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一)智能差异与教育
1.智能——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2.智力差异:
1>智能水平的差异:呈常态分布(量的差异)
2>智能结构差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语言、音乐、逻辑数理、空间、身体语言、自我认识、人际关系等能力)(质的差异)
3>智能发展的差异:早慧和大器晚成。
3.智能差异与学业成就
1>智能差异与学习总量。智能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IQ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但不是唯一的因素,知识结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动机、集体和教师等因素亦有重要影响;儿童的智能水平不仅影响学习数量,还影响学习质量。智能结构上的差异也影响学业成绩。
2>教学处理与智能的相互作用影响学生学业成绩。使用的教学方法越是要求学生对信息作复杂的认知加工,则智力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程度就越高。
(二) .人格差异与教育
1.人格差异——个体在稳定的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
两大观点:1>人格特质差异:(量的差异)
2>人格类型差异:(质的差异)
2.人格差异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人格差异的实践意义就是要针对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来进行教育工作。
(三) .认知方式差异与教育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认知类型,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是个体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它主要影响学生所采取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的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必须考虑的心理变量,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认知方式相匹配,能提高儿童的学习效果。
因材施教1>发挥不同认知方式的特点
2>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弥补认知方式的缺点
具体分为:
1.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
分类依据: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场依存性者对事物的知觉倾向于以来外在的参照(身外客观事物),场独立性者对客观事物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的内在参照(主体感觉)。
分类 参照物 知觉方式 学习策略 学科兴趣
场独立者 内部参照 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 内在动机,独立自主学习 自然科学
场依存者
外部参照
非分析的,笼统的整体知觉方式 外在动机,易受暗示
社会科学
2.沉思型和冲动型
分类依据:概念速度。反映了个体信息加工,形成假设,解决问题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沉思型:在碰到问题时倾向于深思熟虑,认真审视,权衡方法,选择最佳方案,错误较少冲动型:倾向于很快的检验假设,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仓促作出决定,反应速度较快,但容易发生错误。
(四).性别差异与教育
1.男女性别差异体现在如下方面:
1>男女存在一定差异,但不能夸大。这种差异不是固定的,直线式的,它随着年龄增长和智力活动的内容而发展变化。
2>男女智力总体水平相当,但在分布上有显著差异,男性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3>男女智力结构上也存在差异,但是各具优势领域。
4>男女在性格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2.性别差异与教育:教育时要注意:
1>针对性别差异,在选择教学方式上应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具体教育对象具体分析;
2>发扬优势,克服劣势;
3>创造条件,加强男女两性的交往;
4>消除偏见,对男女一视同仁,修订教材和课外读物,消除男性社会“一边倒”的传播;
5>教育儿童正确认识自己。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