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发展中国家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发展中国家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麦奎尔 英国学者
1)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
2)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
3)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民族语言;
4)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5)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
抵制来自少数传播大国的“文化侵略”,在维护“信息主权”口号下,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加强对外来信息的自主管理。
第九章
第一节
1、马歇尔·麦克卢汉
加拿大 《机械的新娘》、《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合著)
三个著名观点:
媒介即讯息
媒介:人的延伸
热媒介与冷媒介
2、媒介即讯息
1)含义: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2)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3)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因此,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4)口语媒介(部落社会)——文字印刷媒介(脱部落社会)——电子媒介(地球村),麦克卢汉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看待的。
3.媒介:人的延伸
1)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
2)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综合”——“分化”——“再综合”的历史。
① 史前人:听觉文化在感觉上具有统合性;
② 文明人以文字和印刷媒介为主的视觉文化,集中于细节,并把细节从整体中分化抽象出来。口语转向文字和印刷,实际上扩张的只是从人类感觉的集束中分离出的一种感觉。这种由感觉领域的分割造成的感觉分离,可以推动人们对事物的抽象的、深层的认识,同时,疏远其他感觉只重视视觉也会产生情感的分离,使人的总体感觉能力下降。
③ 现代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正在改变文明人受视觉支配的状况,不仅扩张了视觉和听觉,由于强烈的现场感和接触感而扩张了人类的触觉。现代人正在找回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重新回到一种感觉平衡状态。
3)这种观点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推论。
4、“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如: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
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
分类存在逻辑上的矛盾。但给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5、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1)意义:
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2)局限:
他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理论的极端性和片面性。
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现的媒介技术和工具主宰的对象。(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他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媒介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人的社会性延伸。
理论的全部依据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人具有理性(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人之所以为人,更重要的是人具有的理性活动,这是理性活动反过来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生产能动的制约作用。)
6、“电视人”和“容器人”
1)媒介不仅通过其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而且,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
2)林雄二郎 日本 《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为“跟着感觉走”。 性格孤僻、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
3)中野收 日本 《现代人的信息行为》
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类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4)“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基础上的。
5)媒介依存症:
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
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
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我国,如电子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网虫问题。)
7、“充欲主义”
佐藤毅 日本 《人的自律》
1)探讨了电视与日本人的自私化和“充欲主义”价值流行的关系:
2)电视作为一种商品,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对象;电视唤起人们新的欲望,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响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
3)在追求过程中日本人的价值观发生变化,由勤俭、节俭、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为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即“他律性欲望主义”。 “他律性欲望主义”。正是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
8、新媒介
新媒介——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电子出版物、互联网等。
特点和意义:
a.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大大改善传统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传授双方的互动性;
b.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为人们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空前便利的条件,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c.媒介资源丰富化→改变少数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社会成员、组织和和群体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基础条件;
d.信息传播全球化→把人类传播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简言之,新媒介技术正使人类的传播活动发生重大变革。
9、“电子乌托邦”
①内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无条件乐观,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②评价: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之上。是不对的。因为理想社会形态的出现并不由单纯的技术可能性得到必然保证,而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以及人自身素质的提高等)。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