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论文:浅议汉代文化艺术的发展
汉代画像石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一朵奇葩,它是一种石刻绘画,也是石质装饰画,它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
一汉代画像石通常装饰在用砖石砌筑的墓室、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上,或刻在石碑、石棺崖墓石壁上。画像石墓是以石雕画像石为装饰材料,砖石混合结构的,它既是随葬艺术装饰品,又是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建筑材料,由于制作工艺特殊,它不同于圆雕、高浮雕,又有别于碑文阴刻、岩画雕凿,汉代画像石形同剪影,即平面雕刻。汉代画像石是汉武帝刘彻执政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根据有题记汉画像石提供的材料,画像石先于画像石墓,一度为贵族、地主阶级纪念建筑上的石雕艺术装饰品,殁后才以画像石为冥具。画像石墓实际是仿官宅府邸建筑的产物,是汉代封建统治者运用绘画点缀政教思想在丧葬制度上的集中体现。汉画像石墓在我国汉代最为流行,并且形成高潮。画像石墓兴于东汉初年,盛行于恒、灵二帝执政期间,亡于汉末。汉画像石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用绘画注释历史,是揭开两汉文化艺术的一把金钥匙。
二吕梁的汉画像石全部出于墓葬,同时吕梁也是全国汉画像石墓集中分布地之一,是山西唯一汉代画像石出土地。吕梁汉代画像石墓主要分布在三川河流域一带,以离石马茂庄为中心方圆百里,在中阳县的道堂、柳林县的杨家坪、方山县的车道碾亦有少许汉画像石出土。吕梁汉画像石墓流行时间较集中,为东汉晚期至恒帝、灵帝间的遗存。目前已发现准确纪年的汉画像石墓有:东汉和平元年(150年)、延熙四年(161年)、建宁四年(171年)、熹平四年(175年),共计四座,出土汉画像石近三百余块。吕梁汉代画像石全部为砖石结构,形状有正方形、凸字形、十字形、丁字形、长方形等。墓葬前室多为穹隆顶,耳室较小,多为长方形、券顶形。墓葬分单室墓、双室墓、三室墓、四室墓。单室墓一般长在4米左右,宽一般在3米左右,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画像石主要集中在墓门口,一般为5块,即门楣石1块、门扉石2块、门框石2块。门扉石后还附一长条石,两侧各凿一凹缺,并与门槛石上的舀窝相对应,以便安放上下门驱,使门扉石得以向内开启。墓道为斜坡状,一般长在20米左右,宽1米~1.5米,甬道一般长在2米左右,宽1米,高在1.6~1.8米左右。甬道两墙壁一般为错缝平砌,墙高至1米左右,开始筑单层或双层拱券顶,地面以条砖人字形或错缝平铺。少量的墓室地面为双层砖铺地,也有少量的墓室地面将砖立铺。双室墓一般长为7米左右,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后室组成,后室小于前室,画像石一般安置在墓门口和前室。三室墓和两室墓构筑一样,只多一耳室,四室墓又比三室墓多一耳室即为左右耳室。左右耳室一般分列前室左右壁,画像石分别安置在墓门口和前室四壁。目前已发掘的汉代画像石墓,墓中安置画像石少则5块,多则达29块。
吕梁出土的画像石雕刻精细,构图形象生动,线条简洁流畅,布局有疏有密。雕刻主要是以剔地平铲的形式,首先选好标准的石材,打磨好刻绘的一面,画师用简洁概括的线条构图,石匠将人物、动物、车骑等轮廓外剔地平铲。剔地平铲较浅,有的画像石用手去触摸稍有感觉。车马佩饰的细部(轮廓内)全部不作雕刻,用娴熟纤细的墨线勾勒,把人物、动物的神态感情表现出来。虽然细部不作雕刻,但给人的印象和艺术效果是完整的。在题材内容上也比较丰富,有神话传说、典章故事、宗教信仰,有反映汉代人生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等。画像石在构图内容、雕刻技法上类同,雕刻完工之后,在凸起的物象上加施彩色,出土时墨线清晰,所施色彩保存完好。施彩有平涂也有点染,彩色有朱红、赤色、白色、粉色,所施色彩浓淡相宜,使得画面更加活泼、明快醒目,产生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如:图一所示"西河郡太守墓",1997年4月发掘出土于离石交口镇石盘村。该墓由门楣石、门框石、门扉石所组成。"门楣石"所绘刻的图画为车马出行图。车马出行在汉墓中几乎墓墓都有,它反映了汉代贵族的入朝、出访、互拜、祭祀等生活情景。在出行过程中,车辆的类型、数量是墓主人身份、地位、权势、财富的一种显露。车马出行向左行驶,依次为导骑一名,开道轺车两辆,主车一辆,从骑一名,栈车一辆。轺车是一种撑有伞盖的车,车上设有座位,一般为县、州一级的官员使用;驭手驾车居右,而乘车主人在左。栈车通常为载货物的车,由骡马来拉,有时也可乘人。
