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若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应属于学习论的范畴.但教学过程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因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从教学角度进行研究更显重要.本文想从教学的角度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含义、教学特性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等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 1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含义
? 随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实施,以及新的高中教材在全国逐步推广使用,"研究性学习"正成为高中教学研究的热点.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教研员、任课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还处在探索阶段,认识还不统一.尤其是对"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什么样的课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有什么区别?"等问题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我们认为有必要搞清楚"研究性学习"的含义,适当扩大"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的外延,这样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划分了三个层次.
1.1 含有课程意义的必修课
"研究性学习"最初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提出的,它是该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高中课程项目之一.把"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统一划归为"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必修课程,规定了课时安排和具体要求.这种意义的"研究性学习"属于课程范畴,但它没有统一的教材,属于校本课程的范围.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而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它一般在课下和校外进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1.2 写进课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每个学期至少安排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新教材执行新大纲,在相应的章中单独设立一节,以"研究性课题"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如"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杨辉三角"等.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给出了具体的课题,这些课题大部分属于课外内容,或具有实际意义或具有研究探索的意义,但都属于数学内容.它与上一层次没有统一教材的"研究性学习"不同,它既有教材,又具有学科性.
1.3 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只用以上两种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已感到不足.如何使用课本的教材内容,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就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于是这种使用课本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被称之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或方法,简称为"研究性学习".
不过开始时,有些报刊中的文章使用"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提法以和第一层次的"研究性学习"相区别.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现在大部分文章已不再使用"探究性学习"的字样,而都使用"研究性学习"了.这种变化也说明了随着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正向纵深发展,给"研究性学习"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它更具生命力.
三个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其区别在于所选用的素材不同,所研究的对象不同,而使用的方法却是一样的,都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本文下面所提及的"研究性学习"是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简称,它的真实含义是"研究性教学".
2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性
如何使用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的课堂教学,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为此,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以引导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应该具备哪些特性,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学设计、具体实施以及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2.1 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授式学习而言的,自主性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他们应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主体性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活动所占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关键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的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
自主性的第二个标志是个体性或独立性.课堂虽是集体学习的场所,但课堂的学习活动却是从个体开始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学生个体的作用与发展,让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信息自己采集,数据自己处理,问题自己提出,课题自己选定.提倡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独出心裁,以培养独创精神.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