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
郭咸纲
图8-3
一、概述
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社会系统论为基础,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论的观点,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统筹学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
美国的管理学家西蒙和马奇发展了巴纳德的管理理论,特别是决策理论。西蒙的决策理论学派是从社会系统学派中独立出来的。
决策理论学派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学派。
二、主要代表人物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 ,1916~)是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是美国的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方面都有所造诣。他早年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学,于1943年获得博士学位。1949年以前在芝加哥、伯克利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则一直在卡耐基—梅隆大学任教。他曾经来中国访问和讲学。他长期讲授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等课程,并曾从事过经济计量学的研究。由于他在决策理论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被授予1978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西蒙主要研究的是生产者的行为,特别是当代公司中决策的组织基础和心理依据。他于50年代开始对经营管理科学产生兴趣,并对公司行为理论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这种公司行为理论对简单的利润最大化假设提出挑战,强调了大公司复杂的内部结构,以及其目标的多重性以及必须建立令人满意的而不是最优的决策模型的理论框架。然后,西蒙又研究大型组织的信息处理问题,认为信息的本身及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他为大公司的决策人员提供了决策的辅助系统。
詹姆斯·马奇(James G. March ,1916~),1953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在卡耐基工艺学院任教。1964年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社会科学学院的首任院长,1970年成为斯坦福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同时还讲授政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还在胡佛研究所担任研究员。他的主要成就是关于组织理论的研究,他写过许多这方面的著作,出版过诗集,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
决策理论学派的经典著作:
西蒙:《管理行为》,1945年;
西蒙(和史密斯伯格等合写):《公共管理》,1950年;
西蒙:《人的模型》,1957年;
西蒙和马奇:《组织》,1958年;
西蒙:《管理决策的新科学》,1960年;
马奇和赛尔特合写 :《公司行为的一种理论》,1963年。
三、决策理论学派的管理思想及特点:
西蒙等人的决策理论是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们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内容而发展起这一理论,是西方有较大影响的管理学派。他们对管理决策问题特别重视并有独到见解。
首先他们将决策分为四个阶段:收集情报,拟定计划,选定计划,评价计划。他们特别强调信息联系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与巴纳德不同的是,他们更重视非正式渠道的信息联系,认为非正式渠道应在信息联系中起重要作用。
关于决策的准则问题是他们对管理学的重要贡献之一。他们提出,以‘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作为决策的准则,受到许多人的肯定,认为是较为实际可行的理论。关于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技术以及决策中的思维过程,也是他们对管理学的重要贡献。
西蒙等人把社会系统理论同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在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使用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提出了目标—手段分析法等决策的辅助工具,被人们认为对经理人员的决策确有帮助,并为今后对人工智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因而他们的理论得到了人们的较高评价。西蒙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决策理论学派主要的管理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一)关于组织的理论
西蒙认为,组织就是作为决策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他认为组织的任何一个成员的第一个决策,是参加或不参加这个组织。在他作出这个决策的过程中,他就要对他为组织所作的贡献(劳动或资本)和从组织得到的诱因进行比较。如果诱因大于贡献,他就参加。以这个满足函数中的零点(即盈亏平衡点)决定参加这一组织的机会成本。一个人在作出决定,参加某一组织以后,虽然他的个人目标依然存在,但退居从属的地位。西蒙在《管理行为》中曾指出,所谓同组织一体化,就是指个人在决定时采用组织决策的价值标准,即用组织目标(组织服务目的或组织存续目的)代替个人目的的过程。因此要了解一个组织的结构和职能,就必须分析其成员的决策和行为及其受组织的影响,就必须研究影响人群行为的复杂的决策网状结构。西蒙在研究复杂的决策网状结构时很重视权威问题。西蒙的中心思想是,管理人员应该有效地利用各种形势的外部影响力来塑造职工的性格。他认为,使职工变得自动,而不是由上级指示或按组织的需要来决策和行为。他认为经营中组织的最理想状态是,它的所有成员由于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的共同目标结合起来,因而都愿意为提高组织效率而作出贡献。这样,组织只需要在作必要调节时使用权威,使制裁方式的应用不占重要地位。西蒙提出了另一个意义深远的结论,认为在当代社会中职能地位重要性愈来愈大,而等级的地位的重要性愈来愈小。
(二)关于决策过程中的信息问题
西蒙等人认为,信息联系在决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信息联系定为决策的前提,而决策则是以命令、情报或建议的形式出现的。
西蒙等人对非正式渠道更加重视,把权力机构放到次要的地位。他指出在信息联系的三个阶段(发出信息、传递信息、接受信息)都可能发生阻塞现象和歪曲现象,在系统中造成信息联系混乱的障碍可能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信息联系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在绝大多数的组织中有必要成立一个特别的信息联系服务中心和良好的信息系统,这主要应该借助于计算机。
西蒙等人认为,当代是信息爆炸时代,重要的不是获得信息,而在于对信息的加工和分析,使之对决策有用。决策者需要的是对决策有意义的新信息,决策者的注意力是一种最宝贵资源,不能无谓消耗在大量无关的信息上。对信息的提供,应当有一定条件的限制,不符合这些条件的信息,不应该输送给决策者。
所以信息系统应该包括一个筛选系统,以保证提供与决策有关的有用信息。
(三)关于决策的准则和标准
