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创设“生活化”的数学
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使数学课变得生活化,也就是说,学数学要联系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出发点。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通过教学让学生有个充分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数学应用比较广泛。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需要将数学与生活建立联系,进而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1 挖掘生活资源,感受数学存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充分挖掘,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我们生活在数学的包围之中。
例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时,让学生观察以下几个有规律的数列,引出等差数列的定义。
①放电影《红高梁》的插曲。让学生分析《酒神曲》中的"1、4、7"及"3、6、9"存在的特点?②给学生讲述德国大数学家高斯,在10岁那年解答1+2+3+……+100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观察1,2,3,4,……,100这组数存在的特点?③在《幸运52》中:一列数71,51,31,11,x,……问同学们能不能说出x的值?这组数存在什么规律?
一个是音乐中的数学问题,一个是故事中的数学问题,一个是电视中的数学问题。这种设计趣味性强,便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用歌曲刺激感官,在音乐中体味数学的美,这是个新的尝试。我在上《轴对称》时,课前先让学生搜集生活中关于轴对称方面的图片。上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自古以来,对称形式被认为是和谐美丽、并且真实的,不论是在自然界中还是建筑里,甚至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对称的形式随处可见,青山倒映在水中,这是令人难忘的对称景象,同学们如果你认真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对称的存在,下面就看看同学们是否有一双慧眼"交流时同学们找到的图片有建筑、各国国旗、交通标志、车标、汉字、数字、英文字母……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结束,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搜集整理的能力、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2 借助生活现象,创设数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兴趣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兴趣具有积极的情感,而人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产生这种情感。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给予重视和关注,对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要充分利用,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变成自主式学习。
例如,教《勾股定理应用》这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小蚂蚁的难题:
如图所示,在正方体的下方A处有一只小蚂蚁,在正方体上方的B处有一滴蜂蜜,为了能够尽快吃到蜂蜜,问蚂蚁应该如何走?
为了找出最短的路径,学生们纷纷提出各自的方案,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把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将立体图转化成平面图,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解决。那常见的三棱柱、四棱锥、圆柱体等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是什么呢?让学生们去探索。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一个生动、活泼、愉悦的情境中,让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 创设问题情境,在实践中出真知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利用现成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组织活动,创设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们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
如:在教《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二课时,我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比如:移动的电话收费问题。首先让学生回家了解父母一个月的通话总时间,调查移动公司有哪些套餐服务。在课堂上学生们选择两种常用的套餐方案,再根据自己调查的通话时间给父母选择一种比较优惠的套餐。这样就把一元一次不等式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把枯燥的计算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切身体验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关系,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能从数学角度,借助所学的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实践证明,学生可以通过活动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知识。而组织活动则是营造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而这些活动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综上所述,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意识,通过数学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对现实社会进行观察、分析,进而解决日常生活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巩固和强化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让学生感到生活在数学知识的包围之中。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简单的做题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亲切、真实,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便于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实现学生数学能力长远的发展。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