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教育学历史知识点633
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多种所有制形式(分三种形式)
国有土地所有制: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
土地私有制:(包括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的危害:①税收减少;②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③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也称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形成:春秋战国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评价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比较稳定;②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①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近代社会发展;②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③容易引发生态矛盾
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
经济思想:以农为本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