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一、创设新异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异的东西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因此,教师应注意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氛围中不断吸取新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湘教版九年级下册第3章《圆》第4节第2课"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时,首先提问:"如何把圆锥的侧面积转化为我们平时学过的图形来计算?请你帮助设计。"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边画边思考,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大家讨论十分活跃,趁学生兴趣正浓时,教师边启发边点拨,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那么这节课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创设发现情境
数学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及解答疑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获得发现真理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真理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作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创造发现潜能呢?我的做法是: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材内容,创设发现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甚至还想出了书本上没有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创设诱发学生提问的情境
学生在积极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倾听不同意见时,其智力和思维的火花都在接受挑战、碰撞。教师有意识地设悬置疑,引起学生质疑问难,形成认知冲突,教师再适当点拨,能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促进新知识、新观念的同化,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我设计了这样三道题:
1.在△ABC中,AB=AC,∠B=40°,则∠C=____
2.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80°,则它的底角为____
3.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80°,则它的另两角为____
初看,1、2、3题答案很快就会做出来了,于是绝大部分学生早就完成,胸有成竹,心情舒畅,觉得老师出这么简单的问题,真没意思。就在全班学生产生如此共鸣的情况下,教师指出题目深藏的玄机,诱导学生提问,并作出全面正确的解答,让学生意识到越是简单的问题越不能掉以轻心,那么这节课的内容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步步深入,调集精力,以积极的思维接受新知识,并全面了解学习知识点的要求,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点的教学目的。
四、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始于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便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他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从过去被动的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大胆发现问题。
例如,在教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章"平方根"一节中,我这样创设情境:如果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大家已经会用平方来求正方形的面积,反过来,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能求它们的边长吗?如,面积为4平方米、16平方米、3平方米、x平方米?学生会不加思考就把前面两个题目做出来,但在后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上就为难了,学生想不到被一个很熟悉的简单问题难住了,有点不服气的味道。在这种设疑情境下,我顺势点出课题,想要弄清楚为什么,就必须进行探索和研究,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学生投来了渴望求知的眼睛,学习兴趣很浓。
这样一个个问题的设计,相当于给学生树立了一些路标,使学生沿着路标探索前进,步步深入,以达到启迪思维,创设思维,获取知识的境地。
五、创设迁移情境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学生迁移的首要条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存在迁移现象,但迁移并不是自动完成的。需要教师创设合适的迁移情境,运用好迁移规律,就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创新,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从而对新旧知识进行重构整合。
六、创设趣味情境
趣味能引发激情。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讲笑话、做游戏。把这种辅助方式引到教学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讲勾股定理历史故事、动手拼五巧板来验证勾股定理,从而掌握该知识点;通过讲巧记圆周率故事来理解π;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时,采用让学生将三角形撕成两片,配成与原三角形相同的纸片,然后得出三角形全等条件;通过完全平方式公式来引述152、252、352、452是多少等。这样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牢固掌握知识,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促使学生能力的提高。
实践证明,在教学的舞台上,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是一门艺术,也是教师的一把亮剑。它是活跃课堂、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是提高教学效果所必需的。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