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论文】提高医学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能力及素质决定着医疗行业未来的发展。但当前的医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等突出问题对医疗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不断完善医学教育机制和方法,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对于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抓好医学生培养质量的着力点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知识技能的掌握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但随着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实际之间日益凸显的矛盾[1]已经成为制约医学院校发展瓶颈之一,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成为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围绕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的准入、淘汰机制,支持、鼓励教师外出学习深造,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逐渐构建一支学历、年龄结构抖都合理的教师队伍;其次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内外并举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责任感;三是鼓励、督促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及时引入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通过有计划、分步骤、多样化的培训引导教师将学习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最后还要开展教学竞赛、优秀教师现场点评、课件评比、规范教案展示、标准教学查房等活动[2]为教师提供成长平台,营造教师积极上进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医学生实践教学设施
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保障医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但目前医学生实践教学受到了现实条件和医疗行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医学院校的快速扩招导致医学生人数远超过实习医院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个人隐私及医疗风险的原因,病人及医院均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有所顾忌,因此医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笔者认为当务之应当加大临床技能教学设施和设备的投入,建设系统的临床实践教学培训基地,配备贴近临床的模拟教具,通过从模拟练习到病人身上实际操作的渐进方式来教学,这样有利于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增加医学生实践操作的频次,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同时,还要将学校的科研优势与附属医院的病人资源优势结合起来,购置科研设备和设施,建立学生临床实验平台,加大实验教学中自主设计实验的比例[3],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大学文化是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反映着师生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4],对医学生的成长具有自我教育、引导、激励和约束的重要作用。因此,医学院校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医学的神圣使命和职责,使学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医德风范;要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举办内容多样的知识讲座,营造积极上进、努力学习的浓厚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和带领学生不断探索医学高峰。
(四)重视并发挥附属医院重的要作用
医学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医学教育必须把临床技能培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附属医院作为承担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理论与实践部分教学职能的医院[5],对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先天优势。附属医院的教师多由学历高,素质强,能力突出的临床医生担任,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同时,附属医院丰富的病人资源为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提供了最为重要的载体,学生通过与病人接触对疾病形成直观、形象、深刻地认识,并感受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有利于其日后的职业发展。因此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附属医院的优势作用。一方面,医学院校要通过政策照顾和财力投入支持附属医院人才,缓解临床与教学相冲突的现状,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指导附属医院的学科建设,不断提高附属医院的整体实力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附属医院要认识到教学对医院发展的规范和提升作用,充分把握医学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建立顺畅、高效的教学管理体制,结合临床工作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千方百计地保证教学质量。
二、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一)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自主学习是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6],临床思维是医护人员某一时期内认识医学对象、研究和处理医学问题起主导作用的思维模式。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学生成长为优秀医生的必备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必须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既要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科研、临床实践及社会实践平台,还要根据兴趣或者职业发展意向成立不同的学习讨论小组,并对自主学习内容和方式等进行经常性指导和引导。同时还要注重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横向联系,灵活运用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去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症状、体征从而得出正确的诊断,最终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案[7]。最后还要组织各种讨论会和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既是医学本质的要求,也是医学高等教育的责任[8]。当前医学毕业生普遍存在自主意识过强、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实干精神和职业道德等问题[3],这必将严重影响医学及医学生自己的发展。因此,必须开设以医德教育为核心,涵盖人际沟通、心理学和医事法学在内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医学生培养的整体规划,通过教师示范、课堂教育、文化熏陶和社会实践强化等多种方式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和心理疏导理论与方法,有效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 三、创新并实践医学生培养模式
(一)开展标准化的医学教育模式
医学教育领域建立国际标准的努力始于20世界50年代初[9],目前已有《基础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和《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两个医学本科教育的国际标准,分别对医学院校和医学毕业生个人能力应当达到的标准进行了界定。我国虽然已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但医学教育标准化的研究仍相对滞后。因此首先应加强全球医学教育标准的本土化研究,根据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社会公众及患者对医生素质能力的要求,制定本科生个人能力标准;二是要根据本科生个人能力要求和医学院校的评估标准开展医学院校专项教学评估,引导医学院校加强基础和内涵建设,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改革的相关研究,不断创新医学教育方法,促进医学院校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从而达到使医学生具备"适应迅速改变的卫生保健环境并进行医疗实践的能力"[10]的目的;三是要建立医学教育标准的动态完善机制,跟踪国际医学教育的新动态,分析社会公众对医生素质能力的新要求,对医学教育标准进行定期调整和完善。
(二)探索开展医学本科生教育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国内部分高校实践也证明这种教育制度在稳定学生专业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临床实践技能等方面具有较好作用[11]。因此,应在进行常规本科教育的同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探索实施医学生教育导师制,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由专业水平高、品德优秀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以及心理进行指导[12]。首先要建立本科生教育导师选拔、激励和考评等管理制度,选拔符合条件的教师担任导师;其次,要探索建立切合实际的导师与学生定期交流机制,对师生的交流频次、方式及内容进行规范;第三是根据考核标准定期对导师的指导效果进行评估,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导师以便及时调整指导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指导效果。
(三)推进实践模式及流程改革
目前,医学生培养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的现状对医学生未来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理论与临床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一方面,接触临床的时间点前移,即学生大一阶段就开始接触临床并持续整个基础理论学习阶段,由于该阶段学生医学知识较少,可尝试医学生以义工或志愿服务者的形式定期到临床实践,不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但要对活动的次数和累计时间进行明确规定,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对临床工作的认识,增强学习动力;另一方面要在临床实习阶段安排理论学习的内容,以讲座的形式定期安排各科室临床教师轮流讲授各专业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及各专业学科新的进展,并邀请学校或者外校专家学者进行医学知识讲座,在提高临床技能的同时兼顾理论知识的积累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医学本科教育的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为最终目标,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发展。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