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改变老师的观念和角色
老师的一言一行,无论内在还是外在对学生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依赖心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改变老师自身的观念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实现由以老师为引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师需要转变观念,真切真实的把学生们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们的创造性,毕竟教师的"教"本质上只起到辅助推进的作用,要想学生们可以掌握,还需要他们自己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2.改变课堂中老师的角色
新课改的出现,促使老师的角色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老师由"传授者"转向"促进者""指导者""反思者"。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机械的把人类的智慧结晶一代代的传承下去,担任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要培养创新思维,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星星之火",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提供信息,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进行评价,变成学生学习的"反思者"。
二、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无论如何,兴趣总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对小学阶段的学生们来说更是如此。从学生们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往往会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课堂上踊跃发言和参与讨论,学起来自然也就相对轻松和主动。
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让学生们尽快地集中注意力听讲,能够为一节课开一个好头,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新奇、有趣"的手段导入学习内容,从而把全体学生的心带入课堂。
三、问题解决中"求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创造性思维来源于学生的积极思考,数学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和训练的时候,勤动脑子,认真思考。"一题多解""触类旁通"等都是学生巧妙使用思维灵活性来解决问题的具体表现。
老师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鼓励求异思维,不怕错,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并发表不同意见,从而找出解决问题最简单高效的方法。五年级上册进行了找规律的学习,我们可以就其中一具体例题来进行讨论。例如,老师可以给同学们出这样一道题,找出下面数字的规律,并在括号里填符合规律的数:7、9、11、( )、( )。学生甲给出的答案是13、15,学生乙则是15、21。甲的观点是认为这些数是按照奇数的顺序排列的,而乙的观点和思路则是认为从这排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之和减5。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两个同学的答案都是正确的,此时老师就要对两位学生都进行表扬,鼓励其他同学可以继续寻找其他正确答案。
四、问题解决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合作学习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同学之间的积极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以往的教学过程,老师采用的方法是提供例题,然后进行示范讲解,学生动脑子的机会比较少,学生懒于动脑或者思考问题的时候形成定性思维,总是以老师讲解的例题为例,而不再去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答案。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就要改变教学思路,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提出问题,要求同学们自己思考,然后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来,大家共同讨论。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加分和减法的时候,可以先给同学一道例题:"2.1+2.1=?"这道题的解答方式是什么?和"21+21=?"相比较,答案为什么如此相似呢?而这两道题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呢?如果有,那又是什么联系呢?也许有的学生会认为,对于小数加法可以先忽略小数点,做整数加法然后再把小数点加上去,我们知道这样的思路是错误的,这时候,可以再举一个例子:"2.1+2.11=?"对于有不同小数位数的两个数来说,上述方法就不能用了,可见,该同学的思路是错误的,解答思路不具备普遍应用性。然后,讲解正确方法,来吸引学生们对学习正确解题方法的兴趣。
总之,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注意观察和探究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与方法,尽可能地用一种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来让他们学习数学,从而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继而爱上这门课程。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