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论文:选择性外剥内扎术加后正中纵切横缝治疗环状混合痔86例
【关键词】 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选择性;纵切横缝
采用选择性外剥内扎术加后正中纵切横缝治疗环状混合痔8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男34例,女52例;年龄26~68岁,病程4~30年,均为环状混合痔。
1.2 治疗方法 做好术前检查,除外手术禁忌证,手术患者于手术前夜番泻叶6g泡服排空大便,便秘者开塞露通便或清洁灌肠。手术过程[1]:麻醉选用骶麻,成功后患者取膝胸位,若年老体弱者则取左侧卧位。手术野用0.5%活力碘常规消毒后铺孔巾,然后用1‰新洁尔灭棉球消毒肛管及直肠末端,指诊扩肛至肛门可容纳4~6指为度,依痔形态大小分段而设计切口,常见母痔区(膝胸位1、5、9点)痔核较大,先采用组织钳钳夹痔核并提取,用一弯钳夹外痔区,两钳合并,在外痔处做-"V"形切口,剥离皮下曲张静脉丛达齿线上0.3cm处,用另一大弯钳钳夹剥离之痔组织,用圆针穿7号丝线钳下做"8"字贯穿缝扎内痔根部,同时用7号丝线钳下再结扎一道,剪去多余丝线和痔核顶端,对于较小的痔核,钳夹后钳下结扎,并保留结扎大小痔核之间0.5~1.0cm的皮肤黏膜桥,对小的外痔或皮桥凸起处做梭形切口,剪除多余皮肤,并剥出静脉团,使创面平整,尽量保留齿线区皮肤黏膜桥,结扎痔核时一定要保证上端不在同一水平,应形成锯齿状,对"V"形切口外痔区做半封闭缝合并止血,痔核处理完毕,将痔核还入肛内。指诊探测肛管内径程度,然后于后正中纵向切开肛管后缘,外侧距后肛缘一横指(约1.5cm),内侧至齿线上方约半横指(约0.5~1.0cm),并切断内括约肌及外括约肌皮下部,对于高龄或术前肛门较松弛者切断括约肌时适应当留有余地,即只切断部分即可,使肛门可容纳2横指(约3cm)并横行缝合3~5针,术毕,肛内纳入太宁栓和止痛栓,肛内填油沙条,无菌纱布加压包扎,丁字带固定。术后3天内半流质饮食,然后过渡到正常饮食,术后第2天便后局部清洁并按肛肠科开放性伤口换药。
2 结果
本组全部治愈,术后创口痔核脱落期无1例大出血,术后2~6个月随访50例,肛门平整光滑,无肛门功能不良,肛门狭窄1例,该例在局麻下再次行后正中纵切横缝治愈。
3 讨论
环状混合痔者多个痔核一期切除,虽非环切,但也易导致肛门狭窄[2]。而选择地外剥内扎术加用后正中纵切横缝能有效治疗肛门狭窄这一术后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术中要点如下:(1)尽量保留齿线区皮肤黏膜桥,一般保留宽度为1.0cm左右,此区为肛管移行区(即ATZ区),其皮内感觉器极为丰富,是排便反射极敏感区,保留ATZ区对保护肛管功能有重要意义[3]。(2)大的痔核一定要做"8"字贯穿缝扎,若单纯钳下结扎,因痔核大,难扎紧,痔核没完全坏死而结扎线脱落时易致大出血。(3)痔核外剥内扎后,对凸出肛缘的皮桥做梭形切除,同时剥离其下静脉团,此可减少术后肛缘皮赘形成。(4)缝合创口时做半封闭缝合,有利于充分引流,防止或减少术后肛缘水肿。(5)后方纵向切开时注意个体差异。对平常时有便秘者则可多切,对年老体弱者或术前肛门较松者则应保守些,即只切断部分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皮下部,以避免术后肛门功能不良并发症发生。本组病例有1例术后肛门狭窄者是因后正中纵切过于保守,加之为疤痕体质所致,因此术后1月内发现有术后肛门狭窄趋势应定期扩肛治疗,对疤痕体质且体质好者,纵切程度可适当放宽。
通过本组病例回顾分析,环状混合痔实施选择性外剥内扎术加后正中纵切横缝二者有机结合,疗效满意。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