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2019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备考考点资料:DIC的发病机制

来源: 2019-08-06 17:51

  1、凝血系统的激活:凝血系统活化既存在顺序性级联反应(,ascade)的特征,又存在正、负反馈使凝血反应放大或受到一定限制的特征。在正常生理性止、凝血反应中,主要由组织因子(TP)释放和(或)表达并与FⅦa/FⅦ共同激活FX,启动凝血活化过程。在不同病理因素作用下,只要引起凝血瀑布链不同环节凝血因子的活化,如大量TF进入循环,或VEC与白细胞损伤、激活,:使大量表达TP,或FX大量活化和凝血酶生成,都可以通过凝血级联反应的正反馈放大作用和(或)抗凝作用相对或绝对的降低,引起过度的凝血反应。

  发生DIC时,微血栓是循环中生成的Fbn在微血管部分沉降下来形成的,还是直接在微血管内产生的Fbn所形成的,还是两种可能性都存在,尚无定论。但是,微循环部位开放的微血管床总容量与上游动脉系统的血管容量比较明显增大,血液通过该部时流速明显变慢,血液与管壁内皮细胞的接触面也增大,加上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性质也与较大血管内皮细胞的性质不尽相同,所以,大量促凝物质或各种对VEC有损伤作用的因素进入循环,易于在微血管部位使凝血系统激活,引起凝血与抗凝血平衡失调,导致微血栓形成。

  2、血管运动活性和血液流动性的改变:在原发病发生、发展以及不同触发因素作用的过程中,常存在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和(或)引起血管舒缩调节活性的改变,如损伤VEC产生内皮细胞衍生松弛因子(endothelialcells-derivedrelaxingfactor,EDRF)和前列环素(PGI2)减少,内皮素(endothelin,ET)生成增加;血小板产生的血栓烷A2(thromboxaneA2,TXA2)增加。这些介质直接影响微血管的舒缩状态,从而影响微血管内血流。无论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还是血管舒张、血流瘀滞,都不利于促凝物质和活化凝血因子从局部清除,而有利于Fbn在局部沉降。反应过程中产生的PAF、组胺、缓激肽(bradykinin,BK)又能增加血管通透性,使局部血液变浓,粘度增高,同样有利于微血栓的形成。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