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原则
我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将近二十年,期间一直思考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不断听同行的课,借鉴学习。在徐州市"学进去,讲出来"的课改活动的推动下,我逐渐意识到,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好的课堂问题,好的课堂提问方式,是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法宝。我认为课堂问题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课堂问题设计趣味性原则
初中数学教学的对象,是一群稚气未脱,又有着叛逆心理的青少年。是否感兴趣决定他们是否真正投入,我们在进行课堂问题设计时,应该多提一些趣味性的、有吸引力的问题,吸引学生眼球,让他们不由自主地思考、回答。
案例1:在《代数式》的新课导入中,我设计了一个"特异功能"的游戏。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样特异功能,你随便在心中想一个数,我都能知道你想数是多少?
[生](交头接耳)真的吗?不可能!
[师]不相信是吧,那我们就来试试,每个人自己想一个数,写在纸上。
[生]争先恐后地在纸上写出了一个数。
[师]好,把你写的数加上3,再乘以6减去18最后再除以3把结果告诉我。
[生](计算)36 10
[师]18 5
[生]惊讶,感觉不可思议。
[师]同学们,把你想的数和告诉老师的结果,对比一下,你能知道老师的奥秘吗?
最后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揭穿"了老师有特异功能的"谎言",也学会了用列代数式的知识表演"特异功能"。
二、课堂问题设计的渐进性原则
学生受年龄和知识面的限制考虑,有时候达不到教学要求的深度和广度,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设计渐进式问题串,引导学生在解决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思考并解决下一个问题。
案例2:一次函数应用题中的图像问题,是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我们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如果简单笼统地提问:"你从图像中有什么发现?"针对这样的问题,无法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也不知道从哪里回答。我们不妨设计由下面几个问题组成的问题串:
1.图像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什么量?
2.图像中直线表示什么?
3.图像中点的坐标有怎样的实际意义?
4.图像中交点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这样一来,每个问题都是学生通过思考可以解决的。这一连串的问题解决之后,学生基本明确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对解决同类问题也形成有效的经验。渐进性原则,就是让每个问题,学生都能"够得到"。
三、课堂问题设计的启发性原则
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和提出问题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对数学的思考,通过提问启发,不仅要设计好问题,提问的时机也很重要,两者缺一不可。简言之就是在最佳时刻提出最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案例3:《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的教学片段
[师](利用构造等腰三角形的方法得出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后)"大家想一想直角三角形也是三角形,我们可以用我们学习过的"SAS""AAS""ASA""SSS"证明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
[生1]我们这个问题中也有三对相等的条件但是,不符合"SAS"呀!用"AAS""SSS""ASA"条件又不够。
[师]如果我想用"SSS"证明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还缺少什么条件呀?
[生2]少一组边。
[师]边?直角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呀?
[生]勾股定理。
[生](恍然大悟)老师我能用"SSS"证明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几个学生争相走到黑板前画图讲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放过每一个会引发深度思考的细节,用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爱上思考,爱上回答,从而爱上数学。
据不完全统计,数学老师每节课都会提出不少于30个问题,优秀的老师会提出更多,试想,没有问题的数学课堂将会怎样?那将是一潭死水。我们更不敢奢望被低劣和空洞问题充斥的课堂会有高效率,所以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结合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出更多更好的问题,让学生更主动地思考,更积极地学习。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