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教育学语文知识点1378
义务阶段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此能力的培养往往在教学课堂中的整体感知环节。让学生初读文本,感知内容,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能力。那么在面试过程中备考学员可以从整体感知环节设计亮点,提高自己的分数。
首先了解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
其次明确整体感知的目的,语文新课标强调指出“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因此,“整体感知”的提出,针对教师以大量讲解替代学生阅读的弊端,主张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把握”;针对教师在讲解中字词句篇、语法修辞常常面面俱到,主张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针对“肢解式的模式分析”,主张阅读教学采纳“整体感知”的方式。
最后谈谈整体感知的问题设计:
(一)写景
1.通过文字的品读,谈谈你想象出的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讲文字变成具体的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2.谁愿意当导游,为我们介绍这幅出自自然之手的伟作?
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感慨文章内容的能力。
(二)写人
1.读后对哪些人印象深刻?(最喜欢谁?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谈喜欢的人物,学生自然会说出围绕这个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做到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也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的了解了课文内容。
2.文中有哪些人物,人物之间是没关系?(请学生画出人物关系图)
对于文中有多个人物时,先让学生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写作脉络。
(三)写事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哪些故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课文阅读,引导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2.谁愿意做作者的助理,为文中的小故事加小标题?(更换题目)
这个问题既锻炼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又能判断出学生是否了解了文中的主要内容。
(四)设疑
设疑就是引导学生初读后,谈谈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为研读做准备。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需要老师有较高的课堂组织和问题整合能力,能收放自如。运用此方式还要注意一定是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后才去总结学生不懂的问题,才能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