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写作的要求
写作的要求
第一,时效。
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是时间。勤奋者抓紧时间,求知者利用时间,有志者珍惜时间,聪明者争取时间,好学者挤出时间,上进者追求时间,忠诚者遵守时间,有为者创造时间。宋代大儒朱子有一首诗,我觉得很有针对性,很有意义:“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时效主要是指讲究时间观念。写作一般要求短平快,没有时间观念,再好的素材也是昙花一现,再好的写作也只能成为马后炮。必须要做到:不拖拉,就是领导交代、自己要写的工作任务,必须马上办、立即办,不上午拖下午、今天拖明天;不转移,就是这项写作任务在完成之前,要一直停留于自己的脑海,不能闪转腾挪;不跟后,不要等到别人相同的题材都发表了、见报了,你还在写作之中。
第二,程序。
一是酝酿要充分。所谓酝酿,是指有了写作动机以后,并不立刻动笔,而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写这篇材料,领导通过这个材料最想反映什么问题或者传递什么信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形形色色的资料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要在资料信息与实际情况的结合上、在领导要求与实际工作的结合上进行思考,力求有真知灼见。酝酿对于写作来说,有以下四点好处:
1、要写的主题可以在酝酿的过程之中更加明确;
2、把一切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慢慢的淘汰掉;
3、最初所得的感受会在酝酿的过程中慢慢加深,并且自然会产生若干修正;
4、写作的气氛、气势,会在酝酿之中慢慢的积蓄,直至浓厚而不得不发。
二是素材要全面。织布需要棉花或羊毛;盖楼需要砖瓦、水泥、钢筋;造机器需要钢材;写作需要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再巧的媳妇也做不出饭来。没有材料,再高明的作者也写不成文章。资料就是我们写材料的“米”。资料搜集讲求一个“全”字,不能怕麻烦、怕繁琐。首先要充分占有资料。不断丰富充实自己的信息库存,这样才能满足文稿写作的基本要求。其次去伪存真。有了米,不能一股脑倒进锅里了事,还要精选、淘洗。面对纷繁冗杂的资料,要有一双“慧眼”,对资料进行鉴别,根据资料与文稿主旨关系的密切程度,分清哪些有用,哪些没用,哪些用处不大。
三是提纲要打好。万丈高楼平地起,楼盖得高不高、好不好、稳不稳,骨架和形象的设计很重要。要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草拟出一个写作提纲。提纲是所要拟写的文件的内容要点,把它的主要框架勾画出来,以便正式动笔之前,对全篇做到通盘安排、胸有成竹,使写作进展顺利,尽量避免半途返工。篇幅不长的文件,可以大致安排一下文件的结构,先写什么问题,依次再写什么问题,主要分几层意思等。篇幅较长、比较重要的文件,往往需要拟出比较详细的提纲,包括文件共分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又分作几个问题,各个大小问题的题目和要点及使用什么具体材料说明等。
拟写重要的工作汇报、报告或领导讲话,提纲是一个很重要的构思过程,可以召集相关人员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和修改,使提纲日益完善。由两人以上分工合写的文件,需要共同研究写作提纲,以免发生前后重复、脱节或相互矛盾的现象。同时还要送给领导审阅
四是起草要聚神。起草的时候,就要聚精会神,沉浸于写作当中,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专注,有“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沉稳,有“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意志,以最好的精神状态完成写作。
五是修改要反复。写作中常见的几个问题是:
(1)事实基本正确,但表达不清,逻辑混乱,需要在结构上动大手术;
(2)引用事实模糊不清,数字不确切,需要重新核对;
(3)反映问题较深刻,但内容不完整,需要进一步调查、补充;
(4)内容较好,辞章结构也通顺,但篇幅过长,需要压缩;
(5)有的稿件整体上看有用性较低,但其中一部分有价值,需要摘录;
(6)修辞、文字功夫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工、锤炼。
修改一般要经过看、改、查三个步骤。
看,即了解原稿的内容、结构、语言等各方面的情况,发现原稿中存在各种问题,为动手修改做好准备。改,就是针对通读时发现的问题实施初步设想的修改方案,包括对原稿的内容、文字结构、标题进行修改;对原稿中不准确的内容核实后进行更正;对原稿中残缺的内容经调查了解之后予以补充。查,稿件修改完毕,应从头至尾再审核一遍或多遍。做到“三多”:多读几遍,通过朗读能够有效发现语法不通的问题;多让别人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仅仅自己看容易形成思维定式,让别人看就容易发现不足之处;多改几遍。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公文写作也是如此。
第三,质量。
