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数学与素养的完美演绎
一、计算与细心的有机统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计算教学不但要关注计算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细心品质的培养。比如,在学生熟练掌握小数的加、减、乘、除法后,接下来就是必要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学生做题时不够细心。0.7+0.3-0.7+0.3好多学生在计算这道题时,都不假思索地说等于0,我问了几个较好的学生,原因都是把这道题看成了(0.7+0.3)-(0.7+0.3),我跟全班学生讲清楚之后,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学习数学不仅可以发展智力,而且更能培养我们细心的好习惯。"
二、概念与思维的有机融合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正确、清晰、完整地理解数学概念,而且要在概念的引入、形成、深化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1.在引入概念时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以表象和想象为基本形式,以观察、实验、类比、猜想等为基本方法。在数学概念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分数"的概念时,让学生准备1个大圆纸片,1条1米长的绳子,6个小圆纸片,1张长方形纸,再让学生根据书上的要求动手操作,写出各自的分数。在这过程中,学生能直观感受到每个分数都是把不同的物体平均分的,自然地引出单位"1"的概念。这样引入概念,符合小学生掌握概念的认知规律:即从外部的感知开始,通过一系列外部操作活动和内部智力活动,把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化为概念。
2.在概念的形成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
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指的是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与原理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要及时把概念从具体引向抽象,抓住实质,排除个别实例对全面理解和运用概念的干扰,使学生充分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我在教学"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这一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再全班交流,达成共识:一块一块地分,每人每次分得 块,3个 块是 ;3块一起分,每人分得3块的 ,是 块。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我适机出示: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6段,每段长是5米的( ),就是1米的( )。学生一开始感觉还很困难,我就提醒他们:"这个题目与刚才的分饼问题有什么联系?"再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就会说:"我们可以把5米看成3块饼,6段看成是4人,那么每段长是5米的 ,也就是1米的 。"通过这种梯度练习,不仅使学生对分数的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提升了学生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的思维能力。
三、问题与方法的有效结合
数学问题解决是以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比如,我在讲解"客、货两列火车同时从甲城出发开往乙城。客车每小时行9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5千米,几小时两车相距400千米?"这道题时,先让学生尝试完成,过了5分钟发现好多人都没有做出来,原因是看不懂题意。五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解决这道题的有效方法是画图法,这样处理的好处是既能用线段图形象直观地反映题意,又能有效降低学生的解题难度。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觉得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应该抓住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善于透过现象发现其本质。站在对学生一生负责的角度,通过数学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更好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