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湖南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练习题及答案(十一)
【A型题】
1.发热是指:
A. 机体产热功能障碍所致的病理过程
B.机体散热功能障碍所致的病理过程
C.体温调定点上移所致的病理过程
D.体温调定点下移所致的病理过程
E.体温超过正常值0.5℃
2.发热体温上升期:
A.皮肤温度高于调定点
B.中心温度高于调定点
C.皮肤温度高于中心温度
D.皮肤温度低于中心温度
E.皮肤温度等于中心温度
3.发热机制的共同中介物质是:
A.发热激活物
B.内生致热原
C.中枢发热正调节介质
D.中枢发热负调节介质
E.甲状腺素
4.决定脂多糖致热性的主要成分是:
A.O-特异侧链多糖
B.核心多糖
C.脂质A
D.蛋白质
E.核酸
5.退热期体温调节的特点是:
A.体温调定点从高位下移,产热大于散热
B.体温调定点从高位下移,散热大于产热
C.体温调定点从低位上移,产热大于散热
D.体温调定点从低位上移,散热大于产热
E.体温调定点无变化,产热与散热处于平衡状态
6.热惊厥发生的可能机制是:
A.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B.先天性体温调节中枢疾病
C.大脑皮质兴奋,皮质下中枢兴奋性降低
D.大脑皮质兴奋,皮质下中枢亦兴奋
E.大脑皮质抑制,皮质下中枢亦受抑制
7.高热患者容易发生:
A.水肿 B.水中毒
C.低渗性脱水 D.等渗性脱水
E.高渗性脱水
8.输液反应出现发热的原因多数是:
A.药物毒性反应
B.外毒素污染
C.内毒素污染
D.病毒污染
E.真菌污染
9.发热体温上升期产生畏寒的机制是:
A.外界温度急剧下降
B.中心温度急剧下降
C.调定点低于皮肤温度
D.皮肤血管收缩致皮肤温度降低
E.皮肤血管扩张致皮肤温度升高
10.机体体温昼夜变化的规律是:
A.早晨最低,中午最高
B.中午最低,傍晚最高
C.早晨最低,深夜最高
D.早晨最低,傍晚最高
E.傍晚最低,早晨最高
11.发热时患者不出现:
A.呼吸加深加快
B.食欲增加
C.口干
D.全身酸痛
E.尿量减少
12.高热骤退时,患者最易发生的不良反应是:
A.呼吸加深加快
B.抽搐
C.烦躁不安
D.虚脱
E.心力衰竭
13.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原因:
A.心肌梗死 B.过敏反应
C.细菌感染 D.病毒感染
E.恶性肿瘤
14.下列哪些不属于内生致热原:
A.白细胞致热原
B.干扰素
C.5-羟色胺
D.肿瘤坏死因子
E.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15.外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B.骨骼肌
C.产EP细胞
D.皮肤血管
E.汗腺
16.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导致体温升高属于:
A.发热
B.过热
C.生理性体温升高
D.病理性体温升高
E.其他
17.发热的体温下降期的最突出特点是:
A.自觉酷热
B.排汗多
C.皮肤干燥
D.皮肤血管扩张
E.鸡皮
18.IL-1是:
A.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及肿瘤细胞分泌的多肽类物质
B.由神经胶质细胞分泌的酶
C.由单核细胞等分泌的类固醇激素
D.巨噬细胞分泌的类固醇激素
E.内皮细胞分泌的核转录因子
19.哪种物质可引起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的上移?
A.病原体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
B.病原体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
C.血液中白细胞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
D.血液中白细胞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
E.血液中白细胞及病原体的代谢产物
20.某疟疾患者突起畏寒,寒战,体温39℃,此时体内的变化是由于:
A.散热中枢兴奋
B.产热中枢抑制
C.调定点上移
D.皮肤血管扩张
E.体温调节功能障碍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C |
D |
B |
C |
B |
A |
E |
C |
D |
D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B |
D |
C |
C |
C |
B |
B |
A |
D |
C |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