总体是“三度”和“三性”。
“三度”一是要有高度。
首先,公文高度是指公文的“思想高度”,即公文思想性达到的深刻程度,具体是指公文主题(立意)的正确性和深刻性超出一般水平。也就是古人所讲的文章立意要“志高、识深、意远”。要有理论高度。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高于实践。一些领导的讲话,之所以听起来有力量,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理论高度。他们讲话的每一个大题目或小题目都有几句总结出的理论性观点。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杜牧《阿房宫赋》: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汉武帝在举荐贤才诏书中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田家英在中共八大闭幕词中写道: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其次,高度也指公文的“艺术高度”,即公文写作技法达到的精美程度,具体指通过文章材料选取、谋篇布局和语言表达等带来的审美情趣超出一般水平。公文写作虽不似文学创作带有强烈的艺术性,但在相对固定的写作规范下也蕴含着丰富的写作技巧,好的公文给人以美的享受。第三,高度也指公文的“领导高度”,即公文的思想性艺术性达到领导应有水平,具体指公文写作尊重领导工作规律,在贴近和符合领导特征方面超出一般水平。或者说就是身临其境,以领导的头脑思考,以领导的角度写作。
二是要有广度。
就是说写作的知识面要广。既要对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写作起来概而全,不挂一漏万,也要跳出本单位、本行业,吸收单位行业外乃至国外的一切优秀成果。毛泽东同志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写作的同志要多订《秘书工作》、《秘书之友》、《青年文摘》等杂志,多留心收集、学习领导的讲话,多读一些近代史、当代史和政治、经济方面的书。还要充满新意。就是不要人云亦云,千遍一律。虽然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但是要善于“拿来主义”,去劣存优,去粗取精,力求每次有所新意、有所创造。
三是要有深度。
深度写作指的是与通俗文学或流行文学的写作不一样的写作态度与方式。它的深度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作家对社会、生活、人性有深度的观察与把握,另一个就是如何在艺术上作一种有深度的探索。具体到公务写作,就是要透过表象看本质,把问题讲完、讲透,分析要到位、全面,措施要具体、针对性强,不要蜻蜓点水、浅尝即止,更不要一头雾水、不明所云。
“三性”一是要有结构性。
公文的结构指公文的组织结构,具有规范性和相对确定性。国家有关机关对公文的基本构成作出了规范性要求。我这里主要讲内容结构。
1.层次清楚,段落分明。常见的方式有:
总分式 :开始先作总的概括(前言,似“导语”,总结报告中则是总体评价),接着分别叙述。分别叙述的各层次间有一定联系(前后、因果、重轻都可以根据用意来安排),形式上是并列(用序号、小标题或“跳行”),最后一个小结(强调式、升华式、号召式、无尾式或惯用结语)。指示性通知、奖惩性通报、工作计划、调查报告、综合报告等文种,常用这种结构形式。
递进式 :各层次内容层层推进,前后有一定关系。例行报告、情况通报、工作总结等文种常用这种结构形式。
时序式: 也叫贯通式。按事物进程、时间推移来安排结构。情况报告、事故报告、专题报告等文种,常用此种结构形式。
2.相互照应,自然过渡。
照应: 就是公文内容的前后要有关照和呼应。常用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题文照应。
过渡: 就是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和转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内容转换时需要过渡,二是由总括到分述之间需要过渡。过渡的形式有三种:过渡词(于是、就、因此、总之、可是、由此可见、综上所述,等等),过渡句(如“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过渡段(将过渡句提出来单设一个自然段,一般用在较长的公文中表示内容的明显转换)。
3.凤头开始,豹尾结束。
开头: 方法很多,如引叙式、目的式、概述式、说明式、提问式,等等。但公文的开头一定要“起笔立意”,开门见山,直扣主旨,领起全文,不支不蔓;还要简短凝练,文字少而内容集中,并且文字新颖,引人注目。元代人说的“凤头”就是这个意思。
结尾: 常用的方式有总结式、强调式、要求式、呼应式、号召式,等等。但要写得实在,不着空文,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元代人说的“豹尾”,就是说结尾如豹尾击石,响亮有力,或者空谷回响,令人回味。
二是要有逻辑性。
1.种属混淆。概念之间往往存在从属关系。如a概念包括b概念,而b概念则是a概念中的一部分。像“水果”和“梨”两个概念,“水果”包括“梨”,而“梨”则是“水果”中的一种。
2.交叉并列。两个概念有一部分相同的含义,有一部分不相同的含义,则这两个概念就有交叉关系。如“青年”与“工人”两个概念之间有交叉关系。在公文写作中,不能将互相之间有交叉关系的概念并列。
