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初中数学自主学习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为达成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构成教学过程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实践活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控制论、主体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数学、从数学到生活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数学探究实践,注重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遵循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总体要求前提下,尝试构建了初中数学"自主学习"五环节的教学模式,即:定标导学、设疑激趣、自主学习、交流合作、评价总结、矫正强化、知识迁移。
一、定标导学,设疑激趣
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前,布置适当的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如数学学具小制作、开展数学学科竞赛和课外?合实践活动等自主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看资料、上网、讨论、实践等方法进行预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在讲授新人教版(七上)《4.1多姿多彩的图形》时,这节课中有一探究活动是关于七巧板的知识,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七巧板,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预习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到互联网上查找七巧板的有关知识,准备一副七巧板,搞清楚组成七巧板的七块形状及关系,并尽可能多地拼出各种图案,上新课时比一比哪个组知道的知识多、拼出的图案既多又有创意。这样做,不但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新知识产生浓烈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树立学习兴趣和信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作用和学习的自主性。
二、自主学习,交流合作
本环节是自主学习模式的核心部分。首先要求学生个人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自主探索和发现问题,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对个人自主学习所得到的知识内容进行交流,充分发表个人观点,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依靠集体的力量,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和发现规律,纠正错误和补充片面的认识,去伪存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去,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提醒学生努力做到三到:即手到、眼到、心到,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例如在新人教版(九下)"第26章二次函数"的复习课中,展示以下问题:"老师给出一个数,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各指出这个函数的一个性质。甲:函数图象不经过第三象限;乙:函数图象经过第一象限;丙:当x< 2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丁:当x>2时,y>0。已知这四位同学的叙述都正确,请构造出满足上述所有性质的尽可能多的函数解析式(结论开放探索题)。"这里的函数并没有限制类型,可以从学过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及其他函数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要求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运用学过的知识,展开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评价与总结
在此环节中,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及时对各小组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评价要从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方面着眼。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种。
为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的结论进行评价。然后让各个学习小组将自主学习和讨论的内容或结论用黑板或投影仪、视频台等教学媒体展示出来进行成果评价。评价过程中允许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让学生对各内容和结论进行比较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交流、比较和探究中发现问题、获取知识,逐步学会解决问题和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方法。评价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及时指出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和簿弱环节,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指明方向。
四、矫正强化
在评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简短归纳和总结,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板书板画、生动活泼的语言、挂图及现代教学媒体等,展示当堂课时教学目的,内容结构的各种图表、图画等,指出各部分知识的内在关系和逻辑联系,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问题、认识误区和不足,指出原因所在及克服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对容易出错和混淆的内容加以强化和矫正,加深学生对教学?容的体会、理解和整合,形成正确知识的框架和结构。如学生在使用"补角"、"邻补角"等概念时常易出错,这时就应对照概念,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找出各自的本质属性以及异同点,然后对照练习。
五、知识迁移
教师不能只为了教而教,学生也不能为了学而学。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过程、成果和知识?容,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当中的一种特殊三角形,刚开始学习时,学生只知道直角三角形的特点是有一个角为90°,但仅仅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角为90°的意义并不大,随着知识点的展开,可以看到在证明三角形全等时,直角三角形中的直角将会给我们的证明带来很大的便利。直角三角形的各种判定比普通三角形的各种判定就会减少一个条件,这让我们更容易的判断出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同时也给我们证明线段与线段之间的关系,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便利。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