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南医疗卫生考试备考-难点解析——体温知识点
1.体温是指机体具有的一定温度,包括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其中体核温度比体表温度高,且较稳定。
2.临床上温度指体核温度,温度的测量:直肠温度正常值为36.9~37.9,口腔温度正常值为36.7~37.7,腋窝温度正常值36.0~37.4。
3.体温的生理波动:(1)昼夜节律:清晨2:00~6:00体温最低,下午1:00~6:00体温最高。但体温波动的幅值不超过1℃;(2)成年女性体温平均高于男性0.3℃,且随月经周期性变化,排卵前日体温最低;(3)青少年、儿童的体温较高,老年人体温较低。(4)肌肉活动时,温度升高;(5)其他:环境温度、精神紧张、进食等。
4.体温的调节,维持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5.机体产生的热量来源包括基础代谢产热、肌肉活动产热和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产热。
6.机体安静时,热量主要来源于体内代谢旺盛的器官——肝;机体运动时,主要产热器官——骨骼肌。
7.产热调节: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兴奋,产热增强。
神经-体液调节——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产热增强。
8.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均可使机体产热量增加。
9.散热
散热方式 | 形式 | 举例 |
辐射散热 | 热辐射 | 安静状态下的主要散热方式 |
传导散热 | 直接传导 | 临床上冰帽等为高热患者降温 |
对流散热 | 传导散热 | 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 |
蒸发散热 | 体表水分的蒸发 | 临床上酒精擦浴,降低高热患者体温 |
10.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成为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11.体温调节:包括行为性体温调节和自主性体温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包括外周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
12.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
13.体温调定点学说:体温的调定点相当于机体设定的标准值,机体发热时,调定点升高,其体温调节功能并无异常。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