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也谈初中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被提高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作为新课改中的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能独立地获得和探求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也是叶圣陶先生主张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让自己所教学生能学好本门学科,这是每一个教师所希望的。经常有学生问,怎么才能学好数学。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学科所具有的思考性、知识的发散性和思想的延伸性,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自学这种学习方法,它会使学生更能掌握和理解数学的真谛,为此我在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上有几点体会。
一、承前启后,强化新旧知识衔接
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又是在学习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高的。在传授新知识时,必须承前启后,构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类比、对照,从而揭示新知识的本质。
例如,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可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类比对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新知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讲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先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推想分式的基本性质,我们来看如何做不同分母的分数的加法: ,这里先将异分母化为同分母 这是根据什么做的呢?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分数的值不变。分式是一般化了的分数,因此,分式应该有 这里,A、B、M是整式,根据分式的概念应该要求B≠0,由分数的基本性质应该想到M≠0。因此,分式的基本性质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二、激发兴趣,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教师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以便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时,一方面要对学生说明进行自学数学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自学数学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教师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的兴趣,学生往往是喜欢哪位教师就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学习中就能更加积极主动。
例如,我班有一位叫金怡婕(化名)的学生,数学基础不好且胆子小,怕老师提问。我在课堂上提一些较容易的问题要她回答,开始她不敢回答,在我的微笑、信任的眼神和鼓励的话语下,她回答得很好。全班学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使该学生感到莫大的欣慰和鼓舞,慢慢地她对数学学习感兴趣了,也会慢慢地自主学习了,数学成绩一步一步地提高了。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启发思维,培养学生求知欲望
兴趣要激发,思维更少不了启发。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致力于问的艺术,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就能随口答出,就难以激起学生的思维波浪,所提的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倘若提出的问题超脱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茫无头绪,起不到引起积极思维的作用。因此,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把"果子"挂在适中的地方,既不举手可摘,也不高不可攀。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越跳越高,摘取挂在更高处的"果子"。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先提出如下问题:(1)求一元二次方式x2-3x-18=0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2)不解方程,求此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对于问题(1),学生很容易想到先解方程,求出两根后,再求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而对于问题(2),学生则感到不知所措。为了寻找答案,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思维即处于积极状态。
问题是思维的灵魂,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设计问题,善于质疑,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动学生思维。成功感是学生获得自由的最重要情愫,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其延伸为自主思维过程,拓展为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多看,用脑多想,用手多做。训练既要严,也要有序,出得精巧,以精胜多,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又会增强自学能力。使自学方法更加科学化,自学知识更快速、准确。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并且教师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
(1)培养预习的学习习惯,坚持把预习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疑点,由教师在课堂上答疑,通过解释、点拨,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2)引导学生自学时要对概念理解、会叙述、会距离。
(3)指导学生弄清定理法则和结论、弄清证明思路。
(4)要求学生对例题及其解题思路步骤掌握,并寻求新的解题方法。
同时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五、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要求改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为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群言堂"教学,使其自主意识转化为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鼓励、帮助、参谋,通过情感交流搭建互通互信的桥梁;教师的使命也不再是用知识去填满,而是要点燃学生思维和思想的火炬。
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老师只是你们的导游,想遨游知识的海洋,探索智慧的迷宫,全靠你们自己……"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学习能力也越来越强。实践证明,只有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才能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自学能力对其他能力的形成又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学生自我探究式的自学一定要高度重视,并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是教学中一项长期而艰苦的系统工程,在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维的渗透、数学方法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享用一生。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