西蒙对决策的准则和标准有着独到见解,他认为应当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的准则。因为作出决策的准则,并不是像有人主张的那样绝对理性即最优化准则。以往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往往把人看成是以绝对理性为指导,按最优化准则行为的经济人或理性人,但这事实上是做不到的,“最好是‘好’的敌人”,如果重视企图找那个最好的,不但最好的找不到,也许连好的也找不到。反之,如果能满足于找一个好的,也许在找好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个最好的。人们之所以不能用绝对理性作为决策的准则,是由于要实现绝对理性必须有3个前提:
1、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及其未来的后果要无所不知;
2、决策者要具有无限的估量能力;
3、决策者头脑中对各种可能的后果有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
但是决策者在认识能力上和对时间、经费、情报来源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具备这些前提。所以,事实上人们不可能作出完全合理的决策。人类实际上的理性既不是完美无缺的绝对理性,也不是非理性。人们在决策时,不能坚持要求最理想的解答,常常只能满足于足够好或令人满意的决策。因为人们没有求得最优化的才智和能力,所以只能满足于令人满意的这一准则。
西蒙用管理人来代替以最高准则行动的经济人。这种管理人要求: ①用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②不考虑一切可能的复杂情况,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特定情况。对工商企业来说,这种令人满意的准则就是适当的市场份额、适度利润、公平价格等,而一个组织存在的意义和目的也就在这里。因为组织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弥补个人有限的理性从而能作出满意的决策。
(四)关于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西蒙把人的符合目的的行动分为两种类型:①踌躇选择型。②刺激反应型。踌躇选择型的意思是,为了实现决策的合理性,对替换手段将会产生的后果,以及对这种结果进行选择等,都需要花费时间加以考虑,这就是踌躇,然后再进行选择。刺激反应型的特点是,只注意情况的某些方面,而排除了其它方面,毫不犹豫地作出反应。
西蒙把组织的全部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活动,这是些重复出现的例行公事,如定货、材料的出入等。有关这类活动的决策是经常反复的,而且有一定的结构。因此,这类决策可以建立一定的程序,当这类活动重复出现时予以应用,不必每次都做新的决策,这类决策叫做程序化决策。另一类是非例行活动,这类活动不是重复出现的,也不能用对待例行公事的办法来处理,这类活动往往是比较重要的活动,如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企业经营的多样化,新工厂的扩建等。有关这类活动的决策是新出现的,不能程序化地处理,这类决策叫做非程序化决策。但是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并非能截然分开,而是一个像光谱一样的连续体。其一端为高度程序化的决策,另一端则为高度非程序化的决策,我们沿着这个光谱式的统一体可以找到不同灰色程度的各种决策,所谓的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只是用来作为光谱黑色和白色的标志,决策可以使非程序化呈现出重复和例行状态,能够制订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以致每当碰到这种情况就不需要重复处理它们。
西蒙还对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并对决策者的要求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必须具备的品质和条件。
1.不是靠强迫命令而是靠以身作则来树立权威。
2.全局观念。组织这个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组织的目标不能背离社会的目标。
3.信赖和培养下级。社会发展主要不是靠设备而是靠人运用才能和知识取得的。
4.主动承担责任,敢于担当风险。
5.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作一项决策,特别是重大的决策,涉及许多方面和领域,因此,决策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才能触类旁通,权衡利弊,作出恰当的决策。
6.有敏锐的预测能力和机智的判断力。
决策理论学派的管理定义是:管理就是决策。[4]
四、决策理论学派的决策方法
西蒙等人认为,决策决不只限于从几个备择方案中选定一种行动,而是包括几个阶段和涉及许多方面的整个过程,决策过程包含4个阶段:
1.收集情报阶段。收集企业所处环境中有关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的情报并加以分析,以便为拟定和选择计划提供依据。在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探查环境,寻求决策的条件,可以称之为情报活动。
2.拟定计划阶段。以企业所需解决的问题为目标,依据第一阶段所收集到的情报,拟定出各种可能的备择方案。第二阶段的任务是设计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可以称之为设计活动。
3.选定计划阶段。根据对当时的情况分析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从各个备择方案中选定一个。第三阶段的任务是从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中选出一个适用的行动方案,可以称之为抉择活动。
4.对已定的方案进行评价。第四阶段的任务是对已作出的抉择进行评价,可以称之为审查活动。
上述四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本身都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例如在第一阶段,面对大量的情报,就要加以分析,决定取舍,其中就有决策。第二阶段,决策的性质更为明显,所以不可以认为只有第三阶段才有决策。事实上,如前所述,经理在前两个阶段做好了,才能在第三阶段作出正确的抉择。至于第四阶段的审查和评价的阶段也是离不开决策的。
解决问题的步骤是:问题是什么?备择方案是什么?哪一个备择方案最佳?
决策理论学派的方法论,已成为现代管理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思想方法之一。
五、管理评析
从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脉络来看,西蒙的管理思想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了巴纳德管理思想的深刻影响。西蒙的决策理论可以说是巴纳德组织理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西蒙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各种具体的组织观念加以抽象,重点分析组织活动的一般特征,指出决策是贯穿于组织活动全部过程的核心内容,进而提出了“管理就是决策”的命题。因此决策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而且适用于其他各种组织的管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与其相联系,西蒙的管理理论不仅仅讨论管理的政策措施问题,也不是仅仅讨论管理的技术方法问题,而是深入分析和说明组织活动的机制,并为此提出了诸如决策前提、组织影响力、决策的程序化和非程序化、诱因与贡献等一系列与决策相联的概念,并由此确立了自己的理论结构,为行为科学的决策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