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教育学语文知识点1373
①、四个选项四个虚词,判断用法和意思的异同。每项各选两个句子,一句选自考卷的文言文,一句选自所学过的课文;同一选项的两个句子包含有同一个虚词,这是各地考卷最通用的题型。
②、四个选项同一虚词,判断用法和意思的异同。
③、两两比较判断不同虚词用法和意思的异同。
在虚词的分析中容易出现以下误区:
1、虚实不分
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再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2、以今释古
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如果不够注意就会理解失误。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如果不能通晓古今,了解这一特殊性,就可能出现“以今释古”的错误。
3、不合语境
虚词词义同样具有多义性,理解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理解。要善于辨明用法,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否则就会混淆词义,理解失当。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4、顾此失彼
在文言文中,有时候两个虚词组成一个固定结构,从而产生固定的意义,理解时若只关注单个虚词的含义而没有顾及其整体结构,就会出现顾此失彼、断章取义的错误。如“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一句中的“为”不宜单独解释,而应与“所”结合起来解释,共同构成表被动的“……为……所”式结构。在一些单个虚词构成的固定句式中,要注意虚词与其他成分的组合关系,不能随意肢解结构。如“西伯,伯也,拘于羑里”一句中的“也”,不能因为其在句中就误以为是在句中表停顿,起提示作用。这应看整个句中,它实际上重在与前者发生关联,“西伯,伯也”是判断句,此处的“也”为语气词,表判断。而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后一句应断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而不能断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所以“也”只能理解为句中表停顿的语气词。
备考文言虚词掌握虚词推断“五法”和备考“三抓”。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