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到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也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就目前而言,关于数学的教学改革研究已经深入到了一定程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当采取什么方式有效学习,教师如何合理安排教学的研究工作还是比较少的。鉴于此,当前我们必须考虑的事情就是现代化的教学与传统教学有什么不同之处?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解决了这两大问题,就可以从实质上做好数学教学工作。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需要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应转变传统观念,选择那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可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发现,"引导―发现"模式与"活动一参与"模式都可以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其中"引导―发现"模式所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并非简单地将课本中的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研究和摸索,从而达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模式下并非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只是说教师在其中主要起到点拨与从旁指引的作用。通常情况下,这种教学模式是按照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研究探讨―得出结论这四个步骤完成的。事实证明,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活动―参与"指的是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各种类型的数学实践活动,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与此同时,掌握数学知识点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形成的,以及建模方法,从而使学生树立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的意识。这种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并且通过互动的方式可以增进师生与生生的情感交流。但有一点必须指出,不管我们是选择"引导―发现"模式还是"活动――参与"模式都不能生搬硬套,而是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灵活的选择与组合(毕竟每所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有差别的)。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一个必然趋势。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独立探索和自主研究的机会。
2.在教学过程中多设置一些师生互动与学生间的合作交流环节
每个学生由于自身的环境与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往往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对发生的事情会有不同的见解,理解的程度也是参差不齐。鉴于这种情况,数学老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差异,采取交流讨论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共享,达到取长补短及共同提高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千万不要纯粹灌输。事实证明,不管教师的水平有多高,只能代表数学老师对知识理解得很深刻、很透彻,并不代表每个学生都能够完全接受。由于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程度有高有低,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深度的理解,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解决的方法也是种类繁多。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了做到这一点,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通过广泛交流、讨论与争辩,增强了合作意识。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体现自己的思维与创造能力,而且可以从别人身上得到不同角度的启发。除了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外,师生间也应当加强合作。比如,教师和学生可就某个数学问题共同研究与探讨,进行质疑和交流。当然,由于教师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比学生丰富,在交流过程中学生首先必须敢于向老师挑战,并且勇于对教材内容提出质疑,这样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改革,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通过采用"引导―发现"模式与"活动――参与"模式都可以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可以在各大学校的教学中推广。除此之外,数学老师还应当尽可能多地在课内课外进行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研究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为将来更好地利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打好坚实的基础。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