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探究小组合作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为整个教学过程增添了几分生动活泼的色彩。在轻松之余,不仅出色圆满地完成任务,也孩子们拥有一定的自主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让我的课堂教学免于庸俗,使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得以真正施展开来,以下就是我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探索。
一、小组合作能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思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型脉络,当孩子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知识就阻塞在思维的结点,难以顺畅通行,创新能力自然就被压制。能够打开这个结的人,可以是教师,当然也可以是孩子自己,小组合作就是一种让孩子自行解惑打开创新型思维的学习方式,孩子在互相询问解答之中,体会帮助他人的乐趣,掌握合作沟通的技巧,在架构知识的桥梁时,培养思维独特的见解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给每组孩子发了两张白纸、一把刻度尺、一把剪刀,孩子都睁着好奇的眼睛,想要知道这些工具的用处,于是我问孩子们:"大家会不会画三角形?"孩子们纷纷说:"会。""那么就请大家用手中的笔画出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然后剪下来。"孩子们听完我的要求就动手制作起来,组员间相互配合默契,两个三角形很快就出现在了课桌上。"现在,大家试着把这两个三角形拼起来,看看能组成一些什么图形。""你们觉得用哪种图形求面积最方便。"就这样在我的问题声中,孩子们一边热烈讨论,一边积极动手参与,很快就得出结论,用平行四边形来求面积最为方便简单。"那么,现在你们能不能推导出三角形的计算公式呢?"……
二、小组合作能确立孩子的团队意识
当今家庭通常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孩子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从而变得骄纵任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因此,站在教书育人的立场,我更觉创设一个能让孩子们毫无芥蒂,敞开心扉一起合作、一起交流的课堂环境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让他们可以在日益密切的交往之中培养深厚的情谊。例如,在教学《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的时候,我并不只是单纯地在黑板上列下几道算术题,然后教大家怎么去演算,而是将孩子们分为以四人为单位的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都从我这里领取两颗色子,然后让他们分工合作,A和B分别执一颗色子,把A掷出的点数作为个位,把B掷出的点数则作为十位,一个人负责记录每一次色子的点数,还有一个人则根据色子的点数分列出不同的算式,然后分配给每一个人计算,若遇到做题生疏的孩子,可以向组员们寻求帮助,只有当每个人做完题目并上交,这个小组才算完成任务,完成出色的队伍,可以获得小奖品(诸如笔记本、铅笔之类),这样一来,不仅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还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团队合作的裨益之处。
三、小组合作能提高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无论人们是在超市购物还是在切割台前,对于钻石切割角度的精确把握,都需要应用数学来解决。为了提高孩子们对于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学习《计算平均数的应用题》时,我曾在课前交给每个组的组长4份表格,上面写着各项与平均数有关的调查内容,有的小组选择了求取组员身高平均数的课题,有的则选择了组员做家庭作业平均所需的时间,上课铃一响,大家都化身"小小调查员",仔细询问自己的组员后就将每一个调查结果记录在案,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可见一斑。
四、小组合作能引发孩子的求知欲
求知欲可以说是推动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的原动力,只有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而小组合作无疑是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有效模式。例如,在复习《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初步认识》时,我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复习方式,而是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这三种不同形状的纸盒来了个制作比赛,孩子们的创造热情出乎我的意料,在刚开始就进行了热烈的商讨,做什么、该怎么做、应该用多少材料,事无巨细都经过了慎重的考虑。等到成果展示的时候,每个小组代表都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们的作品"诞生"过程,有的孩子还主动询问其他小组的成员作品是怎么做成的。由此看来,小组合作确实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创造无限,想象无限。
总之,如何将小组合作更为有效地运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仍需要我们教师孜孜不倦地探索与研究,我希望今后的每一堂课,都能让孩子们在合作之中有所收获,不仅仅是知识层面上的良性互动,更是我们不经意间所忽略的情感上的交流。但愿,孩子们能领悟合作的真正内涵,将其带到社会,引领整个时代的进步。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