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初中数学研究性课题学习的教学模式初探
"数学研究性课题学习"是指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等解决课题的过程,是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科创"的过程,参与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根据我国的基础教育现状,其实就是改"学数学"为"研究数学",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
由于它是一块新增内容,对于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新课标教材"研究性课题学习"课堂教学,许多教师都是边实践、边教学,从中努力寻求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现阶段的课题学习教学不容乐观。一方面,新课标下的实验教材,虽有部分的活动课内容存在,但缺乏具体的活动方案及案例,使任课老师感到很难操作;另一方面,由于评价的滞后,许多老师误认为可有可无,浪费课时,甚至视而不见,束之高阁。因此,许多教师对研究性课题学习没有较深的认识。为此,作为身临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一直致力于"研究性课题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觉得"自学―展示―拓展"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是比较有效的。具体操作介绍如下:
第一个环节自学阶段的操作是首先提前一周布置好学习课题,指明学生需要完成的内容和搜集的材料或者给出简单的方向,给学生一个提前准备的过程,根据这些我们可以更为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甚至重、难点也可做相应调整。同时将全班学生以研究的方向或者收集材料的内容等为依据分为若干个小组。
研究性课题教学的有效使用,可促使学生掌握数学发现的方法,形成迁移能力,并最终养成勇于创造的态度。但是,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对所教内容做出较好的加工和组织,要花费课前大量的时间来准备,否则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并且,也不是任何内容都能有效地运用探究式教学,有些知识内容,难以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例如,在探究出一些定理公式后,有一些课时专门是巩固练习,像这样的内容就没必要再探究;再者,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是人类几千年探索的结晶,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完这些知识,同时全部经历历史上的探究过程是不现实的。教师应精选出一些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且要对教材进行剖析和重组,用联系、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研究各知识点之间的转化,展示给学生一个动态的"知识生成"的过程。
第二个环节展示阶段,各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教师做复述或者补充。其他小组也可以提出疑问,教师做总结,这样可以起到一个类似抛砖引玉的效果。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终于得出了方案,他们不仅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也需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同学来分享并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自我展示,是课题教学课的华彩所在,探究课的高潮正是在这个时候来临的。它在学生展示异彩纷呈成果的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时,教师要给予学生热情的、积极的正面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进取心,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还应对探究结果提炼本质,适当总结。让学生获得充分肯定的同时,能得到更加深入的思考。
第三个环节拓展阶段,有一个前提是不在于教师把这个问题拓展得有多深,而在于学生能否激发自己的探究热情,让学生有一个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钻研态势,拓展时教师应结合学生智力情况和学习水平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合理适当地提问,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串,切忌跨度很大的跳跃性问题,由于难度过大,打击和阻碍学生的激情和自信心,在学生做自主拓展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和交流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学情的了解上,再迅速地加以思考:该不该介入、什么时候介入、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何调整、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等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现实主义教学理论对于教学模式的建立也有经典的理论支撑,基于此,我认为我们的自学―展示―拓展"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是比较成熟有效的新的教学模式。因此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研究性课题学习的教学。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