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 ——在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中 探寻文化痕迹
炊烟袅袅的古建筑;涓涓细流的小河;小草青青的绿地,这些是否能够唤醒你封尘已久的文化记忆?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5000年的文明而不曾中断的国家,这条历史的长河赋予了中华儿女丰富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而在当下部分地方政府因缺乏文化远见,对文化资源杀鸡取卵,进而造成文化景观被蚕食的例子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我们锱铢必较的算清文化账,科学合理的开发与保护古村落。
保护古村落,先需算清经济账,适度开发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古村落的保护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仅凭一腔热血,保护工作难以为继。如果一味的不计成本,不仅增加当地财政负担,同时会失去后期持续保护的物质基础。因此,长远的规划与布局必不可少,在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与旅游部门的深度合作,打造特色旅游资源,同时强调适度原则,聘请专家,建立保护古村落的咨询、指导、跟踪、反馈机制,明确规定各个流程与环节。形成良性保护圈,为古村落源源不断的输送"新鲜血液"。
保护古村落,还需算清人情账,合理需求与灵活保护相适应。古村落保护,在坚持对"物"的守望的同时,更要加强对"人"的关注,"古建筑是传统村落的外在肌体,文化传承是古村落的精神支柱,而在传统村落里生活的人,才是传统村落里的'心脏'。只有'心脏'跳动了,村落才有活力"。也就是说在改造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合理生活需求,把人留住才是根本,缺乏"人气"的"博物馆"毫无意义。所以要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还需为村民兴办水利、改良耕作、修整公厕、营造舒适环境,重视村落长年积淀下来的自我风格,以及当地百姓的审美要求。
保护古村落,仍需算清传承账,注重传承与大力推广相协调。古村落历来是实现各种文化形式的表现场所,是"躺"在大地上的传统文化集成。田歌、庙会、跑马戏、剪纸应有尽有,而当你漫步在光滑的青石板街,置身于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亦或于停留在庄严肃穆的祠堂前,这一处处历史感极强的现场,凝聚了古代劳动者的智慧与汗水,伫立千百年,依然能够让我们一睹当时工匠的风采。所以在后期的保护中,一方面要重点打造以传统古建筑为核心的民俗风情名片,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和包装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引导和开发古村落旅游的生态休闲旅游线路,让这些传统文化不仅留得住,更会活得好。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的"集体乡愁",是中华数千年耕读文化的乡愁。古村落保护,重在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村落利用,重在实现合理有效、健康长久。不要让后人生发"何处再寻古村落"的悲叹,保护传统村落,留住文明记忆。
更多事业单位面试技巧内容,请访问长理职培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