"门框石"上所刻绘的图画为西王母、东王公。西王母与东王公是我国古代的一对神话人物。画像上的西王母眉清目秀,头戴华胜,身穿大红斜宽袖长袍。由于西王母掌握着不死药和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桃,所以道教推崇她为女仙中的领袖,民间将其作为长生不老的象征。东王公则为东方蓬莱仙山上的众仙领袖。在下面刻绘的是两个守门的门吏。画像上的西王母与东王公对坐在高足杯形的"悬圃"之上,东王公手持仙草,头戴羽冠,脚穿黑色云头靴。他们周身祥云缭绕,呈现出一幅宁静祥和之态。下层所绘门吏,身穿长袍,一持彗,另一持盾。古人把打扫清洁的扫帚,叫做"彗"。古时即便是贫困之家,往往也是独门独户,因此,接待客人,一定要把大门口清扫干净,称作"扫门"。这既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显示出主人的善礼和好客。"盾"是武器,持盾门吏不光持盾,并且腰间佩剑,是保护墓主人安全的武士。门吏拥彗持盾是为了驱除魔邪,不使墓主人受到惊扰。中间为"门扉石",上刻朱雀,下为衔环铺首。朱雀,即凤凰。与青龙、白虎、玄武构成天之四灵。朱雀为神鸟,根据《尔雅•释鸟》介绍,这种鸟头似鸡,颈似蛇,长着龟背鱼尾,毛色鲜艳,高大威猛,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朱雀为百鸟之王,是一种吉祥鸟。古代行军常常把朱雀画在开道旗上,象征着勇敢向前。汉画像石中往往将其雕绘在墓门石上,呈飞鸣状。朱雀飞鸣,天下太平,示意吉祥,当然,还有希望墓主人死后成仙,早日升天之意。铺首是镶嵌在门上的装饰物,一半多用金属制作。铺首之形是由先秦传说中的神兽饕餮演变而来的,饕餮是古代传说中一种食人的动物,刻在墓门上,其用意在于惊吓其他的鬼魅。铺首衔环实际上是衔玉。玉是一种坚致珍贵的物质,用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玉本身的特质,起装饰作用;二是古代人认为玉是纯洁之物,墓主人希望用玉来使自己的尸体保存鲜活,不受外来干扰。
在图二"绶带穿璧"中我们看到墓主人为表现他为官一任,曾多次主持劝耕活动的一段往事,同时也表现了墓主人生前的富裕生活。该组画像分层构图,内容和题材有两大部分。画像上刻为"绶带穿璧"。绶带是古代用来系玉佩或印纽的绦带。璧是古代玉器,平圆形,正中有孔。它是古代贵族用于表明身份的一种礼器,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品。"绶带穿璧"是汉代官宦人家的一种时尚装饰。画像下层所绘"牛、车、鸟、树、草",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田间生产之景象。两汉时期,冶铁业大力发展,铁器被广泛用于农田生产,又由于牛耕被广泛采用,水利得以兴修,农业生产有了迅猛的发展。汉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开耕劝农是汉代一年一度的重大活动。上至天子,下至群臣都要在元月一日深入田间耕作。天子推犁三下,称作"劝农始耕"。士大夫推九下,祈盼着这一年风调雨顺,有个好年景。
三柳林出土的汉画像石与离石出土的画像石就有所不同,如图三"隰城遗址墓门石"所示。
隰城是汉代诸侯王城,位于吕梁市柳林县西5公里,穆村镇杨家坪。该城依山而建,总面积100万平方米,创建于汉武帝执政期间。"隰城遗址"这一组墓门石与"西河郡太守墓"墓门石在雕刻手法上有所不同。吕梁境内汉画像石是以浅雕墨描技法为主,一般不在细部作雕刻,仅用流畅准确的墨线将细部加以描绘。这种浅凸雕作品的拓片效果细腻传神,潇洒飘逸,充满动感和力量。而隰城遗址墓门石则采用了深剔地雕刻技法,在物像细部也施以刀刻,这种技法剔地较深,拓片效果宛若剪影,凝重深沉,明快醒目。在画面内容方面也继承了陕北一带的风格,赋予作品焕然一新的视觉效果。这也是晋陕秦汉之好的有力见证。门楣石只有半块,这是吕梁市屈指可数的反映农牧生产的画像石之一。画面描绘的是牧场风光。初秋季节,风和日丽,草茂水丰,令人神往。嘶鸣的马队,信游的牛车,跑跳的羊儿,使庄园充满生机。桃拔(神兽即天鹿)的出现,凤鸟的翔鸣,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好收成。日月同现天体现象的出现,在于彰扬墓主人的阴德与日月同辉。门框石上部为牛首人身与鸡首人身的神人坐在悬圃之上,九尾狐、青鸟相伴左右;中部为持彗门吏、持盾门吏。下部为玄武相向而对。门扉石上部是朱雀相向而对,中间为铺首衔环,下部为独角兽。
四画像石既是墓主人生前官宅府邸的缩影,同时也是汉代封建统治者用绘画点缀政教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是我国两汉时期特有的文物,是汉武帝执政后期出现的新的艺术形式。它是汉代统治阶级以古为鉴、以善为师,以恶为戒,给世人树立忠、孝、仁、义、礼、智、信、节的榜样,当然也是汉代贵族独尊儒术,崇尚厚葬,炫耀富有,区分贵贱的标识。画像石是作为随葬品镶嵌在墓室内的,是以绘画方式取代人殉的进步措施,是社会向前发展的里程碑,而且画像石艺术亦被其他艺术所借鉴,在中外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