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怎样优化数学课堂
一、小学数学的教学存在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的现象
学生所学的东西都是来源于生活,"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致用"。可现在很多的知识比较抽象,在课堂上学,却还原不到生活中,造成了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脱节。许多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到了算术,但只会算不会用,或者说不懂得用。学而不能致用,往往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也不够生动活泼,往往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提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教学方法的依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数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够再像以往那样照本宣科,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要体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能够关心生活而关注数学,关注数学而用于生活。这其中就必须要求教师抓好学生生活与小学数学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具体方法
1.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先对学生的生活有所了解
很多教师一拿到课本就对照着参考书,自以为是地备起了课。虽然也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问题,但是却不能很好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习惯相结合。学生正是处于以具体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师在讲解课堂知识时,应该尽量把课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作为教师,必须每天细心地观察,将所观察到的学生信息作为自己下次备课的有效资源。这样,上课就会与学生有很大的互动性,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也乐意自主学习。
2.充分利用生活现象引出新知识
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起大人来说是要弱很多的,所以教师应该在提起学生学习兴趣上做一些努力。比如,某个教师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结合生活的小知识可以很快让学生进入情景当中,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较大的兴趣,也有利于课程的进行。
3.要将抽象的知识外化成真实的生活
小学生看到数学课本的知识时,还是会觉得很抽象。虽然课本当中也举了很多生活的实例,但还是比较枯燥的。许多学生并不能真正对数学课本当中所写的生活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人说课本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师就是要让死气沉沉的课本变成生动活泼的现实。只要教的知识不变,重点不改,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米、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用自己的尺子测量课桌,测量窗户,测量教室中各种各样的东西。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而不仅仅拘泥于课本。对于"千克"的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带一些物品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利用新鲜的生活实际巩固知识
学生学习了新的知识后,必须让学生进行有规律的复习。数学与语文不同,重在练,不在背。所以,教师要在讲授完新知识后,找一些练习题给学生练习。一般教材当中就会配套很多练习,但是如果能够结合生活刚刚发生的一些热点来出题就更好了。例如,运动会举行完毕,我们可以利用获得奖牌的情况进行数学分数知识的巩固。
5.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
现在我们的教育体系出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学会了知识,知道了解题,但是一遇到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时却不知道如何转化运用。知识水平高,运用能力差。其实运用与知识的学习两者应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是可以进行一个良性循环的,为什么在我们的学生中却出现了脱节呢?我觉得很大的原因是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学以致用"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