于管理学上的意义在于将管理对象视为一个系统,而这个系统是不断变化的,如何对这一系统加以认识是进行管理研究的关键性问题。同时这一系统各种各样的演变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规律呢?作为管理理论的研究者或管理实践者又如何把握这种演变规律呢?这是一个始终困挠着现代管理大师们的非常重要的课题。而由于有了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就可以很好地把握管理对象这一演变过程。所以这些科学方法论是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