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引入生活问题,提高数学思维与能力
数学学科知识具有逐渐加深、循序推进特点,以旧容新、温故知新、以旧解新是推进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的重要方法,因此,加强与学生生活学习相联系,注重数学学习思维与品质能力的养成;需要重视生活化教学。将数学问题用生活问题引入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一种重要方法,其能够激发学生体验中使他们获得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一、生活问题导入激发参与意识
生活即教育,教育教学有效必须植根生活;有效利用生活这一数学学习的源泉,通过有效关照生活,勾连学生生活体验,在生活中捕捉数学现象中激发数学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因而,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地投入学习与思考,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如在"千克的认识"教学时,如果我们就教材上的生活素材导入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我们让学生到超市去看看、掂掂各种不同克与千克数的物品的重量,到班级说说、谈谈,那么他们交流就会自然,就能会发现。如同一物品千克数不一样的谈论,也能使他们对不同千克数的物品价格的差异中,获得物品价格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获得重量与价值的认识。
可见,引生活问题进入课堂,能够让学生们在生活实践和体验的基础上,很快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达到了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共享与互动提高,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中获得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使认识主体具有创新性,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生活问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发展源于知识发展,而知识获得与积累推进思维发展。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更要思考和落实所学新知的达成途径。
1.起点生活问题引导 我们苏教版数学教材注重与生活实际联系,也通过一些趣味性的生活知识让学生去感悟和发现数学问题。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的导入阶段注意生活问题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性。如"按比例分配"是学生掌握比意义与基本性质之后,推进数学思维发展所学的内容。因此,我们从平均分入手,让学生回顾低年级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小时候,我们都希望平均分配,几个小朋友到你家玩,分给他们的糖果什么的应该是一样多的,是吧?现在我们大了,知道有的分配不能平均了,爸爸、妈妈和你的饭量不一样,平均分配,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对不对?那么,我们怎么办呢?"学生谈论之后,我们在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例让学生思考和分析,如"你妈妈和你阿姨合开了一个花店,如果各投资了2万,那么年总收入6万,我们知道怎么分配吧?如果他们投资的金额不等,怎么分配才合理呢?"如此,学生能够通过生活化的问题,获得按比例分配的知识,也知道按比例分配的意思,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奠定思维的基础。
2.生活问题让思维转弯 我们课堂教学都要注重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如果我们在学生思维卡壳、新知识难以理解的时候,运用生活问题能够很好地让他们联系生活问题,思考学习的重难点,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并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得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如"圆柱体侧面积"学习时,有些学生对面积计算的方法的掌握感到困难。于是,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让他们说说看没看过压路机?说说压路机怎么工作的?压路机的滚筒滚过一圈的面积怎么计算?(或是装纯净水的水桶)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概括、理解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获得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另外,运用生活问题能够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实践出真知,应用出能力。如我们在二年级"认识钟表"学习时,让学生自己做个钟表,研究上面时针、分针的工作情况;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时候,回家自己找到这两种形状的物品进行测量、计算,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运用生活问题要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让生活问题引领学生兴趣学习,能提高和推进他们认识感受数学问题,获得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从而对数学问题能由感性到理性的清晰把握。但是,数学问题必须与生活问题真实无缝衔接。"升与毫升"学习中,我出示这样的一道题目:一粒黄豆放到水中会沉下去,如果放到一只注满水的杯子中会溢出大约多少毫升的水呢?"这一问题很具有代表性,其实溢出的水是黄豆的体积。但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有的不知道黄豆是什么、有多大,于是这道题有学生无法答对,弄巧成拙而不能很好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思维训练。可见,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生活化问题的引导和提出,应该不能出现伪生活问题,要切实是学生日常所见所知的。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只要关注学情,关照学生生活,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将所学新知生活化;突出生活问题设计合理化,从而推进学生数学思维与应用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