3.限定与概括不当。用概念表述某个事物或意思时,所用的概念应当能准确地表示所要表示的事物或意思。如:“城镇环境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在这句中“环境污染”的概念太大了,与煤烟型污染相配不当。如果改为“大气环境污染”则就合适多了。
4.定义模糊。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因此,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必须揭示概念的内涵。如果没有揭示概念的内涵,则就范了定义模糊的错误。如:“生命是常青之树”这里只是作了个暗喻,并没有说明“生命”的本质属性,所以这句话不能代替定义。
5.标准不一。在同一句子中,划分各子项的标准应该是同一的,用不同标准划分的子项,不能并列在同一句子中。如:“国营、集体、个体及千元以上销售额的饭店要带头使用型煤。”这里“国营、集体、个体”的划分是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而“千元销售额”又是以销售货款为标准。标准不一放在一个句子中就范了概念混淆错误。
6.判断不准。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方式。判断常会出现错误。如:“所有的书籍都是人类的精神粮食”。粮食是有利人类的健康的,但书籍并不一定都有利人类的精神健康,所以这个判断是绝对的,是错误的。
7.自相矛盾。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包含两相反的自相矛盾的意见或要求。如:“根据县体育工作成就和教练员的知识结构,特提出县业余体校教练员职业岗位设置申请……。如有困难,也可缓设或不设。”设置职业岗位和不设职业岗位是两个相反的概念。这两个相反的概念同时在一个公文中加以肯定,就造成了自相矛盾的困境。
三是要有精炼性
首先,句子成份要完整。汉语构句有主、谓、宾、定、状、补六种句子成份,其中主语、谓语、宾语是主干成份,定语、状语、补语是辅助句子成份。对于每一个句子来说,主干成份也不是必不要少的,但是省略有省略的规则,不能任意省略和无故残缺。例如:“领导的做法,受到了职工的热烈欢迎。对他们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的作风给以很高评价。”后一个句子就残缺句子成份。谁给以评价?少了主语,违反了语法规则,意义也不明白了。
其次,要语言简洁。
要把政策理论运用到“点”上。工作汇报中不可避免地会提到一些指导思想和原则方针,但不能在汇报中把从马列主义到科学发展观和一系列政策一一罗列、纷沓而至,造成听者的听觉和视觉疲劳。运用政策理论时,要用到“点”上,要注意工作的条件、范围和性质,注意运用对解决特定问题和具体事项有指导意义的政策理论。
要尽量少用或不用概词概数。涉及到具体事项和对象的性质、数量时,应尽量少用“部分”、“有的”、“一定范围”、“某种程度”、“另一角度”等概词,绝对不用“据说”、“有人反映”、“几分之几”等不确定性词语。
要言之有物。不能光有“领导重视”,而无加强领导的具体措施;只有“开拓创新”,而无新思路、新措施;仅有“深入细致”,而无“深”、“细”的具体展现。也不能尽是一些没有触及工作实质和具体问题的空话、套话、虚话和领导言论。而且要多用短句,能短则短,语言要干脆有力,上口顺耳。切忌为了对仗工整,人为造词,生硬地加词少字。用语精确,以一当十。
第三,尽量使用短句 。五四时期,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言还不成熟,不少作家借鉴欧化的句法来写文章,句子写得长长的,句子内部的成份多多的,阅读起来虽别有风味,读者却常常需要再三反复,才能弄明白句子复杂的含义。这种现象现在已经很少了。还是著名作家老舍的做法值得肯定。他说,他写文章,总喜欢写短句子,七八个字一句,十个字左右一句。他认为,这样写,读者好读,意思也简练明白。有人统计过他的名篇《济南的冬天》,说其中超过11个字的句子只有6句,超过14个字的句子只有两句。请看下面的文句: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底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老舍用这样的短句,写出了多么精致而优美的文章!公文与文学虽然是不同质的语言,但基本道理是相通的。为了做到简练,不妨学学老舍。
第四,善于使用排比句。
江泽民在2001年建党80周年讲话,提出“三个解放”: “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中提出“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习近平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十三五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四个意识”:“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勤作业,日有所进;肯吃苦,终能成才。要善于总结,扬长避短,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要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做到每一天一个脚印,每一次都有所提高。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