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城市森林公园生态建设模式探讨以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城市森林公园是城市林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碳汇的主体,因而是建设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的核心。截至2004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类森林公园处,总面积达 1460 万hm。然而,我国的森林公园建设长期缺乏理论指导,在技术层面普遍存在的"树种单调"、"人工纯林比重过大"等误区。
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既非单纯的林业建设,又不等同于一般的城市公园建设。
若套用植树造林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则无法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与特色,也不能满足景观和美学的需求;若效仿风景名胜区建设模式,则无法凸显其森林特色,还会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不应有的干扰破坏。
鉴此,本文试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园林学、森林学、美学等学科原理,对我国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的目标和功能进行合理定位,并试探性提出城市森林公园生态建设SPM模式,重点旨在解决受损植被恢复重建问题。SPM模式包含三大内涵:生态调查体系(Survey)、生态规划体系(Planning)、生态管理体系(Management)。其框架由三层结构组成:战略层、技术层、管理层。SPM模式的建立有助于规范和引导城市森林公园生态建设实践,减少不当生态建设导致植被退化或逆向演替的可能性。
首先,分析城市森林公园常见问题,对SPM模式战略层进行设计。提出"以自然演替为主、人工适度引导"、"近自然林营建"两大战略,将天然林保护、近自然林营建、野生苗木繁育作为工作重点,优化并取代目前大面积栽植、而生态价值和景观效果均较差的速生人工纯林。
其次,从物种、群落、生态系统三个层面归纳SPM模式核心技术层。本文将"物种调查"、"群落调查"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作为全方位评价森林公园生态现状的三个基本方法。其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调查以遥感反演数据和野外调查资料为基础,可采用的方法包括:对叶面积指数(LA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植被净第一生产力(NPP)、森林碳汇(FCS)等因子进行空间分析和综合评价。同时,详细阐述了近自然林营林技术。近自然林营建应注重群落中植物功能群的构建和群落优势种的选择和应用,其树种配置应充分遵循植被次生演替规律。
再次,构建了SPM模式管理层体系。违规工程建设是破坏城市森林公园生态建设的重要胁迫因子。为此提出"森林系统实时监控体系"、"工程项目管控体系"、"公众参与管理帮控体系"三大管控手段。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