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湖南医疗招聘-预防学高频考点梳理——传染病的特征考点总结
一、基本特征
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具有下列四个基本特征。对这些基本特征不要孤立地看而应综合地考虑。
(一)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病原体可以是微生物或寄生虫,历史上许多传染病都是先认识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然后才认识其病原体的。随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深入,对各种传染病病原体的认识也逐渐加深。由于新技术的应用,有可能发现新的传染病病原体。
(二)传染性
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例如,耳源性脑膜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临床上都表现为化脓性脑膜炎,但前者无传染性,无须隔离,后者则有传染性,必须隔离。传染性意味着病原体能某种途径感染他人。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它在每一种传染病中都相对固定,可作为隔离病人的依据之一。
(三)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病的流行需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这三个基本条件。流行过程在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各种特征,如血吸虫病只呈地方性流行,传染病的发病可分为敢发性发病、流行、大流行和暴发流行。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仍处于常年水平时称为散发性发病。若某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称为暴发流行。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上(季节分布)、空间上(地区分布)、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中的分布,也是流行病学特征。
(四)感染后免疫
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血淸中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可知其是否具有免疫力。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力和疫苗接种一样都属于主动免疫。注射或从母体获得抗体的免疫力都属于被动免疫,感染后免疫力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有些传染病,如麻疹、脊髄灰质炎和乙型脑炎等,感染后免疫力持续时间较长,往往保持终生;但有些传染病则感染后免疫力持续时间较短,如流行性感冒、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病等。
二、临床特点
(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四个阶段。
1.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每一个传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范围(最短、最长),并呈常态分布,是检疫工作观察、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潜伏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定位、繁殖和转移、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因此,潜伏期的长短一般与病原体的感染贵成反比。如果主要由毐素引起病理生理改变的传染病,则与毒素产生和播散所需时间有关.如细菌性食物中毒,毒素在食物中巳预先存在,则潜伏期可短至数十分钟。狂犬病的潜伏期取决于狂大病毒进人体内的部位,距离中枢神经系统越近则潜伏期越短。
2.前驱期
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在前驱期中的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的,如头痛、发热、疲乏、食欲下降和肌肉酸痛等,为许多传染病所共有,一般持续1~3天。起病急骤者,可无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急性传染病患者度过前驱期后,某些传染病、如麻瘆、水痘患者绝大多数转入症状明显期。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的表现、如具有特征性的皮疹、黄疸、肝、脾大和脑膜刺激征等。然而,在某些传染病,如脊髄灰质炎、乙型脑炎等,大部分患者可随即进人恢复期,临床上称为顿挫型,仅少部分患者进人靡状明显期。
4.恢复期
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病理改变(如伤寒)或生化改变(如病毒性肝炎病原体尚未能被完全清除(如霍乱、痢疾),但食欲和体力均逐渐恢复。血淸中的抗体效价亦逐渐上升至最高水平。
有些传染病病人在病程中可出现再燃或复发。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复发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苒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再燃和复发可见于伤寒、疟疾和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
后遗症:是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后遗症多见于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如脊髄灰质炎、乙型脑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1.发热:大多数传染病都可引起发热;如流行性感冒、恙虫病、结核病和疟疾等。
(1)发热程度:临床上可在口腔舌下、腋下或直肠探测体温。其中,口腔和直肠需探测3分钟,腋下需探测10分钟。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发热的程度可分为:
①低热:体温为37.5~37.9℃,
②中度发热:体温为38〜38.9℃,
③髙热:体温为39〜40.9℃,
④超高热:体温达41℃以上。
(2)传染病的发热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
是指病人于病程中体温上升的时期。若体温逐渐升高,患者可出现畏寒,可见于伤寒、细菌性痢疾等。若体温急剧上升至39℃以上,则常伴寒战,可见于培疾、登革热等。
2)极期
是指体温上升至一定高度,然后持续一段较长时间的时期。
3)体温下降期
是指升髙的体温缓慢或快速下降的时期。有些传染病,如伤寒.结核病等多需经数天后才能降至正常水平,有些传染病,如疟疾、败血症等则可于数十分钟内降至正常水平,同时常伴有大量出汗。
(3)热型及其意义:热型是传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具有鉴别诊断意义,较常见的有5种热型:
1)稽留热:体温升高达的39℃以上而且24小时相差不超过1℃,可见于伤寒、斑疫伤寒等的极期。
2)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3)间歌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可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4)回归热:是指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但数日后又再出现高热.可见于回归热、布鲁菌病等。若在病程中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
5)不规则热:是指发热病人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
2.发疹
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传染病。发疼时可出现皮疼。分为外疼和内疼(黏膜疼)两大类。出疮时间、部位和先后次序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如水痘、风疹多于病程的第一日出皮疹,猩红热多于第二日,麻疹多于第三日,斑疼伤寒多于第五日,伤寒多于第六日等。水痘的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的皮疹先出现于耳后、面部、然后向躯千、四肢菱延,同时有黏膜疹(科氏斑)。
皮疹的形态可分为4大类:
1)斑丘疫
斑疹呈红色不凸出皮肤,可见于斑疹伤寒、趣红热等。丘疹呈红色凸出皮肤,可见于麻疹、恙虫病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玫瑰疹属于丘疹,呈粉红色,可见于伤寒、沙门菌感染等。斑丘疹是指斑疫与丘疮同时存在,可见于麻疫、登革热、风疹、伤寒、猩红热及科萨奇病毒感染等传染病。
2)出血疹亦称瘀点,多见于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和流行性脑脊髄膜炎等传染病。出血疹可相互融合形成瘀斑。
3)疱疹:多见于水痘、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等病毒性传染病,亦可见于立克次体痘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等。若疱疹液呈脓性则称为脓疱疹。
4)荨麻疹,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蠕虫蚴移行症和丝虫病等
有些疾病,如登革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可同时出现斑丘疹和出血疹。焦痂发生于昆虫传播媒介叮咬处,可见于恙虫病、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等。
3.毒血症状
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如疲乏,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疼痛等。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请妄、脑膜刺激征、中毒性脑病、呼吸衰竭及休克等表现,有时还可引起肝、肾损害,表现为肝、肾功能的改变。
4.单核-吞睡细胞系统反应
在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下,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可出现充血、增生等反应,临床上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三)临床类型
根据传染病临床过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按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型、典型(也称中型或普通遼)、重型和暴发型。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